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绩效关系探析

时间:2022-08-19 12:56:55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绩效关系探析

摘要:生态效益是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切入点,是实现企业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必经之路。介绍了生态效益的核心理念,分析了生态效益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而对企业生态效益观念的落实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32-02

0 前言

20世纪初,全球工业的急速发展,虽然大幅度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污染,造成了大自然的反扑,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此危机的严重性,因而许多国家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对产品的环保要求日益升高。早期,企业在乎的是利润,环境保护被视为增加企业的支出成本,是对企业经营的一种威胁。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加,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1992年生态效益理念的提出,向人们指出了一条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局面的道路,即,采用适当的环境管理方法环保议题将促使企业革新、改善环境绩效,不仅增加企业的利润,也能减少企业对环境的冲击影响,符合经济利益,亦可提升企业竞争力。

1 生态效益理念

1998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的定义为:生态效益的获得,需在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冲击及天然资源的使用,逐渐减少到地球能负荷的程度。

依据此定义,WBCSD提出了鉴定生态效益的七点要素:

(1)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原料密集度(material intensity);

(1)减少商品和服务的能源密集度(energy intensity);

(3)减少有毒物质的扩散;

(4)提高原料的可回收性;

(5)使可更新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6)延长产品的耐久性;

(7)加强每单位产品和服务的服务效能。

第一至第三项的重点是放在资源生产力与减少对环境的冲击。第四至第七项则是协助前三项完成企业的营运、设计、生产及市场活动。每项都可应用于不同的产品,其目标是减少物质与能源的使用及减少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维,他的核心理念就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负担起更多保护环境的责任,并使其因效率的提升和污染的减少,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

2 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之影响

生态效益期许企业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但并不与企业创造价值的经济目的相冲突。对生态效益的追求,可以帮助企业成功的应对中长期挑战,否则企业未来将承受不起不接受与实施生态效益而带来的损失。重视生态效益的企业关注的是资源生产力,而不是传统产业所重视的劳动生产力。对企业来说,使用较少的能源与原料、减少污染产生量与排放量,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生态而言,符合生态效益的产品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危害,有利于整体环境的发展,进而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生态效益的核心理念是“以少生多”。可通过企业和产业内部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将经济的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传统的经济观认为,就生产而言,一定的产出依赖于相等的投入。生态效益理念则改变了这一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的利用率及工业垃圾回收率不断提高。企业之间合作既可达成零废弃物的目标,又可以达到减少相关成本的目的。企业可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机密合作,减少天然资源的投入。如在一些发达国家,有专门的提供企业器材租赁的服务的机构,可为企业试投产或企业临时加产提供必要的机器设备,减少企业硬件设备投资。同时一些企业可通过提供闲置设备的租赁服务,提高企业收入。

(2)生态效益观念的提出,也对企业运营的革新起了促进作用,使企业产品更加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同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生态效益观念贯穿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并体现在原料的购买,公司的运营,生产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占据市场大片份额的诺基亚公司已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贯穿公司运营的整个价值链,包括四大环境计划:为环境而设计,供应商管理体系,公司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命周期后的实践暨再生、再利用、再回收处理。诺基亚手机为“环境而设计”的目标是以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方式满足客户和其他利益共享者的要求。诺基亚的环保专家为产品设计师提供完整的分析工具以便进行材料可回收率的定量分析,通过使用这一工具,目前手机75%至90%的材料都是可回收的。

(3)企业形象的提升。垃圾减量,资源的回收利用,这一生态理念策略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与信赖度。各国环保法规日益严格,银行业也开始重视贷款客户的环境绩效,将强风险评估,以降低客户污染整治责任带来的财务风险。保险业常因客户的环保事件,导致大额的理赔损失,因此环境风险评估已逐渐成为企业保险业务的重要工作。对此有台湾学者提出5R理论(reduce废弃物减量、reuse资源回收,recycle再利用、repair可使用物品修复和refuse拒接购买不符合环保概念的产品)来实现企业办公环境的生态化,使生态效益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3 企业生态效益观念的落实

1990年,时任杜邦公司总经理EdgarWoolard曾经这样告诫:“有些企业并不尝试以跨世纪环境绩效眼光经营,现在仍有一些这样的企业存在,但就长远而言,他们不会再有类似的问题,因为他们必然已经不存在了。”可见环境议题是个无法避免的挑战,现代化企业如果不能在环境课题中找到企业发展契机,就注定会被淘汰。

(1)就企业本身而言,企业负责人及员工在了解生态效益重要性的基础上,应制定一套科学的、可行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和详尽的行动纲领,以便将产品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冲击减至最低。该指标体系可协助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将生态和环保信息转化为财务数字信息,比较其所生产的不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的环境绩效;也可用于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生态效益,进而拟定改善策略、方案及具体措施,并依据量化结果进行跟踪考察。在行动方面,企业可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中运用广泛的PDCA循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以达到持续改善逐渐趋近生态效益的目的。

(2)政府在企业接受并执行生态效益过程中应扮演激励者角色。生态效益理念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观念,其形成及执行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为此政府必须能够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就行政方面,比如制定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外来竞争和风险投资开放,政策公开透明,使公众很容易获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制定政策对企业的研发予以鼓励,运用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具备生态效益的产业的成长。政府同时可以运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资源保护、污染预防、技术提升、公司组织重整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市场动力,引导企业逐步迈向生态效益的目标。

4 结语

面对全新的,越来越复杂的环境问题,企业应该意识到,正常的商业行为同时也是应该符合生态效益的行为。在生态效益理念的引导下,积极了解、追踪和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以便在绿色工业和环保革命浪潮中永保活力。通过提供深度的服务,可持续地增加产品的价值,并减少使用材料和能源、延长产品的耐久性、增加产品的可回收性,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保障企业能长期获得市场回报。

参考文献

[1]王小兵.邓南圣.面向未来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生态效益[J].环境科学与技术(增刊),2001,(12).[2]刘思华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Claude Fussel.工业生态效率的发展[J].产业与环境,1995,17(4).

[4]Bjom.Stigson. Eco-efficiency: 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mpact[M].WBCSD,2000,5-36.

[5]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NEP[R].Eco-efficiency and Cleaner Production: Charting the Course to Sustainability,1997.

上一篇:生产贸易开放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率作用研究 下一篇: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升级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