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面具的“人本教育”

时间:2022-08-19 07:37:16

卸下面具的“人本教育”

【摘要】文章从“自我实现”为目标的教育观、追求“指导艺术”的教师观、“有意义学习”的学生观三个方面来阐述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并从中得到了现代教育改革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起点,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普遍的教育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即是唤醒学生的“人性”三个启示。

【关键词】自我实现 指导艺术 有意义学习 非指导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04-02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核心观点

(一)以“自我实现”为目标的教育观――人本主义“人性”论

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前提条件。马斯洛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个性能达到的或者是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1]

(二)追求“指导艺术”的教师观――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

1.“非指导性”教学将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自由人”。马斯洛提出,父母必须防止过分保护、溺爱孩子,避免使孩子不费吹灰之力,就使他的每一个需要得到满足。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但又不溺爱孩子。罗杰斯曾说:“人的本性,当他自由运行时,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任的。”[2]这表明人本主义学者反对教师与父母的权威式教育,正如罗杰斯提到的:“我们接触的人乃是一个自主的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自由人,也就是说,他自觉到自己有选择的自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并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导致什么结果。”[3]

2.“非指导性”教学强调的是以“情”促“思”。罗杰斯认为:“只有当我们创造出这样的自由的气氛时,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教育。”[4]因此,以“情”促“思”的“非指导性”教学使学生能够自由设置自己的教育目标,在自由氛围下得到个体巨大资源的开发,这便验证了罗杰斯的观点:“我已知道我们对某种情境的整个机体的感受比我们的理智更值得信任。”[5]

3.“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罗杰斯提出:“我不再对当教师感兴趣,”因为“凡是那些能教的东西往往不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渊和有意义的影响”,“有时教育好像有效果,但其实有害,因为学生不再信任自己的经验”[6],因此,教师不能以自身的标准来替代学生去评价学习活。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三)强调“有意义学习”的学生观――学生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学生是具有“学习潜能”的人。罗杰斯认为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能与倾向,这种学习潜能包括对技能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他人与自我认识的要求、对人际和谐、积极评价的需要与积极创造。学生通过“有意义学习”才能达到“自我实现”。

二、关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现代教育改革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起点,以学生成为“完整的人”为归宿

1.教育改革应该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起点。罗杰斯认为:“我深以为传统教育几乎无用、无效,其作用在今天这个变化的世界中被过高的估计。它最成功之处是让那些不能掌握知识的学生感受失败。”[7]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应该将学生的“学习需求”摆在首位,以学生的真实需求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

2.教育改革应该以学生成为“完整的人”为归宿。因此,这远远不是让学生单纯掌握知识所能实现的,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学生需要的不是割裂开来的“板块”教育,而是一种整合、协调、育。

(二)“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普遍的教育原则

1.“自由”是“非指导性”教学的前提。罗杰斯现身说法告诉我们:“我发现当我不把自己看成教师的时候,我的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学习场所。”[8]

2.“信任”是“非指导性”教学的动力。这便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没有面孔的课程化身”,而是一个真实的“人”,在实行“非指导性”教学时,要充分地信任学生,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3.“共情”是“非指导性”教学的核心。只有教师真正地去理解这种“态度与品质”,即对学生使用“共情”的技术,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才能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有序地进行“艺术的指导”。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即是唤醒学生的“人性”

1.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以激发创造性潜能。学生的“人性”首先应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情感”中,只有学生拥有了学习情感,才能真正地感知自我学习过程中的喜怒哀。罗杰斯认为:“创造性的思想和观点,常常于淋漓尽致地表现我们的感情之际显现,而且源于这种淋漓尽致的表现。”

2.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其成为“创造性的人”。让学生相信自己是拥有“创造潜能”的人,并且相信这种“创造潜能”是可塑的,这意味着教师在教育中应该一视同仁,给予每一位孩子发挥“创造潜能”的平等机会。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

[2]沈正元.浅论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5):34-48.

[3]田学洪,刘徽.马斯洛高峰体验学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5]周天梅,杨小玲.论罗杰斯的创造观与创新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

[6]罗杰斯.学习的自由[M].贝尔霍维韦尔出版公司,1983.

[7]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上一篇:高效的课堂教学 下一篇:谈中职物理教师如何加强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