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软洽会 助跑“西部硅谷”

时间:2022-08-18 07:19:57

4月17日~19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简称软洽会)将在成都盛装召开。从第一、二届的平淡无奇,到去年软交会、软洽会、软博会的“三足鼎立”,到今年软交会、软洽会的“双龙领跑”,软洽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但记录了西部软件业的成长印迹,也见证了中国软件业的变迁。

从本期开始,本报将以系列报道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立体剖析成都软件业的发展,以及中国主要区域城市软件业的发展模式,希望能引发读者对中国软件业发展更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个西部城市,成都软件产业一直没有像大连、上海等地一样受人关注,如果要依托软洽会这种专业会展,让成都软件业受到国际国内的重点关注,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这是记者两年前在四川大学的一个关于IT产业的讲座上被问到的问题。当时,记者并没有正面回答那位川大学子。不是不愿回答,而是自己也摸不准。时隔两年,对于记者及大部分软件业内人士来说,这两年着实感受到了成都软件业的“地位变迁”。

成都软件业的“地位升迁”,软洽会功不可没。即将满6周岁的软洽会,几年中与成都软件产业相伴成长、相互促进,不知不觉已经茁壮成长为中国软件业不可忽视的盛会。

诞生时的困惑

说起软洽会,不得不从它的前身――海峡两岸软件(成都)高峰论坛说起。

2001年,四川省和成都市政府相继IT产业确立为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号工程”。成都市贸促会灵敏地从中嗅出了一丝软件与成都的必然联系,于是积极争取中国贸促会的支持,并于当年11月26日~28日举办了海峡两岸软件(成都)高峰论坛暨软件开发合作洽谈会。

高峰会的举办,聚集了由中国台湾省的中华软件协会和台北世界贸易中心组织的数十家台湾地区大型软件公司,更吸引了来自北京、山东及成都周边城市的60多家软件企业参会。会议不但加强了海峡两岸软件企业的交流,还促成了海峡两岸软件企业的数个合作项目。

这给成都市贸促会带来了不小的激励。

在此之后,成都市贸促会内部多次组织研读省、市政府关于发展IT产业的规划,并就成都的科技实力、人才资源、软件产业规模、软件发展环境等各方面进行讨论论证。论证下来的结果是,大家一致认为,举办一个长期性的国际软件会议将对成都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积极意义。于是,在2002年5月,一份建议在成都举办一个高规格的多边国际软件会议的报告被提交到了成都市政府相关领导手中。

就这样,第一、第二届软洽会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初衷下分别于2003年、2004年举行。总体看来,前两届软洽会为成都软件赢得了一定的影响。但让主办方感到困惑的是,纵然利用中国贸促会及成都市政府的影响力,耗费了极大的资源邀请到了部分国际国内软件企业参会,会议的规模及影响力却总是感觉不到明显的提升。

“好像连续两届都停留在300人左右的会议规模,虽然也有一些国际软件业人士参会,却总让人感觉层次不高。”一位见证过软洽会发展历史的成都本土软件负责人向记者回忆时表示,前两届软洽会无论是在促进产业发展还是在提升成都软件业影响力上,似乎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此,四川大学的一位教授给出了精辟的分析。该教授认为,以会展形式促进一个产业的发展,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需的资源和精力非常大,仅以贸促会一个机构去促成一个专业性盛会,不但精力顾不过来,专业性也不够。“对于专业性会展而言,资源的整合与专业性极其重要。”

影响提升之战

去年报道软洽会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让记者记忆深刻。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由主办方提供的“历届软洽会主要成果”资料中,只有第三届和第四届有内容,第一届和第二届的内容都被省略了。当记者问及缘由时,成都市贸促会负责人感慨万千,“刚开始那两届,确实做起来比较困难。别的倒没什么,最为苦恼的是不知道如何利用会议平台去服务成都软件产业。”

值得欣喜的是,在困惑面前,经过仔细分析、讨论,成都方面做出了积极且及时的调整。在内部职能分工上,从第三届开始,软洽会的承办机构由最初的成都市贸促会一家,增加到成都市贸促会、成都市高新区、成都市信息办3家,3家单位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职能分工,努力促成“会议服务产业”的目标。在会议规格和影响的提升上,成都方面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在第四届争取到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作为软洽会的主办单位,这不但大大提升了软洽会的会议规格,也使得软洽会的影响力得到很大提高。

积极而及时的调整,让成都软件业得到了由软洽会带来的回报。集合了成都市3个部门的资源和力量,使得资源整合之后的放大效应第一次反映在软洽会身上。根据当时的统计资料,很明显可以看出,第三、第四届软洽会无论是在会议规模、国际化程度、会议规格与层次上,都较前两届有显著的提升。会议不但很好地宣传了成都软件行业,扩大了成都软件业的影响,提升了“天府软件”的形象,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成都与印度班加罗尔、成都软件企业与国内外软件企业的合作。

“2006年,也就是大概在第四届(软洽会)之后,国内外业界提起中国软件,在介绍完北京、上海、大连、广州等东部沿海城市之后,也开始提及成都了,特别当提到中国的软件外包时。”如果要把这一阶段的软洽会看做是为成都软件业打“影响力提升”之战的话,Intel软件部门的一位外籍员工的这番话则提供了一个形象而有力的例证:成都没打败仗。

挺进“三国时代”

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提升后,软洽会开始扬鞭策马。

针对第五届软洽会,成都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以“促进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强力度措施,并邀请了《计算机世界》这个国内最大的IT专业媒体机构合作单位,极力以软洽会为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做强做大成都软件产业。

这一系列措施包括:一、对内整合全市资源,综合部署。第五届软洽会,成都市组成了由书记和市长共同担任主任,全市26个部门和区县参与协作的大会执委会,整合力度可谓空前。二、依托产业资源,促进会议与产业良性互动。市内组织高新区、武侯区和都江堰市共同展示了成都“以高新区为软件产业聚集区,连接武侯区、都江堰的成都软件产业带”的战略布局。三、积极引入各方资源合作,特别是加强了与行业专业机构的合作。引入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参与策划和组织了首届中国软件企业家高峰会、首届中国软件应用服务大会、成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高级顾问研讨会等活动。

新措施的引进,给软洽会带来了空前的效果。

在成都市贸促会报送上级部门的一份总结报告中,为第五届软洽会给出的总体评价是:本次软洽会,在规模、档次、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较前四届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对扩大和提升成都软件产业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成都软件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事实也是如此。据成都市贸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五届软洽会共举办了2007中国国际软件产业高峰论坛等论坛和研讨活动11场,吸引境内外参会代表近700人,其中境外代表超过100人。参会知名软件厂商超过100家。高新区、武侯区和都江堰市共同展示了成都“以高新区为软件产业聚集区,连接武侯区、都江堰的成都软件产业带”的战略布局,这一度被媒体称为是近年来成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成果第一次面向全国和世界的集中大展示,影响极其重大。会上共签订合作协议数十项,形成了一批有利于成都软件产业加快发展的成果,实质性地促进了成都软件企业的对外合作和针对国内外软件企业的招商引资。

“软洽会已经使成都称为西部软件的代表。”在对第五届软洽会的采访中,许多参会代表向记者表示,在其参加过的国内软件类会议中,大概也只有大连的软交会与北京的软博会可以与成都的软洽会相媲美了。“软件类的展会已经进入了三足鼎立的时期。”

“双龙”领跑?

按照“软件类展会三足鼎立”的说法,在每年不下数十个与软件有关的展览会中,北京的软博会、大连的软交会和成都的软洽会成为这“三国演义”的主角。

本报记者高丽华曾对这三大主角各自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过描述:北京是首都,是IT产业的中心和桥头堡,其软博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凸显“展览”主线――产品展览、品牌展览、企业形象展览;大连软件产业定位于“中国IT外包中心”,并借助地理优势形成了对日、韩外包的特色,因此软交会突出的是外包及国际交流;成都软洽会则不炒冷饭,以软件外包中的产业链对接为主线,突出“洽谈”和产业互动――组织各种形式的论坛和头脑碰撞活动,进行项目的洽谈与对接。

然而,随着软件业的发展,这种“三足鼎立”的说法开始有所改变。来自质疑方的观点是:北京的软博会在初始几届连续火爆之后,最近几年已经显示出颓废之势,未来几年,软件类展会将呈现出大连软交会与成都软洽会“双龙演绎”的局面。

支撑这种观点的理由有二:第一、软博会功能太单一,会议形式就只是展览,而软件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并不方便以展览的形式推广,交流、洽谈的论坛形式更适合软件企业;第二、软博会连年出现的参展效果不佳、参展观众数量持续下降、国际国内大软件企业集体缺失等现象,已经逐渐让软件企业失去了对参展软博会的兴趣。

记者根据采访过程中的不完全统计,这一观点已经得到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的认同。

“应该在几年前就有这么个趋势了,软博会这几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只不过这两年软交会和软洽会影响力的快速提升,让人感觉明显了一点。”一位同样供职于媒体的IT记者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软交会的优势已经很明显,如果软洽会还能够以这两年的速度发展,由软交会与软洽会“双龙演绎”将成为软件类展会的方向。

上一篇:微软用友合作升温的幕后 下一篇:CeBIT2008 褪去浮华 回归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