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内地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

时间:2022-08-19 03:39:29

浅议内地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加上国家针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各种便利政策的出台以及实施,他们进入内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呈现增多趋势。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急剧改变,使得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诸多不适。文本以北京A职业学院的藏族、维族学生为例,探析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尝试提出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状况;对策

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成果显著,然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那么针对这一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又该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呢?文本主要就北京A职业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进行简要分析,以及对该特殊群体采取对策的探索。

一、北京A职业学院藏族、维族学生现状

北京A职业学院(下文简称A学院)是2007年在原学院基础之上成立,主要承担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类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约3000人。北京A职业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主要分布在藏、维、蒙、满、回等民族。此外,还有少量的哈萨克、彝、哈尼、苗、土家、穿青等民族学生。A学院从2011年开始,来自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大量增加,尤其是藏族和维族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A学院藏族学生现有79人,维族学生31人。A学院对藏族和维族学生的管理方式与对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方式相同,采用分散式的管理办法,即将藏族和维族学生分散在各个专业、各个班级、各个宿舍。由于维吾尔族学生生活习俗的特殊性,他们集中在一个宿舍。

二、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

(一)民族自我意识强烈,渴求被理解与尊重。A学院的藏族和维族学生比较抱团,他们喜欢一起行动,且与汉族学生的交往很少,处在自我封闭的民族状态中,尤其是维族学生。这在总体上反应了藏族和维族学生的民族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少数民族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主要来源于他们家庭的影响,来源于世代相传的民族情感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少数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其他民族的理解和尊重,一旦获得理解和尊重时,就感受到与人平等而产生喜悦,并对尊重他的人表示友好、信任,表现出情感融洽及友善。反之,则会产生受压抑、被瞧不起等苦闷情绪,特别是对那些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言语、行为则更表现出极大的愤怒与强烈的不满,这些也往往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问题的根源、民族问题的一个导火索,A学院也因此发生了一次打群架事件,也由此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二)心理状态较自卑。少数民族学生的表现出明显的个体自尊心理与自卑心理。奥地利著名学者孔纳德.罗伦兹(KonradLorenz)曾提出了“刻印理论”,指出民族文化的刻印作用从人出生起就发挥作用。首先是家庭、民族文化,然后是中小学的标记,然后一直持续到大学里或职业中。从教育实践中也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使得他们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与此同时,自卑感强也是少数民族学生较普遍的心理特征。通过走访藏族和维族学生,发现他们感觉自己在学习、生活和经济方面与身边的汉族同学差距较大,因此在自尊心上难以接受这些差距的存在而感到自尊受挫而自卑。由此可以看出,由于生长环境、经济条件、民族文化、思想观念等的长期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较汉族学生相对薄弱、基础较差,导致这些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方面的能力较低,再加上他们的一些民族习惯、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并不一定能被身边的同学所接受等一些因素,都会造成他们产生一些自卑心理,使得一些生活上和思想文化上的差异被复杂化,加剧了少数民族学生个体与内地高校教育大环境之间的不适应感,从而也增大了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A学院,少数民族群体较多来自新疆、。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总会受到生他养他的地方影响。A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有:

(一)生活习俗不适应。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尤其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表现得格外强烈和突出。他们离开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到内地高校学习,首先受到冲突的就是饮食、穿着等生活习俗的改变。尽管A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这种冲突,如设立清真食堂、聘请民族师傅、伙食价格优惠、伙食质量不断改善等,但是维族学生仍感觉不适应。

(二)学习活动不适应。学习活动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语言障碍带来的压力。维吾尔族的学生在进入学院之前所受的都是民族语言的教育,即使参加过内地一年预科班的汉语学习,但是仍不能满足大学里的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通常都是将汉语言文字转化为本民族语言后再加以理解,这就表现出思维节奏慢、敏捷性弱等情况,体现在语言交流、文字表达、害怕回答问题、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等方面。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使得部分消极悲观的新疆、的学生更是觉得自卑甚至自闭,从而引起心理问题。

(三)人际交往不适应。许多新疆、的少数民族同学由于不适应生活环境的新变化,对本民族有强烈的心理认同。在人际交住中容易把自己与自己的团体紧密的结合起来,用这种联系获得自尊,感到骄傲,这就使他们的交往范围变得狭小,从而在与汉族同学交往时就表现出不自信,甚至回避、恐惧的心理特点。人际交往障碍的严重者对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敏感,如稍有不注意,就会刺伤其自尊心,引发纠纷。此外,宗教习俗的差异也是影响新疆、同学人际交往发展的重要原因。宗教习俗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影响较大,非本民族同学间的交流为避免触及忌讳而显得拘谨。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学生孤独感的增加。

(四)个人发展的不适应。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绝大多数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属于定向或者委培学生。由于生活风俗习惯的特殊性,绝大多数藏族、维族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回到新疆、发展,这使得他们的就业压力意识减弱或者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前途无需考虑。在就业招聘环节中,由于地域、专业等方面的限制,新疆、的单位和企业很少会深入内地学校招聘,而就业信息的获取也仅靠学生自己在网上获取,由于网上信息真假难辨,使得他们在就业环节又遇到种种困难。这一切使他们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不强,惰性情绪重,缺乏主动就业的观念,从而大大阻碍了新疆、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汉语言文化、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的学习与适应。

总体来看,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问题主要是适应性问题,一方面是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周围的人适应并理解他们特殊性问题。

四、对策

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及,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是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管理问题的关键。

(一)尊重民族习惯,从实际出发,帮助少数民族尽快适应新环境。首先应该熟悉一些民族文化基本常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等基本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与其沟通交流,并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实现人本关怀指导。在少数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时,可以与学校申请适当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学校也可以为少数民族同学做一些活动,可以以座谈会、晚会的形式开展。在不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以横幅或者信息下达方式告知全校师生节日信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正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文化基础、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学校评优、奖学金评定以及学生资助方面采取适当倾斜措施。学校应尽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学习上的进步。对于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学校可以单独给他们设立民族班,这样老师就会针对他们的实际水平设置教学大纲,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授课老师就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校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向各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常识普及,以实现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二)建立专门化教育管理队伍。辅导员和班导师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处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他们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直接面对学生,与学生朝夕相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辅导员和班导师工作,完善辅导员工作职能,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学院现有的辅导员工作体系,是以班级为单位,以辅导员为主体,以系为直接指导,通过学生工作处、团委等职能机构接受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而建立的。少数民族学生和班级其他学生一样由本班辅导员老师负责日常管理;而一线学生辅导员所带学生在事实上存在的超负荷工作量,本来就已经使他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处在疲于应付的状态,这就使得他们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影响着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而有效的开展。对此,笔者建议,要适应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专任辅导员制度。根据实际,选派能力过硬、经验丰富、具有民族学、社会学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优秀辅导员,担当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任辅导员,建立在学校层面由学生工作处直接统一管理、少而精的专职队伍。在对其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专门培训后,由这些少数民族专任辅导员专门重点负责对全校各院系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同时,在具体工作上,接受其工作对象(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在基层系的指导。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身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状况,探求问题存在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有的放矢的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需求为根本,把他们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少数民族学生不断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国家发展建设需要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陈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方法探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82-84.

[2]姬云香,杨萍.教育背景差异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以兰州市三高校的藏族、蒙古族、维族大学生为例[J].成功(教育),2010(10).

[3]黄文浩.文化适应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分析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

[4]黄彩文,于爱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07).

[5]彭谦,戚甫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以新疆高校为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上一篇:磨课中学会研究 下一篇:高校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