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窒息引起休克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18 12:25:07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窒息引起中、重度休克的效果及其对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窒息缺氧患儿随机分为使用钠洛酮组(治疗组)和不用钠洛酮组(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①治疗组休克纠正时间6.97h,对照组12.79h,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纳洛酮;休克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487-02

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周身器官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在新生儿期,休克是继呼吸衰竭之后第2个最常见死亡原因。病因常见为心源性、败血性和低血容量性3类。近年来由于重度败血症的发病减少,围产期窒息缺氧引起心源性休克相对增多,显得更为重要。我院用纳洛酮治疗窒息缺氧引起的中、重度休克16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新生儿病区收治的窒息缺氧引起的中、重度休克30例患儿中,男14例,女16例;足月儿23例,过期产儿1例,低出生体重儿4例,早产儿2例。入院日龄生后1/2h至1d,体重(3.0+1.39)kg。在医院分娩26例,其中剖宫产11例,产钳及胎头吸引器助产4例,侧切自然分娩11例,Apgar评分≤3分7例,余均≤7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4例。两组间性别、胎龄、体重及窒息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及诊断标准

两组入院后均予常规综合治疗:保暖,5%碳酸氢钠3~5ml/kg纠酸扩容,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呼吸支持治疗,维生素c、能量支持,预防感染。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同时加用纳洛酮(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格0.4mg/m1)剂量为0.1mg/kg,静脉注射,之后以0.05mg・mg-1・h-1静脉滴注,持续4~6h,以后1次/6~8h,连用1~3d。诊断标准:根据“新生儿循环功能不全评分表”于患儿入院后对四肢温度、皮肤颜色、皮肤循环、股动脉搏动、血压(kPa)进行评分,3分为轻度休克,4~7分为中度休克,8~10分为重度休克。比较两组死亡、呼吸衰竭、HIE、多脏器损害、心衰、心肌损害、硬肿、住院天数及休克纠正时间发生情况(死亡者不统计平均住院天数)。

2 结 果

休克纠正时间治疗组平均6.97h,对照组平均12.79h,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肌损害、住院天数无改变(见表1)。

3 讨 论

围产期缺氧是新生儿休克最主要的因素。新生儿休克血浆β内啡肽水平明显增高,且与休克成正比。β内啡肽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抑制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减弱血管活性药物的治疗作用。纳洛酮是吗啡类受体拮抗剂,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吗啡和脑啡肽,能竞争阻断阿片样物质和内源性阿片肽介导的各种效应,有效地拮抗内源性β内啡肽介导的休克,从而恢复血压,增加心输出量,提高生存率。本资料结果显示纳洛酮治疗组休克时间缩短,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上一篇:中药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治愈后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