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8-19 08:23:04

创造教育: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新世纪里,作为承担培养人才的教育,除了平时谈到的一般意义上的对原来知识的继承、保持、发展外,推陈出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意识尤为重要。所以将创新的精神、思维、体制、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的主题,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为新的时代提供适应时展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在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今天,研究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实施有效的创造教育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很早之前就提出来了以我国国情为基础的“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产业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所以他特别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说过,“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50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这表明了创造力虽不完全是由教育创造的,但教育能启发、培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应当加入儿童的生活,发现他们、了解他们、相信他们,才能认识到儿童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对此,他提出了其创造教育中一重大思想——“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现在的教育也开始越来越注重对儿童的解放,在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与时间都被解放出来后,我们就要对解放出来的儿童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那么应该如何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儿童创造力的“三个需要”:需要充分的营养、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创造力要注意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注意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有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经常思考问题,儿童的大脑就会越用越活、越用越灵,对于异常复杂的问题也能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念对为什么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及儿童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前提都做了分析与解释。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结合我们现在的实际生活,当今的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儿童创造力,促进儿童的创造性学习呢?本人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培养儿童创造性的个性。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受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势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突破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为此,我们应当培养儿童一丝不苟地、独立地、自信地用严峻的眼光审视周围的环境,培养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求知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

2. 培养儿童创造性学习的行为习惯,如好奇、思路开拓、独立行事、喜欢提问、善于探索等等。让这些良好的习惯融入儿童的生活,成为他们自发的、本能的内在行为需求。

3. 理解儿童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创造型儿童在学习中有许多不同于普通儿童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儿童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喜欢自己探索未知世界;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儿童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儿童不按规定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它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儿童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批判吸收;在学习动机上,创造型儿童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并对自己的直觉能力表示自信,相信自己的直觉。学习贵在创新。学校中多一分创造性学习,儿童进入社会就多一分创新能力;学校中多一名创造型儿童,进入社会则多一位勇于创新的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造性教育,是教育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与发展。创造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依赖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让人们能驾驭知识,把握机遇,具备发展自己的功底和基础;需要掌握方法,让人们更快地获取知识,扩大知识面,具备灵活应对的能力。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创新,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创新。所以我们应以前人的教育理念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不断努力与探索,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菀坪学校幼儿园)

上一篇:浅谈如何当好小学中途接手班级的英语教师 下一篇:尊重差异,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