益肾调肝和营祛风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5例

时间:2022-08-19 08:55:30

【摘要】目的 观察益肾调肝和营祛风汤治疗腰突症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169例腰突症病人分为治疗组115例,对照组54例; 治疗组口服益肾调肝和营祛风汤,对照组口服丹鹿通督片; 治疗组与对照组前5天治疗期间,均卧硬板床休息, 2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3%、64.8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益肾调肝和营祛风汤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1.53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27―02

腰椎间盘突出症【1】简称腰突症,是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使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其上的后纵韧带向椎管内突出,刺激和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或脊髓所产生的一组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主要属于中医腰痛证、痹证范畴;目前各疗法有不尽人意之处。笔者自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创益肾调肝和营祛风法,拟益肾调肝和营祛风汤,治疗本病115例,疗效显著,并与丹鹿通督片治疗的54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科疾病诊断标准【1】拟定;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1有外伤、积累性损伤史;2反复发作腰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3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椎旁有压痛,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4患肢肌肉萎缩,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5X线摄片示: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3】拟定。

1.2 一般资料 169例均为我科患者。治疗组115例中,男性69例,女性46例;年龄12~75岁,其中50岁以下者77例,平均51.5岁;病程0.5~6年,平均2.8年;有明显外伤史者23例,无外伤史者92例;X线片所见:L4~5Ⅰ。滑脱33例,L5~S1Ⅱ。滑脱17例;CT扫描:突出部位L4~5节段者54例,L5~S1节段者21例,多节段者40例;分型:寒湿腰痛24例、湿热腰痛7例、瘀血腰痛18例、肾虚腰痛27例、肝肾亏损39例。对照组54例中,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16~76岁,其中50岁以下者36例,平均49.5岁;病程0.5~5.5年,平均2.25年;有明显外伤史者11例,无外伤史者43例;X线片所见:L4~5Ⅰ。滑脱15例,L5~S 1Ⅱ。滑脱8例;CT扫描:突出部位L4~5节段者25例,L5~S1节段者10例,多节段者19例; 分型:寒湿腰痛11例、湿热腰痛3例、瘀血腰痛8例、肾虚腰痛13例、肝肾亏损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绝对卧床休息治疗组与对照组前5天治疗期间,均绝对卧硬板床休息,保持舒适,仰卧时腰部垫一小枕,侧卧时屈膝屈髋。

2.2 治疗组采用自拟益肾调肝和营祛风汤治疗。 益肾调肝和营祛风汤:龟板12g熟地15g狗脊10g羌活10g锁阳10g牛膝10g白芍15g赤芍10g防风10g当归15g丹参15g姜黄10g炙甘草3g生姜10g大枣10g

加减:所有病例最初7天治疗加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肉桂4g(研末);腰脊旁疼痛者加杜仲10g,桑寄生10g;下肢麻木者加络石藤10g海风藤10g;腰腿疼痛者上方白芍30g炙甘草5g加木瓜10g海桐皮10g;偏于寒湿者加独活10g上方羌活15g;偏于湿热者加苍术10g黄柏10g;偏于瘀血者加自然铜9 g上方赤芍20 g丹参20 g;偏于肾虚者加仙灵脾10 g巴戟天10 g上方熟地25 g; 病程长者加全蝎4 g乌蛸蛇10 g。每日1剂,每剂加清水500ml,浸泡30分钟后煎取150 ml;二煎加水350 ml煎取150 ml,两煎混合,分二次饭后温服。

2.3 对照组口服丹鹿通督片(由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4片,每日3次。治疗组与对照组均20天为一个疗程,且治疗期间均停服其他中西药物,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2】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能参加工作,正常劳动,生活自理;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直腿抬高试验正常,能从事轻体力劳动; 有效: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改善,可从事部分轻体力劳动; 无效: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变。

3.2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3.3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115 38(33.04) 51(44.35) 15(13.04) 11(9.57) 90.43 *

对照组 54 8(14.81) 23(42.59) 4(7.41) 19(35.19) 64.81

注:两组比较,经x2检验,x2=16.51,*P0.05;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不同证型与疗效的关系(例)

组别 例数 寒湿腰痛 温热腰痛 瘀血腰痛 肾虚腰痛 肝肾亏损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组 1 15 4 14 33 3 2 1 1 8 6 2 2 9 12 4 2 14 17 5 3

对照组 54 2 5 1 3 0 1 0 2 3 5 0 0 2 10 1 0 1 2 2 14

治疗组中肝肾亏损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以肝肾亏损型的疗效最好,其次为肾虚腰痛型、瘀血腰痛型;而对照组则以瘀血腰痛型的疗效最好,其次为寒湿腰痛型、肾虚腰痛型。

4 讨论

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中央部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髓核,周围部是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的纤维环,富有坚韧性,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椎间盘的主要功能是承受和转移压力,缓冲震荡和协调脊柱的运动;就其结构与功能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来说,属五行之木,内应于肝,肝主筋,肝藏血,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风易动,故肝与椎间盘在生理与病理上的关系极其密切;腰为肾之腑,肾主骨生髓,肾是人体阴液与阳气之根本;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在生理、病理上,母子之间:“荣则俱荣,损则俱损”。《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说:“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景岳全书.腰痛》说:“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内经.脉要精微论》说:“腰为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痹论》云:“病久入深,荣卫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医学心悟.腰痛》说:“腰痛拘急,牵引腿足,脉浮弦者,风也”;《素问.逆调论》说:“荣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这些都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肾、肝亏损、肝功能失调、风邪(外风、肝风)、营卫失调,关系密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管狭窄,腰椎间隙变窄,腰椎失稳,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从而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引起腰痛,下肢一则或双侧坐骨神经痛、麻木,严重者引起肌肉萎缩,甚至肌无力等症候群。由此可见,本病证候具有“痛”(由不通致痛和不荣致痛)、“动、变”(由外风和肝风所致)两大主要特点;其审证求机表明:由“不通”、“不荣”与(“外风”、“肝风”)所致。

综上所述:本病治疗上,必须益肾调肝和营祛风。

益肾调肝和营祛风汤诸药或入肝经或入肝肾二经,具有益肾调肝、调肝、和营祛风作用。具体来说:益肾调肝即用来治疗本病中腰椎及其椎间盘病变;调肝即调节椎间盘使之恢复健康;和营祛风即营养、调和腰腿部气血、经络;祛外风,熄肝风是改善症状甚至康复健康。

方中:龟板、熟地入肝肾经,填精补髓、益肾健骨,狗脊、羌活入肝肾经,温补肝肾、强腰利关节,阴阳双补俱为君药;琐阳、牛膝入肝肾经,温肾益精、强壮筋骨、利关节、活血通经俱为臣药;《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云:“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石宝秘录》说:“诸痛治肝也”、《日华子本草》认为:“当归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李杲认为:“凡脊痛,腰似折,正当用防风。”;白芍、赤芍、防风、当归、丹参、姜黄、炙甘草集补肝、柔肝、清肝、疏肝、平肝于一体以调肝,散外风,熄肝风,和营祛风俱为佐药;营卫失常可招致痹病,调和营卫则可治疗痹病【4】 ,方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炙甘草调和诸药、牛膝引血下行俱为使药。

本方组成药物,中药药理学研究【5】,概括来说有:抑制胶原纤维的形成、修复椎间盘、复原退行性变、防止粘连、抑制组织增生及肉芽组织形成、减轻免疫损伤、抑制抗体生成、消除抗原、减少渗出、促进炎性渗出吸收、促进骨的生长与形成、增强免疫作用、增强肌力、解除压迫、消炎、抗炎、改善与促进血液循环、镇静、镇痛、利尿、脱水、营养神经、扩张血管、溶解骨髓核中的含糖蛋白,激活“破骨细胞”活性,提高自身吞噬能力,打通椎动脉,阻止退行性病变等作用,证实该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确切,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锋等.骨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16―11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3]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04―519

[4]杨友发.运用仲景调和营卫桂枝类方治疗痹病临床应用举隅,中医药通报,2006,5(1):29―31

[5]陈蓟,肖德明,杨宏图,等.丹参凝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黏连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6):1249―1253

上一篇:激光治疗宫颈糜烂40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