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视觉与精神隐喻

时间:2022-09-10 10:59:50

《阿凡达》:视觉与精神隐喻

[摘要]电影《阿凡达》所掀起的观影热潮与其三维立体技术所带来的视觉密不可分,但电影能获得广泛赞誉也同样离不开丰富的精神内涵。继本片之后,大银幕上相继出现了许多3D影片。但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精神向度上都不及《阿凡达》所达到的高度。本文从视觉与精神隐喻两方面解读了《阿凡达》的审美特色,以此来探讨现代电影在不断满足、激发观众视觉审美需求的同时,如何将形式与内容、表层与本质相契合,以实现更深层次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阿凡达》;视觉;精神隐喻;审美价值

科幻电影《阿凡达》以其华美绮丽的画面、奇幻动人的故事情节与发人深省的精神隐喻,赢得了众多观者的青睐。这部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影片讲述了潘多拉星球上的居民纳威人反抗来自地球的人类入侵者的故事。纳威人面对人类冷酷的机械武器,以其血肉之躯与对自然的信仰顽强战斗,成功保卫了家园,维护了生命的尊严。

《阿凡达》的成功使3D影片引起了电影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电影票房的一大卖点。各大院线近两年相继上映了许多3D影片。但无论是从视觉效果,还是从精神向度上看,都不及《阿凡达》所达到的高度。有些影片甚至仅以电影特效为噱头来吸引观众,以获得短期效应为目的。这类影片只有华丽的外表,在人物塑造与精神内容上乏善可陈,而成为浮光掠影的堆砌。本文从视觉与精神隐喻两方面探讨了《阿凡达》这部影片的审美特色,以此来解读现代电影技术在制造奇观影像,不断满足、激发观众视觉审美需求的同时,如何将形式与内容、表层与本质相契合,以实现更深层次的审美愉悦与艺术价值。

作为一种动态的视觉艺术,画面是电影最重要的形式语言之一。视觉享受也是观众对电影的主要审美诉求之一。《阿凡达》中绮丽壮观的自然景观与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都留给观影者以深刻的印象,成为影片最大的亮点之一。

《阿凡达》所实现的视觉审美不仅在于其呈现给观众充满想象力的、绮丽多姿的奇观世界,而且在于其创造了一个完整、立体的,既“真实”又陌生的外星世界。一方面,这些超现实的景观虽然并非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却并不影响观众的“真实”体验。而这种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过渡与融合也恰是通过观众的心理得到实现的。因为观众对影片真实性的要求不仅是一种视觉需要,也是一种心理需要。观众对影片的解读过程伴随着对生活体验与自我感觉、意识的深化过程。电影是人们认识现实与自我的一面镜子。因此,电影不能完全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其“客观”事物与主观逻辑都要以现实为依托,否则便失去了其存在价值。正如歌德所说:“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都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真实的假象。”奇观影像对观众的吸引也同样要建立在真实感的基础上。潘多拉星球美丽、神秘、充满野性的生物群落,周身涂抹着种种古怪图腾的、身形矫健、淳朴善良的蓝皮肤纳威人,都逼真细腻、真实得触手可及,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纳威人物的表情如真人惟妙惟肖,不仅毛发纤毫毕现,就连皮肤都反射出真人般的光泽。他们天衣无缝的拟真性使其成为不容置疑的“真实”。观众能够感受到每一粒浮尘从你眼前飘过的真实,也能如此真切地体验到一个陌生星球带给我们的鲜活与真实。[1]并且,与地球相仿的自然生态、当地人与动物之间的沟通以及他们的爱恨情感等都没有超脱观众的生活经验与认知逻辑。它们实际上是人类现实生活的一种变形,其叙事也与人类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生存密切相关。正是在具备这些元素的基础上,《阿凡达》所营造的影像时空才能强烈吸引观众的注目,进而获得难忘的视觉震撼。

另一方面,创造陌生化的视觉体验也是影片《阿凡达》光影魅丽的重要体现。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家什克洛斯基就此曾经指出,艺术能够更新人们的生活经验与日常感觉。艺术的重要技巧就是使表现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2]影片中所展现的潘多拉星球与生活在其中的多种生物都带给人们以全新的视觉体验。这些画面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经验,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观众的“视觉”空间。当观众完全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虚幻时空当中时,日常生活中那些重要的事物被暂时忘却。那些需仰视才见的悬浮于空中的巍巍群山、仿佛触手可及的绚烂晶莹的植物、迎面扑来的巨大而凶猛的飞禽走兽,都带给观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和心灵震撼。特别是当杰克阿凡达在山崖之间,历尽艰险驯服飞兽班瑟后,与奈特莉一起分别驾驭着自己的飞兽,自由翱翔于山川、丛林与白色的云雾之间时,更是充满了诗意的浪漫与粗犷的壮美。这些影像带给人们的审美经验越强烈,观众便越可能产生对于现实世界的假遗忘状态,进而能够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获得超越现实的愉悦感与挣脱现实束缚的畅,体验心灵的自由与情感的释放。

此外,电影是一门动态的视觉艺术。许多画面按照一定的叙事逻辑与艺术审美需要而串接在一起构成了电影的运动性。《阿凡达》所实现的既“真实”又奇幻的视觉审美效果很大程度上与影片完美的动态性有关。影片中,对于一些小的细节,如,人物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都能够被精确“捕捉”并表现出来。对于一些大的动作场面,如,杰克与狼群搏斗,奈特莉营救战友时的俯冲、落地与拉弓射箭的一连串动作以及终极较量时,集中了陆空、骑兵、步兵、机械武器、肉搏战等各种元素的打斗场面,看不到任何突兀艰涩与做作的运动方式。这些流畅自然的立体画面使观众完全沉浸在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与对人物命运担忧的情绪当中。与传统的电影拍摄方式不同,《阿凡达》的画面拍摄是由40% 的真实场景和60% 的电脑动画生成。2 个半小时的电影中多达1 600个镜头,要做的CG角色数目有几百个,[3]要使影像具有逼真的立体感与自然的流畅感需要做大量细致而耐心的工作。影片所实现的完美动态视觉效果离不开电影创作者的审美意识与专业精神。

人性是文学艺术作品关注的永恒主题,电影作为20世纪新崛起的艺术形式,把对人性的关注通过影像声音表达出来。电影以直观的形式及运动的画面创造出无限接近现实的虚幻世界,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影片《阿凡达》虚构出的潘多拉星球达到了足以乱真的地步,但让观众相信虚构世界的真实并不是影片的目的,华丽壮观的影像背后是影片的精神隐喻,通过观影激起人们的反思可能是导演更想要看到的结果。影片以地球拓荒者掠夺潘多拉星资源为故事背景,将地球人与潘多拉星土著纳威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地球人与纳威人之间的对比,表现出地球人的人性丑陋。同时,影片还探讨了人的生存发展的终极问题——精神归属,使影片不仅画面令人心动,内涵也是直指人心。

影片在表现地球人人性的丑陋时,首先注意在形象上塑造其丑陋的躯壳。最典型的两个人物是男主角杰克·萨利和迈尔斯·夸奇上校。影片加长版中出现在地球上的杰克坐在轮椅上,周围绝大多数的人都戴着防毒面具和口罩等,轮椅上的他有着愤愤不平的目光。他原来是海军陆战队成员,双腿的伤残使他被迫退役。如果他有钱,他就能治好双腿重新行走,但是仅靠那点退伍军人的抚恤金根本做不到。残疾的双腿反映出当时地球人类社会的暴力对自身造成的伤害,残疾使杰克精神压抑,而人与人之间毫无温情的金钱关系使杰克的心灵空虚,他找不到值得他奋斗的事情。迈尔斯上校身上有多处伤疤,尤其是脸部那三条贯穿到后脑的疤痕,使他看起来更加凶残。这种扭曲畸形的形象,暗示着他畸形的内心。而上校钻进他的机器内部,操纵机器人做着拳击的动作,冷酷的机器与他搭配在一起变成了凶残丑陋的怪兽。矮小软弱的地球人用机器增强了自己的身体器官功能,使自己可以完成远远超出肉身能力的事情,但也使人与机器更接近,人在朝冷酷无情的机器进化。反观纳威人,他们身形矫健灵活,展现出最原始、粗犷的身体美感。他们身体上装饰着美丽的图腾花纹,高大的身体却敏捷异常,穿行在潘多拉星的森林中如同一群自然的精灵。纳威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那就是从他者的角度反观人类,使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清人类自身的阴暗面。

其次,通过人类对潘多拉星破坏性掠夺、对纳威人的屠杀表现人性的贪婪和残忍。在地球生存环境中,杰克两次提到了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当人类把地球弄得乌烟瘴气后,又把贪婪的爪子伸向了潘多拉星,只因为那里有一种地球上没有的超导矿石,“每千克价值两千万美元”。人类依靠克隆的阿凡达打入纳威人内部获取信息,在尝试用外交手段让纳威人放弃他们的领地失败后,人类依靠强大的科技肆无忌惮发动了侵略战争。面对使用冷兵器的纳威人,人类的钢铁战机是战无不胜的,在潘多拉星的巨树倒下的同时,纳威人的领袖也牺牲了。纳威人的反抗就像当年印第安人反抗殖民者一样,因巨大的力量差距失败了。但纳威人集结潘多拉星上各部落的力量,并且在他们的守护神艾娃的帮助下,终于以弱胜强。贪婪与残忍是始终存在于人性中的阴暗一面,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使人类扩张的脚步迈向了宇宙,影片无疑是对我们即将开启的星际旅行时代的一种寓言。

此外,影片还隐喻了人类生存的精神归属问题。人类的精神上的空虚无法用物质来填满,在影片中,对地球的不停开采使这个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母星已经毫无生机。缺乏信仰的人类对科技的迷恋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只要科技足够强大,自己就是上帝。灭绝了一个世纪的生物随便就可以通过克隆技术来复活,通过对机器的操控人类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已经荡然无存。反观纳威人,他们的生存方式是给人类的最好启示。纳威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动植物都充满了感情。纳威公主为了拯救杰克,杀死了类似狼的野兽,在杰克表示感谢的时候,她却告诉杰克:“杀戮不需要道谢”,而她对野兽尸体的安抚则既像是忏悔又像在给野兽做祷告。这表明了纳威人对一切生命的无差别尊重。纳威人通过发辫与坐骑飞龙沟通,与圣树沟通,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类则在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后自我不断膨胀,认为自己已经是自然的主宰,可以用科技征服一切。纳威人和潘多拉星球上的猛兽对人类的反戈一击使我们清醒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行不通的。对自然保持敬畏,与万物生灵和谐共处,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

电影《阿凡达》所掀起的观影热潮与其三维立体技术所带来的视觉密不可分,但在这些绚烂的视觉特效背后,影片被赋予的精神内涵却是使电影获得良好口碑效应的本质所在。影片正是以一种全新的画面形式,探讨了关于爱情、信仰与勇气等文学艺术中所关注的永恒性命题,才具有了长久的、耐人寻味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向怀林,尹文钱.从《阿凡达》看视觉审美的基本走向[J].四川戏剧,2010(06).

[2] 张隆溪.20世纪西方文论评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3] 黄珞.简论电影《阿凡达》中的技术性与艺术性[J].西安社会科学,2010(04).

[作者简介] 刘璞(1978—),女,湖北咸宁人,硕士,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动画设计。

上一篇:《艋舺》:台湾电影的新拓展 下一篇:电影《喜福会》中女性“他者”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