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天幕毛虫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2-08-19 12:25:20

黄褐天幕毛虫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摘要:黄褐天幕毛虫是杨树人工林一大食叶害虫。在吉林省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卵壳内越冬,5月上旬幼虫破壳而出,6月中旬幼虫化蛹,7月上旬成虫羽化。文章介绍该虫生物学特性,提出防治方法,以其对治理该虫为害提供借鉴。

关键词:黄褐天幕毛虫;生活习性;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6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71-1

黄褐天幕毛虫 (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在公主岭市除为害杨、柳、榆、桦、柞、榛等林木外,还为害杏、梨、桃、苹果、山楂等多种果树,大发生时将树叶全部吃光。据笔者在公主岭市桑树台林场杨树幼龄林调查,8年生杨树被害率93%,最高虫口330头/株,最低41头/株,平均186头/株,严重影响幼树的正常生长。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雌蛾体长20mm左右,翅展43mm;雄蛾体长15mm,翅展30~35mm。雌雄个体大小,颜色有显著差异。雄蛾黄褐色,前翅中部有两条深褐色横线,两横线间为颜色较深的宽带;雌蛾红褐色,前翅中部有两条淡黄色横线,两横线间为红褐色横带。

1.2 卵

灰白色,圆筒形,长径1mm,短径0.8mm,产于枝梢上,紧密排列成环状,形状似“顶针”,卵粒坚硬多胶质。

1.3 幼虫

头部暗兰色,体背有橙、兰、黑等颜色的纵条纹,侧面有兰紫色宽带;腹面灰白色;体上生有黑色绒毛。胸足三对,腹足四对,臀足一对。老熟幼虫体长60mm左右。

1.4 蛹

红褐色,长椭圆形,长20mm;茧黄白色。

2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一代。以幼虫在卵壳内越冬,次年5月上旬幼虫破壳而出,在枝杈处吐丝结网成群,故称“天幕”毛虫。幼虫共六龄,一、二龄幼虫群聚,一龄幼虫舔食叶肉,二龄幼虫取食嫩叶,三龄后分散取食,四至六龄幼虫取食量很大,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全部吃掉,据观察,一头老熟幼虫一昼夜取食杨树叶2~3片(15cm2)。6月中旬老熟幼虫吐丝结茧化蛹,蛹期11~12天,6月下旬~7月上旬成虫羽化,成虫羽化多在晚上,羽化后在枝条上停留10~15分钟,性即成熟,雌雄聚集交尾,交尾时间长达2~5小时,产卵在枝梢上,每雌产卵308~484粒,平均396粒,卵的平均孵化率为93.5%。成虫有趋光性。

3 防治措施

3.1 剪除卵块

冬季或早春剪除枝梢上的卵环烧掉。

3.2 人工扑杀

趁幼虫群集网巢期,进行人工扑杀,一网打尽。幼虫分散时,可震落扑杀。蛹期集中人力采摘蛹茧并烧掉(茧黄白色,在绿叶中显而易见)。

3.3 化学防治

可以利用生物农药或仿生农药,3%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或1.2%苦参碱500倍喷雾消灭幼虫。

3.4 灯光诱杀法

黑光灯诱杀成虫。在7月上旬到中旬期间可以利用黑光灯、频振灯进行诱杀黄褐天幕毛虫成虫。

3.5 生物防治

据公主岭市桑树台林场观察,天幕毛虫卵期有两种寄生蜂:一种是赤眼蜂,天然寄虫率占5%左右,复寄生为1~3头/粒:另一种是寄生蜂,体长1mm左右,黑色,天然寄生率占10%~15%。两种蜂均能在天幕毛虫卵内越冬。

该场2010~2012年7月中旬曾经用赤眼蜂进行大面积防治天幕毛虫实验,放蜂后15天调查,卵的寄生率仅为13%,次年春调查卵的寄生率为23%。

据调查,天幕毛虫蛹内有一种寄生蝇,一个蛹内寄生一个:两种寄生蜂,一种是姬蜂,(红褐色体长20mm,一个蛹寄生一个),另一种是小蜂,(黑褐色体长2~3mm,一个蛹寄生40~50个)。

作者简介:唐海铎,男,吉林公主岭人,公主岭市林业总站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上一篇:对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换位思考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