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愈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19 12:37:16

自拟愈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愈溃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于2007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西药口服保留灌肠疗法,治疗组的患者采用内服中药并改良灌肠疗法。60例患者均经过3个月的治疗,在出院后随访6个月以观察疗效。结果 对所得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的临床治愈有效率有显著的差异(P

中图分类号:R9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57-02

溃疡性结肠炎(UC)又被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的一组有关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以黏膜和黏膜下层清润为主要方式,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对于此病一直采用的是西医用药、药物保留灌肠,也是该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但疗效不佳,易复发,副作用过多,本病治疗起来相当麻烦。我院将改良灌肠方法,自拟愈溃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7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门诊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28~63岁,平均年龄45.5岁,平均病程在7±5;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26~66岁,平均年龄46岁,平均病程在8±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上无明显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60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修改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1],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反复性肠鸣腹泻、黏液脓血便、腹胀腹痛、里急后重,伴有全身乏力、消瘦、心悸、关节疼痛等。经电子肠镜检查发现肠黏膜存在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下树枝状小血管模糊不清或消失,黏膜面粗糙或呈颗粒状。排除了肠结核、阿米巴肠炎、细菌性痢疾等其他疾病。

1.2 方法

自拟消溃愈肠汤:选取当归10g,党参30g,,茯苓15g,葛根20g,白术15g,木香l0g,黄芩l0g,前车子20g,枳壳l0g,精选贩酱草15g,赤芍log,生薏米30g,白头翁20g,甘草6g,用水煎开口服,每日早晚各1副。20天为一个疗程,每三个疗程停药2~4天,治疗3个月。临床上课根据患者的情况加减,原则上增减不过2味。若患者湿热内盛者可加秦皮l0g,苍术15g,苦参15g;若患者气滞血瘀可加丹参15g,红花10g;若患者出现脾胃虚弱可加黄芪20g,砂仁6g;若患者有肝郁脾虚的症状可加防风6g,白勺l0g,陈皮l0g;若患者脾肾阳虚可加肉桂10g,炮姜15g,补骨脂l0g;若患者有饮食积滞可加勇加炒内金12g,神曲15g。

灌肠方:当归l0g,白及20g,丹参10g,赤芍15g,黄连15g,白头翁20g,苍术15g,黄芪25 g,地榆30g,生苡米30g,蝉衣l0g,参三七、少量加水适量500ml,浓煎至150~200ml,睡前保留灌肠,每日1次。灌肠时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宜取左侧卧位,尽量抬高臀部,可用50ml注射器抽取灌肠液,与一次性导尿管连接,加以石蜡油导尿管前端,插入深度至病灶部位,再把药物缓慢注入病人体内。

对照组的患者使用西药柳氮磺吡啶片口服,0.5g/粒,每次2g,一天两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月。灌肠使用甲硝唑l00ml+地塞米松l0mg。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疗效参照1999的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标准[2]。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血象及大便一切检查正常,使用结肠镜检查显示溃疡面已经消失,黏膜恢复正常,停药并观察6个月无复发者;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有所减轻,血象及大便一切检查正常,使用结肠镜检查显示溃疡面缩小,黏膜充血、水肿有所减轻;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体征减轻不明显,血象及大便检查无改变,使用结肠镜检查显示溃疡面及黏膜充血、水肿无改善或者有所加重者。

2.2 结果 两组60例患者经个3个月的治疗后,停药随访6个月后来院复查,其中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有效率56.6%。结果见表1。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有7个例出现皮疹、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随访6个月结果发现对照组的复发为15例,占25.7%,远远高于治疗组2例,占6.8%,两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

表1 两组的疗效比较(例) P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该病迁年不愈,且易复发,病变以黏膜充血水肿为主,表面糜烂溃疡,病变限于结肠黏膜,临床有反复腹胀腹痛、黏液脓血便、腹泻,严重者可诱发癌变的倾向,是比较难治的疾病[3]。中医理论讲究的是治根,所以溃疡性结肠炎可属于中医理论里面的“泻泄”、“痢疾”的范畴,由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而化热,酿生湿热所引起此病,蕴结于大肠,病灶的出处,可造成腑气不利,气血凝滞,雍滞成脓,脾肾阳虚,引发腹痛、腹泻。本组采用的是白术、茯苓、薏苡可有助于健脾助运,利湿止泻的作用;葛根升阳,可充元气,车前子降泻利水渗湿,利小便而实大便,此俩味药合用可有止泻治愈之效;使用败酱草、地榆、木香可有解毒利湿,行气和血,涩肠止泻的作用;甘草可有协同解毒愈疡的作用,而且能调和诸药的药性。

在灌肠的药方中白及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黄芪可升阳,固原气、化腐生肌;黄柏、黄连随性味苦寒但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白头翁可有清血分热,治疗热毒痢疾的功效;使用三七可活血化瘀;少量可使药性中和,不易刺激;加入白及促进黏膜再生,有止血、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的功效,其胶质液可使药物附着在创面上,延长药效;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抗菌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腐生肌的功效,可促进溃疡愈合。

灌肠疗法治疗作用病灶,疗效显著,可以让整体药物的效应和全身调节作用相结合,灌肠的改良可使药液直接达到结肠病灶处,而且患者反应较小,效果佳,可延长了药液在肠内停留的时间[4]。中药内服和保留灌肠相结合的应用,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针对性强、效率高,副作用少,不易复发等特点,为治疗此病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敏章主编.中华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321―2324.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胃肠病学).中华消化杂志,2001,6(1):56―59.

[3]陈曦,欧阳钦,胡仁伟,等.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性研究文献分析.四川医学,2005,26(4):376~378.

[4]吴蔚,倪裴琳.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5例观察.实用中医科杂志,2007;21(4):81~83.

上一篇:丙酸注射液治疗冠心病35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37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