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若干问题探析

时间:2022-08-18 11:34:13

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若干问题探析

高校科技产业是高校科研职能的延伸,高校科研人员将其研究成果直接投入生产,转化成产品,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高校科技产业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科技进步。

高校科技产业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可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高校是科研成果的重要产出地,高校与生产部门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将科学研究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经济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研项目,科学研究的方向和产业部门的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提高了科研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高校科技产业促进了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来自实践和市场的新课题,为学科建设带来活力与动力。然而在高校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其现存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

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高校科技产业认识上还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

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强化其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是建立创新型社会的重要体现。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在思想认识和观念上,高校的管理人员以及科技人员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对高校要不要发展科技产业存有疑惑,认为高校发展科技产业是“不务正业”,风险过大,影响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等。二是对高校发展什么样的科技产业存在分歧。一般认为,高校发展科技产业应立足于高校本身的学科、专业的特点,依靠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的优势,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人认为,高校科技产业是由原校办产业转变而来,底子薄、基础差,由于缺乏经验和资金以及市场的驾驭能力有限等原因,认为只适合于发展“一般性技术产业”等。

高校科研和市场脱节,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较低

高校对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导向作用反应不够敏捷,适应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较慢,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选题与国家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不够紧密,高校的科技成果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二,研究开发投入偏低,研究成果成熟化程度较低,难以在生产中应用;第三,前期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脱节,一些在前期研究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成果,因为没有必要的中试资金和条件,孵化程度不够,不得不束之高阁;第四,部分高校产业化开发的政策不够完善,技术人员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技术人员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不高,产业化发展速度较慢。

管理体制不顺,校企矛盾突出,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第一,事企不分,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经济实体目前绝大多数是事企不分的混合体,高校科技产业是事业单位内的企业,其人、财、物均隶属于高校事业法人,学校以管理院、系的方式管理企业,企业日常经营受到过多干涉,企业无法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参与市场竞争,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第二,产权不明晰,高校科技经济实体与学校产权关系不明晰,绝大多数企业无实际上独立的财产,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及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第三,制度不完善,高校科技产业的成立大多历史不长,而且发展极不平衡,绝大多数科技产业内部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内外约束机制也不健全;第四,高校科技企业往往产权单一,不能形成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必需的权力制约机制、科学决策机制和约束激励机制。

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创新是企业生机和活力的源泉。高校科技企业基本依附于高校,受事业机制的支配和约束,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依靠科技进步的创新机制还没有形成,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对策

明确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定位

高校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结果,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科技产业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一般将高校科技产业的功能定位于企业孵化器,即主要从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我国,这一功能可适当延伸,即高校科技企业除企业孵化器功能外,还可发展为企业集团,通过控股、参股科技型企业,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科技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从而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科技产业不同于一般的科技产业,国家应对高校科技产业采取扶植措施,可将高校科技产业上交的税收,按适当比例返还学校,继续用于科技企业孵化和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办好大学科技园,强化激励机制,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高等学校具有独特的科研优势,产出了大量发展前景良好、应用性强的科研成果。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是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关键。

1.办好大学科技园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园区,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的环境条件和全新机制,可加快科研机构转制,吸引优秀科技人才进园区创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强化激励机制

高校要按照效益与利益挂钩的原则,制定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鼓励科技人员以不同形式到企业或基地进行兼职创业,把技术成果真正同生产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

实行校企分离,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灵活的投入撤出机制

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是促进高校科技产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必然趋势。

1.以新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理顺高校与企业的关系

高校科技产业多数是由学校为主投资创办的,其资金、财产主要来源于高校。高校应改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行使股东权力,除重大事项外,应尊重企业自,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可以规避企业经营不善的风险。

2.规范高校对企业的投入,灵活选择高校资产多渠道退出机制

高校对企业的出资,既可以用现金、资产等出资,也可以用经过评估的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出资,但这些出资应是高校的真实投入,应强化出资人的权利义务。高校可成立专门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代表高校投资、管理、监督投资企业,维护高校出资人的利益。高校要建立股权风险收益评估机制,灵活选择多渠道从企业退出学校资产的机制,包括通过转让未上市企业股权、上市公司法人股经批准上市流通等途径,退出高校的资产,投入新的研发孵化工作,提高高校资产收益。

建立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营造宽松创业环境

首先,为加快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应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营造宽松创业环境。如对校内外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收集、归类、立档、储存,建立高新技术成果项目信息库;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展包装、评估、中介、推广等服务;设立相应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承担高新技术成果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转让及产业化出资评估服务及依据合作各方协商作价比例给予法律见证等。对科技人员与科技企业间的股权投资与产权交易,应积极协调,推动成果转化,加快产业化进程。其次,保证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业积极性。高校科技产业管理部门可设立专项基金,资助、鼓励科技人员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在科技人员将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缺乏资金的,给予资金支持,根据投入资金的比例,适当持有股份;在企业盈利中按持股比例分红,待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由创业者回购,这样既支持了科技人员的创业积极性,也保证了高校的利益。

上一篇:高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下一篇:浅谈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