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FP程序设计》模块化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2-08-18 07:33:46

《VFP程序设计》模块化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模块化课程教学以项目驱动为导向,模块化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在对目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调研基础上,提炼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系统作为学生备选系统,并从中提取出共性部分,形成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贯穿系统,衔接相关知识点,以新的知识结构组织展开课程教学,从而形成了《VFP程序设计》模块化课程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模块化教学;项目驱动

0 引言

Visual FoxPro作为一门关系型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知识点多而散、操作性要求高以及应用实践性强等特点。要熟练掌握这门程序设计语言,必须配合大量习题训练和充分的上机实验操作。传统的《VFP程序设计》课程模式大多先由教师讲授操作方法,再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且讲授过程一般只重视基本概念的认识与操作的固定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清楚学科的特点,学习时只局限于每节课分散的、零碎的知识,不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不能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1 模块化教学总体框架

针对现有问题,我们提出了《VFP程序设计》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以项目驱动为导向,模块化教学为手段,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建成并实施一个“以学为主、以教促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推进从“知识讲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快速过渡。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开发中小型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VFP的各项组成部分,同时也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学习到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软件基础知识。

模块化教学首先选择合适的、有吸引力的项目,通过多种课内外教学组织方式,配合案例库进行教学,最终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评估教学改革效果。

(1)设计有吸引力的项目驱动

合适的项目驱动能够长时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然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项目具有不同的偏好,这样针对不同专业提供不同的备选项目显得十分必要。为了保证项目与时俱进,应当参照目前企业中较为流行的管理信息系统来设计项目。因此,企业调研是做好项目设计的第一步。

(2)教学模块的合理划分和组织结构

考虑到项目模块的划分应该按照系统功能的组成部分,由易到难来组织。例如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程序设计可以作为三个大的模块,而界面设计又可以分为菜单设计、表单设计、报表设计等。这样整个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和课程内容分配都需要围绕项目来进行调整。

(3)构建高质量的案例库

案例是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关键,各个教学模块都应有相应的案例,不仅要设计课内案例,还要设计大量的课外案例。尤其是要从不同项目中提炼出经典模块案例,建立案例库。

(4)课外教学的有效组织

学生的实践和自主学部分都是在课外,因此项目驱动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外的执行程度。而学生在课外的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都和教师引导有紧密关联,教师在课外进行小组辅导,参与小组讨论,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模块划分

模块是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最终项目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模块可以按照程序设计深度的原则来进行粗粒度的划分,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考虑功能模块类型和程序设计深度的结合做出更贴近项目开发的划分。

(1)按程序设计深度划分模块

根据程序设计的深度,由外到内、由界面到核心业务代码、由易到难划分,应该把整个内容分为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程序设计。界面设计简单、直观,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数据库设计深入到系统开发的数据内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项目的数据关联;程序设计较为复杂,通过程序控制的方法完成更为复杂的系统管理和业务逻辑。

(2)按功能模块类型+程序设计深度划分模块

按程序设计深度的模块划分方法,粒度较粗,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与系统功能模块类型相结合,例如用户登陆模块、主界面、系统管理模块、业务管理模块、报表模块,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开发过程更为相似,学生的可操作程度更高。

3 结语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应用检验,模块化教学卓有成效,给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综合应用能力也有显著提高。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例如可以把公共模块用更简单的方式教授,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系统的业务逻辑上,使他们对系统设计有更全面、更完整的理解;在小组构成、约束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也可以深入探索,提高模块化教学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解永刚.关于Visual FoxPro 的案例教学方法[J].昆明大学学报,2003(1).

[2] 罗耀军.基于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设计[J].职教论坛,2009(11).

[3] 李增祥.非计算机专业VFP 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实践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3(11).

上一篇:数学文化思想下的高职数学教育 下一篇: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