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收礼,“理”从何来

时间:2022-08-19 12:36:41

教师节收礼,“理”从何来

教师节前夕,教育部网站挂出十所学校发起的“教师节倡议”,倡导全国教师反对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论语・述而》中说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当年是收拜师礼的,然而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沿袭,到了今天,“收礼”演变成为腐败行为。而这种“礼尚往来”在音乐教学领域似乎更为普遍,这“礼”从何而来?“理”又从何而来?

被送礼我们也很难受

中央音乐学院一位教授道出了其中的微妙: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收到礼,只有出高徒的名师才能收到学生们的厚礼。而且每逢过年、过节或考学的关键时刻,有话语权的指导老师往往会收到更多礼品,这样看来,“教师节”也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另一位刚生育的青年教师说,有时候老师也很被动。刚生下孩子,就有学生家长送来各种儿童玩具和衣物用品,这些礼物她并不缺,但是如果拒绝了就会让家长和学生以为礼不够重,便会送更贵重的礼物或者请老师吃饭而花费更多的钱。这种情况下,老师只有被动接受才能让学生和家长安心。

一位从事钢琴家教的毕业生虽然没有学院老师那么“位高权重”,但也能收到来自家长的各种礼物。送礼的学生中,只有10%是出于对老师的感谢。这些学生有音乐天赋,因此老师会格外器重,用心培养,进步较快。家长送贵重的礼物,以此表示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认可和感谢。而其他学生家长往往忽视孩子自身的条件,认为是哪个家长的礼物分量重,老师就对哪个孩子好。老师虽然受之有愧,却无法直截了当地解释劝阻。

不送礼我们很尴尬

教师节本是学生对老师表达谢意的日子,但如今微妙的师生关系令学生们也颇感无奈。音乐学院声歌系一位大三学生说,如今同学们大多不是情愿送礼的,毕竟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是负责任的好老师。“我交学费了,为什么还要送礼?可如果有学生出于某种目的先送了礼,我们其他人碍于面子就不得不送。或者有时候是某个学生出面,直接通知我们凑份子。第一年送了,第二年就没有不送的道理。如果你不遵从这种“规则”,去上课时看着教室里的花和礼品自己都会觉得很尴尬。”另一位大四学生谈起教师节回味道,小时候,每当教师节,全班同学都会自己动手给老师做贺卡,有的女生会叠一朵精致的百合花送给老师,老师会找个玻璃瓶把花插起来放在办公桌上,每当那时候几个同学都会很羡慕教师这个职业。可是现在,教师节显然“变了味”。

“倡议”可行性不强

音乐学院的某位管理人员认为,教育部出台的“倡议”并没设定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对于违规的教师来说就没什么惩戒作用。每年学校都会接到许多类似的通知,但教师节收礼既没有具体处罚条例,又不违反法律,这样看来,似乎教师收礼,并不“无理”。此外,收多少礼算“贿赂”,收一份孩子亲手制作的小礼品算不算“贿赂”等细节问题,相关法规还不完善,对教师收礼的行为无法界定,仅有个别学校自行规定和处理。如:某小学老师接受家长赠送一箱牛奶,即算受贿,并予以开除。

上一篇:从锯木工到工程师 下一篇:山楂树下的爱情因音乐更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