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浅谈诗歌教学中对美的感知

时间:2022-08-18 09:03:33

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浅谈诗歌教学中对美的感知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听了一节《雨霖铃》的示范课,感慨良多。当前在对“高考怎么考,教学怎么教”的片面认识下,古典诗歌教学的功利化愈演愈烈。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把诗歌鉴赏简单化为应试的技巧和方法。把一首首精美的古典诗词肢解成支离破碎的语言片断。更有甚者,为了应试,归纳出了一整套问题模式,像数学、物理公式一样在课堂基础教学中直接套用,丢失了对诗歌的审美鉴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二、古典诗歌之美

诗词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诗歌的美,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得到思想品德的培养,有效的完成诗词的教学任务。诗歌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感美、形象美、音乐美、语言美。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简单地谈谈诗歌教学中对美的感知。

情感美。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柳永的《雨霖铃》首三句,“寒蝉凄切,都门帐饮无绪,骤雨初歇”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未写离别之情景,但已有凄然欲绝之感。长亭之晚,雨已停歇,不得不去,此时不听蝉鸣已有心碎之感,况且,凄切的蝉鸣不已。“无绪”两字写饮酒时的心情,极其委婉,欲饮不下,欲留不能。而“催发”尽显不舍之情。“执手”两句写分别之细节,更是传神。手拉着手,泪目相对,伤心欲绝,至悲而无声,最后在难舍之中松手而去。“念去去”两句推想别后所历之情境。兰舟越行越远,波面轻烟笼罩,晚云低压,前路茫茫,不见尽头。把漫无边际的离愁尽托于黄昏之景。“更哪堪”句,推进一层,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跟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加深了离情的意义,当秋二悲,更甚于常情。“今宵”三句,推想酒醒之后所经历的情境。不见心爱之人,只有寒水拍岸,晓风轻拂,岸柳轻摇,残月微明。恍惚迷离,清冷凄绝。“便纵有”两句,感叹两人期许之愿难以实现,纵然有许许多多的风情也无人可说。这样的结尾真是余恨无穷,余味无尽。

形象美。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没有形象的诗歌是虚幻的,没有形象美的诗歌会拒人于千里之外。《雨霖铃》中的形象美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鉴赏。一是人物形象的美,二是景物形象的美。其一,作者运用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塑造了一对情爱至深的恋人的形象。“帐饮无绪”既写出了事件,又写出了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细节描写从动作、眼神、情态、声音等方面极其生动的刻画了这对恋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其二,作者刻画的景物形象也极具美感。作者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长亭晚景图。寒蝉凄切的叫声,骤雨洗过后湿润的大地,翠绿明亮的树木,冲破云层的夕阳,被雨水冲洗过的长亭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傍晚的图画。在下阙设想“酒醒何处”时,勾勒了一幅拂晓图。寒水清澈,轻拍岸边,晓风微冷,轻拂面颊,残月悬空,洒下微光,杨柳青青,柔枝轻摆。画面清静凄冷。而这样的画面和作者别后的伤悲又浑然天成。

音韵美。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雨霖铃》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句式的参差错落,骈散结合,长短句相偕。我们知道词是配乐的,柳永本身精通音律,可以自词牌。《雨霖铃》这首自创的词牌,在当时广为传唱。笔者水平所限,无法全面鉴赏该词所具有的音乐美,现仅从语言结构和用韵的角度做一简单的赏析。从语言结构看,参差错落。既有整句,也有散句;既有长句,也有短句;既有节奏整齐的句式,也有以单领双的句式。在韵脚的使用上,采用了“切、歇、绪、咽、去、别、节、月”等唇齿音,且声调多是短促的急降调,读来细声细调,声声有情,和诗词作品中所抒发的缠绵悱恻之情完美结合,达到了声情合一的精妙境界。

三、对感知诗歌美的探索

感知美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调动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感知诗歌之美,激趣,逐步提高美学素养。

披文入境,感知形象之美。有人说,想象是诗歌鉴赏的翅膀。借助联想和想象,创设情境,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种种景象,进而在联想和想象的世界中欣赏这些景象,去感受这些形象的美之所在。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诗中的意象,借助学生已有的经历、经验、情感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再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场面、情感,置身其中,完成体验,获得享受。

知人论世,感知情感之美。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和他的人生观、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彰显了淡泊名利的精神,杜甫仕途坎坷的个人遭遇和安史之乱的国家悲剧,造就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柳永留恋勾栏瓦舍与乐妓为伴的生活造就了其缠绵悱恻的情愫,辛弃疾抗金复宋的经历,是他有了壮志未酬的遗憾。因此,我们在诗歌鉴赏中对创作背景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只有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深刻去感知和鉴赏诗词的优美之处,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上一篇:分析英语口语教育的重要性、困难及解决方式 下一篇:无功利阅读,引领语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