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云南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探讨

时间:2022-08-18 05:08:53

缓解云南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探讨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云南省存在的资源优势与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瓶颈,结合云南实际,提出缓解云南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对策。

关键词:资源约束;经济发展;对策

一、云南省资源优势与资源约束现状

(一)云南资源优势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云南独特的气候条件。云南矿产储量大、矿种全,号称中国的“有色金属王国”,已发现矿产142种,有92种探明了储量,矿产地1274处,有54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色金属是云南最大的矿产优势,铝、锌、锡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铜、镍金属保有储量居全国第3位。在贵金属、稀有元素矿产中,铟、铊、镉保有金属储量居全国第1位,银、锗、铂族金属储量居全国第2位;其他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在能源矿产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9位;在化工原料矿产中,磷、盐、芒硝、砷、钾盐、硫铁矿、电石用灭岩、化肥用蛇纹岩等8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前10位。云南已形成了一批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矿产资源采、选、冶工业,是国家重要的锡、铜、磷肥生产基地。云南的能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水能资源的开发前景最为广阔。全省地跨6大水系,有600多条大小河流,正常年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364万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9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3944.5亿度。云南江河水能资源在开发上具有许多优越条件:可开发的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的比例高;水能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开发目标单一,开发选择性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工程量相对较小,水库淹没损失小,技术经济指标优越。对云南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正有计划地展开。位于澜沧江上、装机125万千瓦的漫湾电站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此外,云南的光能、热能、风能、地热的利用前景都十分可观。云南的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全省煤炭资源总储量达679.04亿吨。

(二)云南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瓶颈

近年来,云南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增长明显加快,一些能源消耗行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使能源总体需求明显扩大、价格不断上升,局部地区出现了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今后几年,云南省基础能源产品能否支撑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云南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是用牺牲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为代价换来的,由此带来全省生态社会的不和谐性,必将花费更多的人、财、物来换取生态环境的和谐建设。云南省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不和谐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环境不好、基础差、底子薄、对外开放起步晚,新的经济增长点弱,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等,但主要还是产业结构趋同化日渐严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在许多地区已经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由于有的地区“穷怕了”,急于求成,争项目、争投资,将各种资源投入到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中去。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以行政区划割裂了经济的合理联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产业趋同化,使得许多经济区和企业无法以低投入形成高产出。地方保护主义的市场封锁政策、保护落后,使该关的企业关闭不了,该淘汰的生产能力和产品淘汰不掉,割裂区域市场,破坏公平竞争,使生产要素上不能向回报率高的地区流动,产业不能选择区位成本最低的地区就位。

二、缓解云南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对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经济合作

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如果不改革以上自成体系、孤立发展、自我封闭、相互排斥的格局,其经济增长就始终突破不了原有的框架,其经济运行就只能是在低效、低速中循环。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经济合作,破除地区封锁和行政限制的樊篱,促进区域开放、区域交换和区域分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组织地区间商品、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并统筹规划和开发建设可以共享的能源、交通、通信、市场、水利等基础设施,云南省的经济才能有效地聚众家之长,集协作之力,把分散、局部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整体、综合的现实优势。通过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和要素流动,争取最大的比较效益,推动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系统理论的功能来看,解放思想,加强国内外的合作可以使各类生产要素实现“二元互换”,如市场、资源与资金、技术互换,实行优势互补,变经济潜能为现实优势。从市场经济规律来看,解放思想,加强国内外合作可以使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等在市场经济调节下,向有利于云南经济发展的方向流动,不断地使云南的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合理和产品结构更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从而促进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充分利用云南和周边国家资源优势,走“请进来,走出去”的新路子

加强与兄弟省市的合作,吸引国内资金和技术到云南省勘查、开发矿产资源。鼓励省外有实力的企业与云南矿业企业相互参股、合作开发云南资源,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壮大云南矿业实力。云南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勘探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在地理位置方面,云南与周边3个国家接壤,是中国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要省份,东南亚各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产为中国近期或长远所缺,“走出去”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此外,云南还可以借助区位优势和通道之便,与周边国家合作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共同开发和利用云南省紧缺而周边国家丰富的钾、铜、铝、铬、锰、石油等矿产资源。

(三)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云南省的跨国公司

从云南经济对外开放20多年的情况来看,云南对外开放的基本策略主要为:引进外国或者国内发达省区的先进技术,吸引外国跨国公司或国内有实力的集团公司的直接投资,出口本省有竞争力的商品。这样的开放策略在过去无疑对云南经济的高速增长做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继续实施这样的策略将面临巨大的困难。针对云南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区位优势,并且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相邻国家(越南、缅甸、老挝),云南应不失时机地实施外向开放策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发达国家如何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来促进自己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中国西部较落后原省区的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这些实例说明,云南经济发展要在继续对内开放,吸引国内和国际资本的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把一些资本和技术投到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邻国。云南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不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云南省的跨国公司,其未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为此,一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具有实力和优势的集团公司尽快打入东盟,在东盟范围发展跨国公司。

(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云南省再生资源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其中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也成为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朝阳产业。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以云南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云南铜业集团为例,据该集团对外披露,到2010年,云铜集团将实现资源储量、产能、产品产量、销售收入等指标的全面翻番。这就要求云铜集团“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4年,云铜集团成立再生资源公司,开发、回收再生铜资源。目前,铜资源产业循环圈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生产能力已达到8万吨/年。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是当代中国进步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五)加强矿产品市场管理,实现矿业开发健康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加大对稀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投入力度。依托区位优势,加大矿业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开放型大矿业格局,提高矿产资源对矿业的保障程度。

抓住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矿业市场萧条的时机,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控制总量,优化配置,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科技含量,科学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坚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云海.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看云南的经济发展[EB/OL].新浪网,2006-06-13.

2、韩斌,李笠,孔继君.云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思路分析[EB/OL].资源网,2008-05-08.

(作者单位: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作者为会计师)

上一篇:我国钻石销售与人均收入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