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夫妇双双自缢:空巢家庭的空心隐痛

时间:2022-08-19 07:18:00

高工夫妇双双自缢:空巢家庭的空心隐痛

2011年2月26日,杭州市某高档小区内,陈良栋和妻子张怡双双在家悬梁自尽。他们曾是杭州一家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住着三室一厅的房子,生活能自理,享有退休金。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要问:这样一对本应滋润地安享晚年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揭开了他们自缢前的心路历程,了解到这个空巢家庭背后的一个心灵“老无所依”的隐痛故事。

女儿远嫁德国,

空巢父母欣然追着团聚

陈良栋和张怡是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同学,毕业后一起进入杭州一家研究院。张怡30岁时才生下女儿陈清。1981年,17岁的陈清考上同济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进入杭州德国汉森自动化公司工作,两年后被公司派往德国总公司工作。

1989年底,出国两年后的陈清首次回家过年。陈良栋和张怡激动得一夜没睡好,一大早就从杭州赶到上海机场接机。当女儿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机场出口时,老两口惊讶地发现,陈清不是一个人回来的,与她一起回来的,还有一个金发蓝眼的外国小伙子。陈清羞涩地告诉老爸老妈一个“惊人”消息:这个人叫保罗,是她的男朋友,德国人,与她同在一家公司。两人感情很好,有结婚打算,这次保罗跟陈清一起来,是想征求父母意见。

这突如其来的“喜讯”,让陈良栋夫妇有点儿不知所措。当晚,老两口失眠了:一想到女儿嫁给保罗,要一辈子留在德国,他们是一万个不乐意;可看到陈清和保罗在一起那甜蜜的样子,实在不忍心拆散他们。商量了一夜,老两口还是决定尊重女儿的抉择。

1990年2月20日,陈清和保罗在杭州举行了婚礼。婚后第三天,陈清要跟保罗回德国了。想到从此要与女儿天各一方,陈良栋夫妇禁不住老泪纵横……

两年后,张怡退休了,接着,陈良栋也退了休。闲下来的老两口特别孤单。1995年3月,怀孕六个多月的陈清回国待产。6月,陈清生下了儿子路易。一看到路易咿咿呀呀、手舞足蹈的可爱劲儿,老两口就心花怒放。他们特别疼爱这个小外孙,每天带着他在小区一圈一圈遛弯,仿佛捧着个宝贝。

1996年春节,一直把儿子留给父母抚养的陈清和丈夫回到杭州过年。节后,陈清一家三口在父母依依不舍的目光中飞回德国了。女儿和外孙一走,原本热闹欢乐的家一下子显得空荡荡的。陈良栋夫妇常常望着外孙和女儿的照片发呆。每个周末的越洋电话,是他们最激动的时候,在电话中听到路易奶声奶气的声音,就是老两口寡淡生活中的一点儿调味剂,足够他们回味一周……

随后几年,陈良栋夫妇身体尚好,经常到上海、苏州等附近城市旅游。陈清也每年带着儿子回国两三次看望父母。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陈良栋被查出患有心肌梗塞,张怡也患了高血压,他们再也不敢外出旅游,生活又寡然无味了。

看到这种情况,陈清劝说父母雇个保姆照料一下生活。陈良栋不同意,说:“你妈有洁癖,外人做的饭她根本不吃,我们生活可以自理,无非就是想你和路易……”由于担心父母的身体,陈清就和丈夫保罗商量,邀请父母赴德国定居,和自己一起生活。保罗答应了。陈良栋夫妇也欣然同意。2008年8月,他们从上海飞赴柏林。一下飞机,女儿一家已捧着鲜花在出口等待了,老两口激动地跟已经长大的路易拥抱在一起……,

到了德国,快乐充实的日子又回来了。晚上陈清和保罗回家,全家人一起享用美昧的中国菜,路易最喜欢吃外公做的糖醋排骨,每次看到路易吃得那么尽兴,陈良栋夫妇都觉得特别高兴。

可是,和女儿一家在德国待的时间一长,慢慢地,矛盾就来了。

德国人爱吃油腻食品,且口味偏重,香肠、火腿是他们最爱吃的。陈良栋夫妇根本吃不惯。他们吃中国菜,汤汤水水,以清淡为主:女儿一家吃德国菜,大鱼大肉。这样,一顿饭又做中国菜又做德国菜的,费时间不说,还总吃不完,每天都倒剩菜。剩菜倒多了,惹来了麻烦:一是清理垃圾的工人多次向保罗抗议;二是引来的蚊蝇让邻居很不满。于是,保罗悄悄给妻子下了“通牒”:家里的饮食不能再浪费,老人要入乡随俗,就吃德国菜。

无奈打道回国,

代沟高垒难享天伦之乐

语言和饮食上的不习惯,陈良栋夫妇都可以忍受。最让他们不高兴的,是与女儿、女婿在对路易的教育方法上产生了分歧。比如,保罗不许老人把饭端到路易房间,大冬天让路易只穿着一条单裤……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常常是不欢而散。

2009年3月的一个周末,因为路易想买辆山地车而保罗没答应,路易闹情绪,赌气不吃午饭。见状,陈良栋偷偷塞给外孙一沓钞票,让他自己去买,还把饭端到路易房间哄他吃。保罗看见不悦,斥责路易几句,脾气大的路易一把将盘子推到地上,食物洒了一地。

保罗看着路易,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那么,从现在到晚上,什么都不许吃!”路易倔犟地说:“不吃就不吃!”到了吃晚饭时,肚子早就饿了的路易准备吃饭。保罗却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盘子和刀叉,说:“今天你不能吃饭。”路易不服气地说:“我饿了!”保罗装作没听见。

张怡心疼了,马上把一只鸡腿递到路易手中,路易破涕为笑:“外婆真好!”保罗走过来,夺过路易的鸡腿,坚定地说:“不能吃,男子汉要说话算话。”路易眼睁睁看着爸爸把鸡腿拿走,哭着跑了。陈良栋和张怡没想到女婿会这么狠心,气坏了,也把碗筷一扔,赌气丢下一句“我们也不吃了”,转身回了房间。

第二天,路易干脆赌气连早饭也不吃,就去上学了,怕饿坏外孙,陈良栋夫妇瞒着女儿、女婿,叫了外卖,抱着一大包好吃的送到路易学校。晚上放学回来,路易对外公外婆一顿埋怨,怪他们不该到学校给他送吃的,说老师和同学都瞧不起他,认为他是个没出息的家伙。

保罗知道这件事后,第一次对岳父、岳母大发雷霆:“在德国,父母教育孩子时,别人千万不要插手,即使是长辈也不例外。如果你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路易和你们生活在一起是不适宜的。”陈良栋夫妇听了,气得说不出话来。

夹在丈夫和父母中间,陈清左右为难,她只好劝丈夫,在中国,老人一般都溺爱晚辈,让丈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保罗却认为那样做是完全错误的。夫妻俩说不拢,性急的陈清还和丈夫吵起来。几次下来,保罗干脆懒得再理妻子,两人甚至闹起了分居。

看到和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有这么多“麻烦”,陈良栋夫妇心里很不安,不禁心生悔意,后悔贸然来德国。想回国吧,又舍不得女儿和外孙,也怕回去被人笑话。夜深人静,老两口常常唉声叹气……

2010年5月,眼见女儿和女婿关系曰趋紧张,陈良栋无奈,只好痛下决心回国。虽然女儿、女婿极力挽留,可老两口决心已下,一周后,他

们从德国返回中国。

回到杭州的陈良栋夫妇,又一次被孤单寂寞包围。

回国后每隔一两个月,老两口都会拿着一个U盘去小区照相馆)中洗里面的照片,说是陈清发回的他们一家三口的近照,要洗出来每天看。张怡偶尔跟邻居提起路易,说这个小外孙长大了,越来越聪明懂事了,可是不知为啥,跟外公外婆的话却越来越少了。她语气中透出的骄傲和失落,让邻居记忆犹新。

每周一次的越洋电话,成了老两口生活中最大的期盼。有时陈清忙,周末忘记了打电话,老两口也并不主动打过去。陈清就说:“你们想我们就随时打电话啊。”可陈良栋每次都说:“你们忙,路易也要上学,你们有自己的生活了。我们不打扰你们。”于是,这对老人永远把想念压在心里,默默等待着女儿来电……

2010年9月的一天傍晚,张怡正在厨房里做晚饭,突然砰的一声巨响,一团火球扑面而来。张怡捂着脸惊叫起来。所幸十几个邻居赶过来,将两位不知所措的老人拉出现场。消防部门很快赶到将火扑灭。

后经证实,这起火灾是因为液化气连接软管老化破裂导致液化气泄漏造成的。随后,两人被120救护车送到医院治疗。陈良栋除了受惊吓,没什么大碍。张怡伤得比较厉害,左脸、头部、手臂等多部位烧伤,眉毛和头发也被烧了大部分。

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出院时张怡脸上还有很大一块烫伤的疤痕。一向很重视形象的张怡,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说没法见人了。陈良栋陷入了自责中,在给陈清的电子邮件中,他说自己老了,没用了,液化气橡胶管要换都不记得,害得老伴受了这么大苦……

发生了这件事情之后,陈良栋夫妇更少出门了。老两口除了买菜或者天气好时偶尔出来散步,其余时候家门总是紧闭着。有一次他们房里突然响起电视节目的声音,特别大,把邻居都吓一跳,以为出什么事了,赶紧敲门询问,张怡抱歉地说:“没什么事,就是家里太安静了,想闹点声音出来。”

感觉不到“被需要”,

高知夫妇自缢惊痛人心

2010年年底的一天,陈良栋去超市买东西,走到半路心脏病犯了,差点晕厥。他住院一周后,张怡因陪床熬坏了身体,高血压发作差点引发脑溢血,也需住院静养。结果是,老两口一个在楼上住院一个在楼下住院,谁也顾不了谁。无奈,他们才打电话告知了陈清。闻讯,陈清立即飞回杭州,签字给父亲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一个月后,陈良栋出院回了家。

陈清本想陪父母在国内过个春节,但德国公司却催她赶紧回去。无奈,离春节只剩下三天时,陈清飞回了德国……临走时,她很不放心,特意给父母把年货买齐了,却怎么也段想到,这竟成了和父母的“最后一面”。

2011年2月3日,正月初一,陈良栋的老同事李志到陈家拜年,发现午餐时只有陈良栋一个人在热馄饨吃,张恰感冒下不了床。说起别人家春节多是丰盛菜肴伴随团的欢声笑语,而自己和老伴却独守“空巢”过日子,再好的食物也难以下咽,陈良栋禁不住拉着李志的手哭了……

陈良栋对李志说,老伴现在“脑子不大转动了”,常常是做饭时发现缺了什么东西,走到厨房外的冰箱前,打开冰箱,却想不起要干什么了。那天,“犯迷糊”的张怡把饭做好后,不知不觉又给女儿一家三口摆好碗筷,再喊一声“吃饭了”,半天没人应,她这才记起只有自己和老头子两人,只得苦笑着收起桌子上的餐具。有一次电视里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喜欢唱歌的张怡一听这歌就掉泪,她哭着说要给女儿打电话。陈良栋一声吼:“打个什么电话?女儿离得这么远,怎么回家看看?”张怡吓得放下电话,两人相对无言,老泪纵横……

对此,李志一直劝陈良栋夫妇不要那么悲观,要学会寻找乐趣,把生活过得有生气些。

春节刚过,陈良栋堂兄去世的消息,对他又是一个打击。

那天,陈良栋在电话里对堂嫂说:“我倒有点羡慕哥,走了就解脱了。人活着真没意思。我现在身体也不行了,心脏不好,小腿也有点毛病,经常发麻,不知道活着为什么,哪一天去了倒好了。”张怡一听这话就急了:“你不活了,我活着也没意思了,我也跟了去。”当时堂嫂以为他们只是一时感慨,宽慰了几句也没放在心上。老两口自杀后,亲戚们回想起这件事,感觉陈良栋那时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对,也许那时他心里就有了“想法”。

2月25日,陈良栋给陈清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这两天,如果你打电话回来没人接,你就让你李叔到我们家来看看,很可能出大事了。钥匙放在门底下。”

26日傍晚,陈清看到这封邮件,马上打电话回家,没人接,于是她赶紧给父亲的老同事李志打电话:“李叔,我爸和我妈可能出事了……”李志大惊,挂了电话拉着老伴就往陈良栋家跑。来到陈家门口,敲门没人应,李志果然从防盗门的门底摸到了钥匙。打开门一看,只见陈良栋和老伴挂在两个卧室的门框上……

事发后,民警在电视柜里发现三封遗书,一封是写给陈清的,一封是写给陈良栋在上海的侄子的,一封是写给单位领导的。三封信的内容大同小异。在遗书里,陈良栋道出了他和老伴自缢的隐情,大意是他们觉得自己老了,单位和社会不再需要他们了;女儿在国外,外孙也长大了,不再需要他们了;他们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身体一天比一天差,感觉几乎与世隔绝,活得很辛苦、很累,不愿意再持续这段毫无意义的生命了……

这封遗书刺痛着陈清的心,也让办案民警和陈良栋夫妇的邻居、同事欷不已。陈清哭着说:“我父母自缢前的那个下午,楼下的邻居还听到他们反复在家里弹一支曲子,就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这可能是我父母离世前的凄凉心境……”她后悔自己作为女儿太粗心,早知父母如此厌世,老病无依,她宁愿舍弃家庭和工作回来陪伴父母,但现在一切都晚了……

记者离开时,外边突然起了风。标有陈良栋家房间号的小牛奶箱子,默默地倚靠在单元门的墙上;而他家的那个信箱里,静静地躺着几封还没开启的信件……

跟自己在一起

鲍尔吉・原野

有一种东西,无论怎样拖延都会如期来到,它叫做老年。这是史铁生的句式。

不管是贫是富,老年应该进入一个安逸的境地。老年人的安逸,大的方面要归于心态。佛经道:境由心生。心若不安,财富与儿女的奉养都帮不了忙。安逸是什么?是闲适,是乐趣,是活不够,是补偿一生付出的劳碌,是为自己活。

好心态来自修养。修养,即修身养性,或者叫修炼一个人的价值现。好的价值观是一架天平,一边砝码叫“利他”,另一边砝码叫“利己”。任何一边珐码不足,生命都不均衡。

“利他”无须多说,指服务社会、利益大众,这是做人的本份。问题出在“利己”这一边。有的老年人一生奉献,但把自己活没了。用心

理学的话说,他们没有主体,导致心理困境。没有了自己,你为谁活?有的老年人只有跟别人在一起,特别是服务他人的时候,才感到活得有意义。脱离他人便茫然失措,甚至鄙视自己。这是老年人的悲剧,他们不会“利己”,不知道怎样让生命之花从头开到尾。

人不能把命交给别人。别人只需要你的关心,并不需要你的命。人要把命揣在自己怀里,尊重自己,爱护自己。老年人生命的价值跟年轻人没什么两样。人要在“修养”二字里参悟出生命的整体价值,包括生命每一阶段中不可替代的生存乐趣。

“精神赡养”新孝道的着力点

郑晨

自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发展,空巢家庭(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独自生活的家庭)越来越多。据2010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49.7%,大中城市的比例更高,达到56.1%。

随着时展,如今的空巢家庭已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一是,住房结构和人际交往的变化。城市家庭处于独门独户,农村家庭成为独家独院。家庭与家庭、居民与居民之间,形成了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这种情况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二是,随着老人们退休后从社会走向家庭,生活由职业型转变为休闲型,社会活动范围也相对缩小,从而容易出现心理失衡,时常被失落、孤独、焦虑、猜疑所笼罩,使心灵蒙上一层阴影。三是,处于空巢家庭的老人,特别是城市老人,他们基本上衣食无忧,无须子女的物质赡养,但他们更多渴望的是子女的精神赡养,即来自子女的情感关爱,心灵慰藉。

而今,“父母在不远游”、“无违”等传统的孝道显然已不合时宜,我们需要大力提倡新孝道,这就是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的同时,满足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需求。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子女往往忽略了老年人这种情感、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在不经意间酿就了悲剧。今年年初,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我们不知道这项规定能否真正化解全国8000多万空巢家庭老人们的精神空,但是,我们衷心希望这“精神赡养”的重要性成为我们整个社会尤其是为人子女者的共识。

上一篇:暴戾母亲酿惨祸,一对患难情侣的煎熬与救赎 下一篇:回首江湖,苏有朋谈“情”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