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亟待建立

时间:2022-08-19 08:10:04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亟待建立

中小企业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夯实国家自主创新实力的重要力量。当前,国际竞争集中体现在自主创新实力的竞争。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创新潜力,进而影响一国的自主创新实力。随着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已成为摆脱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突破先进企业技术围堵、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

一、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的内涵

预警包括预测和警示。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是指由各种反映知识产权风险的警情、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等构成的有机整体。知识产权预警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知识产权的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分析、整合,将有用信息反馈给问题企业,使其能在最短时间内提出调整方案或应对举措。风险预警机制即对知识产权风险进行监测、识别、分析,知识产权预警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

(二)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的层次

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分为国家层次、区域层次、行业层次和企业层次。国家层次是覆盖全国的、公共性、公益性突出的预警机制。相比行业协会和企业,国家更有能力和资源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收集完善的国际法律与惯例,组成庞大的专家队伍设计预警指标,完善预警机制。区域层次是根据某个区域内的具体情况,结合相关企业的共性与差异,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行业层次是相关行业协会建立的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快捷收集和本行业相关的信息,迅速发出预警信号。企业层次即企业自身制定的预警机制,最具针对性,但弊端也多。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很难及时准确获取所需信息。同时,维持预警机制良性运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极高。

(三)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的特点

中小企业资金薄、人才少,拥有的知识产权质量和数量均不高,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具有天然的脆弱性。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形成的基础较差。由于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信息采集和专业知识储备,中小企业所能形成和拥有的知识产权本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性。二是中小企业应对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较弱。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人员,更难以支付成本高昂的数据库建设费用和风险预警费用,也不熟悉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应对的程序,一旦风险爆发,企业将承担巨大损失。三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外部环境不完善。目前,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公益性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还不多,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需求。

基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脆弱性,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有其特殊性,即需建立“政府主导、协会参与、企业自助”的风险预警机制。所谓政府主导,是指由政府主导建立覆盖全国的、公共的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会参与,是指依靠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公益机构,建立带有行业、区域特色的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平台。企业自助,是指有能力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独立或互助建立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系统,满足企业需要。

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制度环境不完善

一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目前,虽然工信部中小企业司负责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职能,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各项职能和资源均分散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20多个部门当中,部门职权交叉,管理效率低下,政策出台难。二是以央企、国企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长期处于经济制度安排的核心地位,广大中小企业仍摆脱不了缺乏金融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市场空间的境地,整体处于产业链低端,技术含量不高,这导致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多为外观专利,缺少含金量,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服务也属初级。三是缺乏国家层面的、客观可靠的专利风险评价标准。目前,知识产权预警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采用较一致的专利风险评价标准,只能采取技术比对法,缺乏权威科学的评价标准。

(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意识薄弱

一方面,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还停留在申请专利的阶段,还没有意识到完备的知识产权预警对企业预防专利风险、确保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缺乏对大型、跨国企业知识产权布局的了解和研究,一旦风险爆发,根本无从应对。另一方面,知识产权预警机制运转成本高,其投入多为沉没成本,且短期内看不到收益,只有在风险爆发和应对时才会体现价值。因此,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在短暂的存活期内,将精力放在快速复制、获取收益上,忽视风险预警。

(三)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专业能力不足

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要求大量涉及法律、经济、知识产权、计算机、情报学等多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我国大多数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人大多只侧重于专利或商标,专业范围窄。而中小企业中,拥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或部门的为数不多,更难以获得这种复合型人才。

(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缺乏国家层面的资金支持,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成本高,中小企业难以独力承担,而国家尚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方面的资金支持,政策体系也不完备。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专利审查制度、驰名商标认证制度、专利资助政策等存在着审查速度慢、行政效率低等问题。

(五)中介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服务缺乏、技术水平不高,存在服务功能弱,服务业务散,机构规模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综合性、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严重缺乏等问题。现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主要业务以代企业申请专利、商标等低端服务为主,风险评估和预警等高端信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三、构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政府主导、协会参与、企业自助”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体系

建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政府负责预警战略的制定和预警技术体系的构建,同时制定和实施必要的法规等。行业协会负责建立本行业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为企业在相关信息交流方面提供极大便利,在企业遭受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时提供保护和支持。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依托产业链、产品、区域等关联性,建立互助式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应包含以下三个系统。一是完善的知识产权信息情报收集机制。围绕国家重点领域,充分利用国内信息情报力量,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信息。包括专利信息、商标信息、版权信息,企业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发生情况,国外知识产权与专利发展战略的研究、实施和调整动态,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集团实施技术壁垒的动态以及大型跨国公司多家联合、共同设置技术壁垒,垄断市场的新动向等。二是健全的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处理机制。通过全面而严密的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对企业可能遭遇的专利障碍、技术壁垒提出预警。预测不同产业的市场空白点,竞争对手及其威胁情况;预测技术发展方向、重点公司及其技术战略,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等。通过对专利类别、技术领域、技术特征等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判断和预测,为企业规避知识产权纠纷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有效的知识产权信息警报机制。建立通畅的信息传输网络和点对点信息传递系统,通过信息网站和定向信息传递等方式把分析处理而得到的知识产权警示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方。

(二)重点行业、重点地区试点推进预警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依据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原则,依托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建立地方知识产权预警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地方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建立。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专利检索数据库,服务于地方优势产业。包括世界知识产权数据库、日本专利数据库、欧洲专利数据库、美国专利数据库、中国专利检索数据库和商用数据库等。明确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流程,包括数据检索和筛选流程、数据对比分析方法、专利侵权分析指南、风险规避与应对方案等,指导企业顺利实施知识产权预警与应急对策。

(三)加强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扶持和发展专业化、高水平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构架,提高知识产权服务层次。加大财政资金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方面的倾斜力度,通过设立基金、服务补助、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服务机构完善服务项目,增强服务功能。支持和引导各大小中介机构拓展和增强高端服务。扶持成立商业性的情报服务公司,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分析预测和知识产权预警服务。

(四)强化定向人才培养,满足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需求

构建高校培养、企业实践、实战应用的一条龙人才培养机制,解决中小企业长期存在的专业人才缺乏问题。一方面,加大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专业方向的投入,强化知识产权信息运用、风险分析以及战略分析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加强战略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降低企业社保负担、提供工资补贴、便利子女就学等方式,增强中小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实现供需对接。同时,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力度,帮助企业从内部选拔合格人才。

(五)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政策支持措施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设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拓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二是加强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对掌握国际先进专利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同时减免费用负担。三是对招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企业,降低社保费用企业负担比例,并通过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四是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专利风险评价标准和规范,明晰相关主体权责,确定风险预警处理程序,确保风险预警机制有效运转。

〔王成仁,经济学博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小企业、制度经济学等。冯矗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京信大厦经理〕

上一篇:经济新常态下提高税务培训质效的思考 下一篇:基于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网络反腐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