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台湾电影的新拓展

时间:2022-08-19 08:02:19

《艋舺》:台湾电影的新拓展

[摘要]《艋舺》不但让台湾电影提升了国际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对台湾地区本土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和启示作用。可以说,《艋舺》实现了台湾电影的新拓展,在保有原有台湾电影文艺、感性等优点的同时,更尽力在剧本、选角、画面、美术、配乐等多方面弥补了台湾电影的欠缺,开创了台湾电影独属《艋舺》的新剧本、新演员、新导演、新音乐等多方创新。本文将具体阐述《艋舺》的“新”以及《艋舺》对台湾地区本土电影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台湾电影;新拓展;创新;《艋舺》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理工大学B-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

一、台湾地区本土电影的里程碑——《艋舺》

艋舺,原指小船,即为小船聚集的地方。艋舺也是台北市的一个古老的城区。在人们心中,艋舺代表着繁华、生猛。

电影《艋舺》,于2009年8月开拍,2010年2月5日上映,由毕业于国光艺术戏剧学校影剧科,而后成立红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的钮承泽执导。钮承泽曾于2007年12月以《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获金马奖的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艋舺》由陈珊妮担任电影音乐总监演,李烈、黄志明监制,李大齐任造型指导,阮经天、凤小岳、赵又廷、蔡昌宪、马如龙、黄镫辉、柯佳嬿、王识贤、陈汉典等主演。

《艋舺》讲述了一个黑道风格的青春成长故事,故事风格在黑道故事上另辟角度,在青春风格上更具冲击力。 电影《艋舺》的时间背景正是导演钮承泽的少年时期。导演钮承泽说“很多台湾人看完影片,回想起17岁的自己,那个年代的纯真回忆中,交织着无惧和单纯。”

《艋舺》讲述的故事似乎是钮承泽在回忆自己年轻时的记忆,但又亦真亦幻,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中有很多桥段设计都承载着钮承泽的回忆情结,我们惟一可以确定的是,《艋舺》不管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但它绝对是一部真诚的作品,是投入了感情的用心之作。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钮承泽深谙这一点,除了一个好故事,导演钮承泽想要重现20世纪80年代的艋舺的一切,夸张俗艳的色彩、真实的艋舺氛围,导演钮承泽想要给受众创造一种别样的时尚,充满想象力地讲述一个自己似曾经历过的真实且残酷的故事。并为微弱的台湾电影尽自己的一份力,导演钮承泽依旧清醒地保持住台湾电影独特的特色,创造属于台湾本土的动作片,充满热血和激情、充满肮脏的真实但又有极具人性的美感,就这样,一种独属钮承泽的黑道青春电影——《艋舺》诞生了。

电影《艋舺》上映之后,在票房上可以说振作了台湾本土电影的士气。票房方面:首周台北票房高达2 636 万元新台币,约人民币560万元,全台湾票房冲破6千万新台币,约人民币1 270万元,创下台湾本土电影史首周票房纪录,并打败同期在台湾地区上映的《阿凡达》,成为票房冠军。

不只是受众的认可以及商业上的成功,《艋舺》也获得了电影人的共同认可和高度评价。在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斩获多奖,并获得澳洲亚太电影奖三大提名,并参加东京影展。《艋舺》对台湾电影可谓是一个很大的鼓舞,让台湾电影提升了国际能见度。也激励了更多的电影人投身台湾地区本土电影;吸引更多投资商;给了更多观众值得进影院看台湾电影的信心。

二、探析《艋舺》成功的原因

(一)故事新,剧本独特

一个来自艋舺的青春故事,一种为了兄弟可以不要命却又能为了义气或是利益自相残杀的黑道友谊,一段令人心情激荡久久不能平复的纯真爱情。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就没有影片的基础,《艋舺》的成功首先来自这个独特新颖的剧本。

《艋舺》的构思是一部呕心沥血的多年积淀,《艋舺》的剧本是集多人想法的有诚意的故事,故事的独特性、完整性、创新性都是相对比较完美的。

1独特性与创新性。从剧本的故事本身来说,能受到大众的喜欢是有其原因的,无数的讲述黑道故事的电影中,都不可避免地充满着枪、刀以及打打杀杀,激烈的打斗,残酷的争夺,血腥的故事,不光是近乎已成审美疲劳的香港动作片,大多数的黑道电影都是如此路数,但《艋舺》从黑道故事中另辟蹊径,走向了一条更加真实和引人共鸣的道路。一说到青春成长故事就难以脱离小众文艺的路线,掌握不好节奏和风格就容易陷入没有高潮、无病的套路里,但钮承泽却能将这两个关键字“黑道”和“青春”以如此亲身经历似的巧妙角度融合在一起,不但不突兀,反而更能引发观众的兴趣以及同情心和共鸣。有评论直言不讳:“把青春作为话题是台湾电影的传统偏好,而用热烈与悲情将它包装得如此精致,钮承泽是近年来最成功的一个。”①

2完整性。故事的完整才能充分地解释所有人物的来龙去脉,给观众一个清晰完整的整体印象,虽然《艋舺》里面的人物很多,但每一个身上有线索的人物都处理得很到位,而配角和主角之间藕断丝连的关系也是吸引观众进入情境的成功点之一,比如:外省头目灰狼和蚊子的父子关系是牵连着蚊子来到艋舺的最直接原因,很好解释了影片开始蚊子初来艋舺的稚嫩和无助;而和尚和志龙亦朋友亦情人的同性情结又很好地和志龙的父亲Geta背叛和尚的父亲,夺得角头老大地位,构成冲突,直接导致和尚在影片后半段对志龙父亲Geta的背叛,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看似为了电影里必要的点缀——爱情戏而存在的小凝其实很好地影射了蚊子妈和蚊子亲爸曾经的爱情,借此将黑道中的爱情、友情、亲情相互联结,令人心生怜悯和共鸣。

除了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和人物之间关系的完整表达,《艋舺》讲述的故事在创新性和独特性之外也不丢失本分,完整而有逻辑。从蚊子初来艋舺开始,慢慢铺开一段黑道友谊,一段因为黑道朋友开始的纯真爱情,一段因为义气膨胀导致的背叛和相互残杀,故事徐徐道来,引人入胜。

(二)演员新,演员的角色选择准确

一部成功的电影离不开成功的角色塑造,有人说《艋舺》的成功捧红了阮经天和赵又廷,这话不假,但又说的片面和不完全,可以说,《艋舺》中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为电影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阮经天和赵又廷作为主角所诠释的和尚和蚊子两个角色尤其出彩。

由阮经天饰演的和尚是一个高智商、有手段、个性内向、异常沉稳的太子帮首领志龙的军师,是太子帮真正在领导的高手。

阮经天作为台湾省的知名男模,由演出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开始,近30岁才初见名气,因为多年前在钮承泽导演的《我在垦丁天气晴》中担任男二号和钮承泽结缘,被钮承泽选中在自己的第一部呕心之作《艋舺》中担任吃重角色“和尚”,令观众惊艳地完成了这个充满霸气和智慧却有着同性情结在朋友和亲人中纠结矛盾的复杂的人物塑造,不但受到观众和粉丝的认同和支持,金马奖也将最佳男主角这个影帝殊荣颁给了阮经天,全面认可了阮经天在影片《艋舺》中的表现。

导演钮承泽将蚊子打造成这样的一个从外省来的外表孤僻内心火热被义气覆盖身心炙热的形象,之后不管蚊子做出什么都是合理的,更是能让观众怜惜产生悲情力量。赵又廷的出道作品《痞子英雄》出自钮承泽好友蔡岳勋之手,并帮助赵又廷凭借《痞子英雄》获得金钟奖影帝,在《痞子英雄》中赵又廷饰演一个一心向前冲不管不顾的偏激警察,恰好也是钮承泽需要的那种人物性格——看似冷静却在内里有着疯狂自我意识的执著的性格。不得不说,钮承泽没有荒废好友蔡岳勋在《痞子英雄》中对赵又廷的培养。

不只是主角赵又廷和阮经天,太子帮一共有和尚、蚊子、志龙、阿伯、白猴五个人,另外三人的选择同样充满了令人惊讶和赞叹的果敢的创新性。

志龙,太子帮首领,艋舺当地角头老大的儿子,是由混血儿凤小岳②饰演,凤小岳在出演《艋舺》之前的重要角色也只是在林书宇执导的《九降风》中饰演男一号。钮承泽是怎么解释老大的儿子是混血儿呢,因为老大的夫人是由混血演员席曼宁饰演,老大的夫人是美丽的混血儿既合理又新颖,加上和尚对志龙的同性情结,导演在演员选择上就给了观众一种奇妙的体验。

不只这些,连反面角色,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的线索人物狗仔孩都是由台湾地区著名综艺节目《康熙来了》的助理主持陈汉典饰演,而狗仔孩丑恶凶狠的形象和陈汉典在《康熙来了》里卖弄耍宝的形象完全是天差地别,大胆启用一个没有任何演戏经验的搞笑艺人担任影片中的重要反派角色,担任推动剧情的大任,这种选择演员的气魄和眼力堪称一绝,而演员和剧中人物竟如此契合也不得不让人赞叹钮承泽对剧本人物独到的见解。而这些看似不能诠释剧本人物的演员选择几乎都获得了观众的赞赏。

钮承泽和李烈的大胆选人作风确实令人惊叹,而《艋舺》的成功又充分说明了这些尝试的正确性,也由此带起了台湾地区本土电影在演员选择上的创新风气。

(三)导演新,丰富的人生阅历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影片的结尾在大屏幕上显示的第一行字就是“献给我的兄弟——林小明”。选择第一句话写给曾经的好兄弟,钮承泽拍摄这部筹备多年的《艋舺》果真有着自己年轻时不可割舍的兄弟情结。钮承泽曾说:“林小明是我17岁那年认识的一个朋友,我们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在那一年走进了成人的世界,一去不回头。林小明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非常聪明,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大哥。但他现在已经过世了,我和他一起有过非常美好、温暖的回忆,他的人生也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不少养分,所以我在最后说,这个故事是写给他的。”

(四)镜头的灵活多变和连贯紧凑的整体节奏

台湾电影因为偏文艺的风格一直给人一种拖拉冗长的困倦感,电影的节奏是吸引观众目光不转开的关键,但也是台湾电影一直有所缺陷的地方。从蔡岳勋导演的《痞子英雄》在收视率和金钟奖都大获好评,得奖无数的大成功开始,台湾影视开始意识到连贯性和快节奏对于观众的吸引力有多大,在连贯的节奏中讲好故事,在镜头的把握上体现节奏的稳定性都是钮承泽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艋舺》的一大成功之处。

《艋舺》整体节奏虽不像大多数黑道片子那么快,但是却保持了一个稳定发展的亦正亦邪的节奏感,既可以在这种略带文艺感的节奏中抒发友谊和爱情,也可以诙谐,配上节奏统一的音乐表现年少的无知和义气大过天的少年情结,同样可以在发展之中慢慢引人入胜,自然地进入电影高潮。这种通过丰富的镜头点缀起来的具有连贯性的节奏感,真正实现了时而幽默,时而诙谐,既可以搞笑,又可以抒情讲故事。

比如影片中的经典场景之一,太子帮五个人在独属于他们的老地方,一个小仓库聚会聊天。虽然只是一个小场景,却使用了推拉摇移升降等多种镜头,虽然是几个人说心里话的看似没什么看点的片段,但却很能吸引观众,不考虑他们谈话的剧本内容,多角度的镜头变化就显得人物和谈话都很丰富,在谈话间断较长的后半段配上符合气氛的抒情音乐,在音乐和画面的整体配合下,镜头的变化丝毫没有生硬的感觉,反而显得节奏快慢在导演手中自然变化,整体给人的视听感觉非常舒服,自然地将观众带进那个五个人的秘密基地。

(五)风格和谐统一的电影画面令人惊叹

1精巧的美术增加电影观赏性,弥补技术不足更显影片复古氛围。整部影片色调非常完整统一,采用红色系和黑色系渲染所有台词和人物表情难以诠释的深刻情感,达到了利用美术效果表达导演难以表达的心境的艺术效果。影片开头,红色甚至在美术上做出血滴的字幕在黑色的屏幕上一行行像泼墨般洒下,又像永远蒸发般倏忽消失,马上在视觉上将观众带入那个血色的年代。

影片中重要的线索——樱花,在亲情上,蚊子的亲生父亲给蚊子留下的惟一信物明信片上印的是樱花;爱情上,蚊子在小凝的屋顶画上满满的樱花作为两人爱情的象征;友情上,太子帮玩笑似的用打掉的牙齿流的血为安慰蚊子在地上吐出了血色樱花。樱花自始至终贯穿在整部影片之中。影片中所有表现樱花的部分都是美术处理,绘画出的血红色的樱花不断蔓延,为影片添加了一份复古情怀,更为影片增添了悲情氛围。

2利用后制技术加入配合剧情的小巧思。利用巧思适当加入一些配合剧情的小技术反而更能增加趣味性,吸引观众眼球,比大面积使用后期技术使得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效果要更好得多。比如在剧情开始不久,太子帮为了帮蚊子报仇,找来欺负他的狗仔孩一群人在楼顶,让蚊子教训他们,但是蚊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屏幕上出现电玩形象的打斗场面,蚊子在想象自己一个个狠狠地教训他们,镜头一转,发现蚊子面目狰狞,却依旧迟迟不能动手,观众忍俊不禁,马上就进入了观影情绪。

(六)独具匠心的音乐盛宴

如果说电影的剧本是电影的灵魂,那能让这灵魂跳起舞来的就是电影的音乐了,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往往不被受众马上重视,基本都是随着影片的火热才让受众开始关注并喜欢电影中的原声音乐,但是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绝对离不开符合影片氛围又能勾起观众共鸣的好音乐。

《艋舺》由台湾著名音乐人陈珊妮负责电影音乐的全部,她曾获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音乐人袁惟仁曾说过:“她不是一个唱功好的女歌手,但她毋庸置疑是一个好的音乐人。”

陈珊妮独特的音乐品味和音乐风格为电影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整部《艋舺》虽然看似是黑道电影,但讲述的却是一群年轻人懵懂义气血气方刚的少年情怀,陈珊妮对于电影的整体理解非常到位,她说:“《艋舺》并不是一部单纯只有阳刚味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有很多复杂而深层的感情层面,所以我想用一个比较有规模的庞大架构来做整个配乐。”从对于电影整体风格的准确把握出发,陈珊妮决定不完全单调地在传统音乐上做文章,而是也要符合电影创新性特点,做些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创新性的音乐尝试。将影片所讲述故事的年代所带有的复古感和故事人物和性格的现代感相结合,构建一种能够增强影片张力、铺陈影片氛围的让观影受众有奇妙体验的音乐。事实上,她也做到了。

电影里所有的音乐都恰到好处地为画面艺术添加了张力和想象空间,为故事的讲述和进行起了推动和铺陈气氛的绝妙作用,生猛青春的冲突呐喊或是初萌爱情的温柔甜美都一一呈现在电影音乐中,陈珊妮凭借《艋舺》获得最佳电影配乐奖可谓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另一方面,《艋舺》的成功也必须感谢如此有自我意识的创新型好音乐。

三、《艋舺》对台湾电影的新启示

我们看到,在众多的颁奖典礼以及活动上,台湾地区的电影导演和演员经常说到的就是“请本土电影”,《艋舺》的成功,对台湾地区本土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和启示作用。

(一)避免电影文艺腔调偏重,适应大众口味

文艺腔调不能单纯地评论其是好是坏,适当地添加文艺气息更能使得影片清新自然,但在故事性以及节奏上不能贪图省工,以文艺为借口,做出不真诚的电影愚弄观众。

从《海角七号》开始,台湾电影又一次看见了希望,不再过分的抒情和文艺,避免无病的主题,台湾电影开始关注百姓生活,社会问题,人民心理,在剧本上贴近生活已经是很大的进步。《艋舺》则实现了更大意义上的创新,不只是剧本的创新,故事的创新,在节奏和镜头运用上都尽量摆脱文艺腔,但又保有小清新的优点。

《艋舺》就为台湾地区本土电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保留优点,改进不足,形成独具台湾电影风格的电影类型,《鸡排英雄》的成功是对《艋舺》学习的结果,也是对《艋舺》开创的电影风格的正确性的证明。

(二)重视娱乐性,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

电影不卖座就没有投资人拿钱去拍片,没有资金作保证,影片质量就会下降,恶性循环让台湾电影人开始反省。2000年后,台湾电影在坚持本土特色前提下,注重娱乐性迎合市场。虽说《艋舺》是一部以悲剧结尾的黑道电影,但剧中的笑点不断,尤其是在前半部分,剧中人物的性格有笑点,剧中情节的安排也有笑点,连蒙太奇的剪接都充满乐趣,比如太子帮向蚊子介绍老大Geta时描述Geta仅仅用木屐就夹住了对手的武士刀,获得了胜利,蚊子仰慕地对志龙说“你爸真帅”,马上镜头剪接到Geta正在厨房戴着浴帽炒菜。影片中这样诙谐的场面数不胜数。 只有有了观众的票房支持,投资商也重拾了信心,台湾电影才能渐渐进入良性循环。

台湾电影要将《艋舺》等这种发展势头维持下去,这是电影人在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中必须保持住的创新精神。

注释:

① 宋焘:《艋舺,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国经营报》,2010年3月12日。

② 凤小岳,父亲是英国小提琴手,母亲是台湾省表演艺术家。

[参考文献]

[1] 虞晓毅,主编.华语电影2006[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7:262-296.

[2] 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3] 陈儒修.台湾新电影的历史文化经验[M].台北:台北万象图书,1993.

[4] 焦雄屏.台湾新电影[M].台北:台北时报文化, 1990.

[5] 梁良.2009年台湾年轻导演创作概说[J].电影艺术,2009(06).

[作者简介] 许嫱(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双学士,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传媒 。周嘉丽(1989—),女,河北承德人,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传播。

上一篇:关于电影《搜索》网络评论的分析 下一篇:《阿凡达》:视觉与精神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