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学生就业率的“迷雾”

时间:2022-08-19 03:38:19

走出大学生就业率的“迷雾”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最大的矛盾之一。而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现状,有赖于统计指标的科学与规范。每年在大学生毕业的前夕,上至国家主管部门,下至高校本身,都会各自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数据。不过,如何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数字中掌握大学生的真实就业情况,不仅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需要,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巩固就业这个民生之本的客观要求。

“雾里看花”的大学生就业率

一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签约率……这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到底哪个更能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下。

早在1999年,教育部首次公布了44所直属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的有关情况。情况显示,截止到当年11月份,各高校总体一次就业率为82%。其中本科生一次就业率85%,专科生一次就业率54%;44所高校中22所工科院校平均一次就业率为84.74%;6所师范院校平均一次就业率为80.24%;13所综合院校平均一次就业率为77.07%;3所外语院校平均一次就业率为74.24%。此外,教育部还公布了44所高校的就业率排序情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很显然,这个“一次就业率”指的是以当年11月份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

初次就业率是和一次就业率相近的一个概念。按照国家教育部的定义,初次就业率的计算方式是:本年度7月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到7月份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其中到7月份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包括到当年7月份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和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徘徊,但从绝对量上来说,这数量则在不断增长。2003年,按初次就业率计算的大学生失业人数为64.6万人,在2006年则首次突破了100万人,到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据统计,今年的大学生毕业总量大约为611万,如果按照历年70%左右的初次就业率来计算的话,大约有180多万的大学生将在走出校门的时候仍找不到工作。

另一个比较流行的统计指标是“签约率”。签约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统计时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根据人保部今年6月初的数据,虽然我国有275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总量与去年持平,但签约率只有45%,比去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不过,如果按照毕业半年后统计的就业率,则大学生失业率和失业人数将大大降低。以2007年为例,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率达到87.5%,比刚毕业时的就业率上升了15.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失业人数将会比刚出校门时大幅下降26万人。

即使是同一个指标,不同的统计单位数字也相差很大。比如国内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今年5月31日的《2009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5月月度报告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目前达到62%,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略超本科生,为64%。这个数据要远高于教育部统计的45%签约率的数据。

因此,看各种大学生就业率的指标,既要注意时间点的变化,又要注意指标本身的真实含义。

苦乐不均的大学生就业率

从相关资料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发达省区毕业生就业率要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比如北京地区、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平均就业率大都在8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一方面是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是当地就业措施和用人环境较好,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要高于非重点高校毕业生,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211工程院校,这些高校毕业生一方面他们得益于高校良好的培养和品牌优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们自身的素质。比如2008年,“211”院校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3%,非“211”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是54%,高职、高专院校为47%。而来自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今年6月初的数据称,该校87%的本科毕业生和81%的毕业研究生均已落实了就业去向,其中还有35名毕业生志愿赴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到目前为止,今年北大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达34265个,毕业生供需比为1:4。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要好于研究型专业毕业生。一些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民办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甚至要比公办高校高出不少。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达到95.77%,这是从2005年开始全国中职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95%以上。职业技术学校的高就业率,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93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即使是在劳动力市场明显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年第四季度,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职位空缺数与求职者数之比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仍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1.94、1.81、1.57。然而,我国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却长期存在。据统计,当前中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占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则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是50%以上和30%。

就业率指标亟待规范

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统一规范的统计指标,也缺乏一个统计数字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也正因为如此,不仅使得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状况难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也给少数别有用心的机构和人员提供了弄虚作假的机会。

最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教育管理部门开始以就业率指标作为考核高校的重要指标图以此来强化各级各类学校的高校服务意识。客观地讲,教育管理门把一所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列入重要考核指标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其积积极一面是促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向社会办学,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近学校与市场的距离。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水平,不在就业率这个数据上打起主意,玩起了“数据注水”的把戏。

此类现象自2004年教育部规定高校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后,开始出现在一些民办大学、高职院校甚至一些公办本专科院校内。有的高校找公司批量签就业协议、鼓励学生去劳动力市场随意签就业协议、把学生档案集体存入人才服务中心等。虚报、高报就业率的事情时有发生。如有的学校就规定,如果不提供就业协议书,就不能进行论文答辩;有的学校采用截留毕

业证等手段,迫使一些尚未找到工作的同学,提供虚假的就业协议。湖南省教育厅前不久对本省高校上报的就业数据进行了核查,具体做法是从中随机抽样15%进行追踪调查,然后根据核实的情况核减就业率。令人叹息的是,没有一家上报的数据是百分之百过得硬的。最极端的例子是,一家不到百人的单位,竟然向某校开出了超过一百人的接收证明!许多高校对外宣传的就业率都高达90%以上。如果真如他们所宣传的那样,那中国大学生就业率力争达到70%的目标岂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吗?

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高职学校,一旦列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其上报的就业率报送到国家教育部,成为正式公布的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而不真实的就业率很可能误导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判断和政策制定。客观地讲,近段时间以来,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就业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提出了拓宽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到中小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无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及毕业生自主创业等就业渠道,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等重要举措。有关部门迅速贯彻国务院精神,已出台了15个配套政策文件,包括到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价、统筹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实施2009年“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计划、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等十个方面,初步形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整套政策措施。因此,正确的就业率统计数据就成为就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础和依据。

针对个别高校存在的就业率“掺水”、造假等现象,教育管理部门也有所察觉,并下决心在高校教学评估中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就业率造假者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实行“一票否决”。当然,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还需从制度层面人手,一方面改革和完善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指标体系,比如可以考虑借鉴国外大学考核的“一年后就业率”的做法,由教育主管部门或统计部门统一在当年的12月31日正式的大学生就业率指标。这个大学生毕业后半年的指标,考虑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搜寻时间和磨合期,更能反映真实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另一方面,更为根本的,还是要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下工夫,加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这才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根本之道。

上一篇:公务员住房待遇高低评说 下一篇:后“免检”时代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