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内隐/外显学习的协同效应

时间:2022-08-18 12:51:39

二语习得中内隐/外显学习的协同效应

摘 要: 内隐/外显学习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热点。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虽然在内涵和特征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但两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表现出了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是涉及学习者本身特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手段的一个复杂过程。只有清楚地了解并充分发挥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协同效应,学习者才能更有效地获得语言知识。

关键词: 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 二语习得 协同效应

1.引言

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和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是人类完成复杂学习任务、获取知识的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人类认知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以Reber为代表的早期研究者们都是从各个角度对内隐和外显学习进行区分,所以多年来内隐与外显学习一直被定义为泾渭分明的学习模式(J.Fiser,R.N.Aslin ,2002)。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在二语习得领域,内隐和外显学习研究也逐渐趋于成熟。研究者们认为二者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联系,开始注重内隐/外显学习的理论知识在二语习得中的协同效应。

2.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区别和联系

2.1两者定义和特征上的差异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在人工语法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内隐学习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无意识获得关于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他在研究中表明,人们在没有意识到环境刺激结构的情况下,也能了解并利用这种结构做出反应,这就是内隐学习的过程。在二语习得中,第二语言内隐学习就是通过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环境刺激,潜意识地学到其他学习者需要付出意识所想要学习的语言知识,或学到其他学习者即使付出意识也不能学到的复杂抽象的语言知识的过程。Ellis(1994)在探讨语言学习中的内隐学习时指出:“内隐学习是通过自然、简单、没有意识操作而获取复杂刺激环境深层结构知识的过程。”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抽象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等特征,它们对二语习得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外显学习指的是通过显性手段(如记忆法、语法分析等)学习语言材料上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是有意识的控制性加工过程,在该过程中学习者知晓学习过程的成分,学会的知识能表述出来。外显知识是学得的,并且受年龄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如学习者的记忆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等。外显知识的发展是双面的,广度上涉及陈述性知识的积累,使之更丰富;深度上涉及陈述性知识的提炼,使之更精确(戴炜栋、任庆梅,2006)。外显学习具有可控制性、目的性、意识性和学习性。

从本质上说,外显与内隐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机制,根据其概念特征,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有意识参与。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与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是稳定的,较少受年龄、智力、情绪、个性、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2.2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尽管内隐和外显学习从结构和机能上划分为学习的两种不同模式,在内涵和特征上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并不意味着两种学习模式互不相关。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发现这两种学习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并非完全独立,在有些方面有着同一性,并且存在互补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随着二语习得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外学者中以Bialystok和Mclaughlin为代表的“强接口假说”(Strong-interface Position)从信息储存、加工过程转化的角度认为关于语言有意识的知识通过练习可能成为自动的、直觉的知识。承认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这两个层面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互相交叉的。以R. Ellis为代表的“弱接口假说”(Weak-interface Position)认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区别的同时,显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隐性知识。在分析了二语习得环境的基础上,提出课堂环境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认为在特定环境下,即学习者已处于准备就绪的状态时,显性知识可以转化为隐性知识,但并不是隐性知识的唯一源泉。国内学者郭秀艳(2004)认为,首先,内隐/外隐学习都具有学习特异性。即指学习过程会对各种信息进行特异的编码,使对学习效果的测量依赖于学习和测量的情景、方式、上下文关系等因素的一致性。其次,二者均具有注意需求性,学习过程需要一定的注意资源和注意选择。她还指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双椎体模式。任何一种学习任务都是连续体上的一点,既包含显性学习,又包含隐性学习。它形象地表明了语言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机制的动态过程。

国内外很多学者也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来证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中,Reber等人(1976/1994)的研究表明,外显学习有时阻碍内隐学习,有时又促进内隐学习。Mathews 等人(1989)的实验表明,两者存在协同效应,当学习者共同使用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两种学习方式时,其学习效果最好。国内学者郭秀艳和杨治良(2002)采用强分离程序――匹配和编辑对人工语法学习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当匹配和编辑任务交替相继出现时,学习效果最好,也就是说,内隐训练和外显训练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外显学习是认知的基本途径,内隐学习是认知必要的有益补充。内隐学习是在外显学习所获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反映了当前情境与过去经验的相互作用。人类通过外显学习掌握的大量的熟练的知识和技能,当长期不去强化运用时,就逐渐沉淀为一种无意识的知识存在,为内隐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背景。人们熟练的语言技能、技巧无论是以内隐方式还是以外显方式获得的,都是以内隐的方式存在的。内隐/外显学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3.二语习得中内隐/外显学习的协同效应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除了语言教师以外,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学习者本身离不开对内隐学习和外隐学习认知心理过程的本质认识。二语的内隐/外显学习也是涉及学习者本身特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手段的一个复杂过程。只有清楚地了解并充分发挥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协同效应,学习者才能更有效地获得语言知识。

3.1学习者本身特点

学习者们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本身的语言能力水平就有差异,以一个高校普通本科二语学习班级为例,学生被分为学优生和学困生。对内隐学习,以及内隐与外显协同学习中的差异的研究表明,学优生与学困生在内隐学习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外显学习、协同学习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展示了协同学习的优势效应。带给这些学习者的启示就是,要先发展一种内隐学习的基础,然后配合外显的任务的学习形式,从而实现内隐与外显的协同学习,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当然,学优生与学困生在内隐与外显的协同学习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也存在着平时学习中学习方式的运用不恰当的问题。成绩优秀者一般喜欢内隐式的学习方式,成绩一般者大多比较喜欢外显输入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们需要考虑自身的学习特点,采取合适的内隐与外显学习相结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掌握习得语言。

3.2学习内容

第二语言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很多学习者在听、说、读、写时并未有意识地考虑语法规则的运用,仅凭感觉去判定是否正确。内隐学习机制在认知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而语感正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在缺乏自然语言环境的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充足的注意资源是内隐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在强化注意下合理进行反复准确的操练,会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外语语言习惯的记忆痕,形成所谓的内隐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在内的大量的非自然输入都是有效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在外显学习前以语感的内隐学习为基础,可以大大增强学习效果。关于语言习得中重要的语法学习,更要清楚区分隐性和显性。结构复杂的句子适合于显性学习,而文化内涵丰富的句子适合于隐性学习。外显输入包括对目标句子语法结构进行肢解分析,对各个语法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显性化解释。内隐输入即学习者被输入大量相关的语言信息,把自己“浸泡”在目的语信息之中,使其潜意识地概括语言规则、“不经意”地吸收语法知识(郭晓红、陈晓明,2010)。因此在语法学习中,学习者要注重背景知识和上下文意义的联想,借用现有的默会知识通过内隐加工的方式实现对语法规则的内化。有关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研究表明,内隐知识对判断句子是否符合语法是起绝对作用的,但在进一步分析不正确句子时则需要外显的语言知识。这表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不仅同时存在,而且在不同层面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3学习方式和手段

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是通过多种方式掌握的,有些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产生的,有些则是从内隐学习中产生的。首先,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一个区别就是不需要意志努力,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学会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语言学习氛围。语言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有意教学,还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由学习和交谈。其次,学习的真正动力是兴趣,由于教育者往往强调外显学习,学习者往往把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可以在平时选择看或听一些自己非常喜欢的外语电视或节目,或者阅读一些外文版的文学作品或杂志,在自己感兴趣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去学习,这样就会不知不觉地掌握很多词汇和语法。最后,针对语法学习,可以采取内隐式练习和外隐式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外显式学习在二语学习中主要是通过多项选择、翻译、完形填空、连词成句、句型转换等控制程度高的练习让学习者去“演绎”语法知识。外显式语法练习强调的是语言的精确性而非语言的流利性。相对于外显式练习而言,内隐式练习在我们的语法课堂上并不多见,其形式主要是一些基于语法结构的看图说话、故事续写和自由发言等控制程度低的练习,也包括控制程度高的复诵、抄写等机械重复练习。它强调的是对语言的直接体验和直觉判断,让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之中内隐地习得语言的底层规则。只有将二者协同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而语感的培养可以采取朗诵、熟读和背诵的手段,通过对刺激材料的不断接触,形成虽不能言明却可以内在地指导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内隐知识。总之,在不同的英语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应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在英语学习初级阶段,内容比较简单,这时应以外显学习为主,以内隐学习为辅;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学习内容难度的逐渐加大,内隐学习就应逐渐占主体地位。

4.结语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贯穿于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两种学习机制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但在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层面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外显学习获得语言知识,而语调、表情乃至于语用等语言知识之外的知识和语言的深层规则却主要通过内隐学习获得(阳志清、杨烈祥,2006)。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在二语习得中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合理地利用两种学习机制对提高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效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任庆梅.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或任务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7-15.

[2]Ellis,N.C.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Conscious Process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J].AILA Review,1994,(11):37-56.

[3]Fiser J,Aslin R N.Statistical learning of higher-order temporal structure from visual shape-seque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 Cognition,2002,28,(3):458-467.

[4]Mathews,R.C.,Buss,R.R.et al.Role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Processes in Learning from Examples:A Synergistic Effec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89,15,(6):1083-1100.

[5]Reber,A,S.Implicit Learning of Syntactic Language:The Role of Structural Set [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1976:2,(1):88-94.

[6]Reber,A.S & Squire,L.R.Parallel Brain Systems for Learning with and Without Awareness[J].Learning and Memory,1994:1:217-229.

[7]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2002,34,(4):351-356.

[8]郭秀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关系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185-192.

[9]郭晓红,陈晓明.二语教学中内隐/外显学习的协同效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29-131.

[10]黄律环.二语习得中的外显和内隐学习机制[J].长沙大学学报,2008,(3):85-88.

[11]孙炬.第二语言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研究的新进展[J].外语界,2006,(6):39-45.

[12]阳志清,杨烈祥.外语教学中的内隐/外显学习动态权衡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23-25.

[13]朱莉华.语法教学内隐认知和外显学习的权衡:[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2):112-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外显/内隐学习机制与成人二语习得效能研究”(批准号:09C817)的成果之一。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当今西部农村中学学生教育方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