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能力

时间:2022-08-18 12:16:05

品析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语言品析;语用能力;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99―01

语文的学习不仅要识记积累躺在纸面上的文本文字,还要把这些文字唤醒,体会其表达的情感,从而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组成文章的语言需要学生用心感受,以钻研的态度斟~酌句,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深意。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析,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巧妙,感悟语言表达蕴含的深刻情感,品味语言带来的美感。学生在品析语言中可以学会语言运用的技巧,在感知和积累中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一、拓展补充,明晰语言的深层内涵

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都不是孤立的,有其写作的背景和目的,有作者的生活感悟渗透其中,所以对一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需要拓展外延知识,帮助理解语言文字内在的含义。新课程改革推广的“大语文”教育彰显的就是“生活处处是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阅读中及时链接相关知识,增加个性阅读体验。拓展延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或者以文章的内容为中心点,链接相似的语言知识;或者以文章的语言形式展开探究,找出与之相近的表达方式,体会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互补,共同分享拓展所得的资源,实现共同提高。

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文章歌颂的是一位贫穷的母亲,在艰苦的环境中做活挣钱为孩子的前途铺路。“母亲”的角色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但是文中母亲生活的窘迫是无法想象的。作者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浸透着对母亲的深情。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查找描写“母亲”的作品,体会不同描写表现的母亲性格。学生找到胡适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冰心的《荷叶母亲》等,不同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各不相同,由此可以链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实现学以致用。

二、情感渗透,体悟语言的人文情怀

语言品析重要的是分析表达的感情,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篇文章都要突出某个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时要走进文本,寻找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情怀,这才是阅读的核心所在。阅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教学不可忽略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一篇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教育始终贯穿于文章之中,如果学生能够领悟语言文字包含的内涵,就可以体悟到语言的立体效果。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都是文质兼美极具情感教育的美文,老师要引领学生赏析语言表达,潜入文字的海洋,感受语言的情感力量。

如,《最后一课》一文所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表现了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学生的同龄人“小弗郎士”,也由最初的幼稚天真变得成熟懂事。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爱国要落实到每一天,学习好自己祖国的语言也是爱国的表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在小弗郎士的心灵里炸开,“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小弗郎士的震惊也许可以传递给学生,从而纠正学生“明日复明日”的惰性思想。这就是语言文字的情感渲染,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语言时要找到关键点,直接链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情感教育。

三、想象联想,感受语言的美学元素

语言赏析还要有相应的意境,用心感受文字传递的美。语言文字的描写生动形象,眼看耳听,鼻嗅舌尝,只有调动一切感官方可以体会到文字描写的妙处,这就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学生的生活经历中会存有文字所描写的画面,但是学生缺乏的是链接意识。大脑中的画面都是孤立存在的,在读到纸面上的文字时也不会想到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画面。教师可以及时催化提醒,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感悟语言中蕴含的美学元素,丰富自身的阅读感知。春花秋月传递的“美”和凄风苦雨挟裹的“悲”所表达的情感都是直通读者心灵的,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想象,一定会受到情感的震撼。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在阅读学习时一定要让纸面上的文字跃动起来,体味字里行间的美。对春花的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的修辞引导读者体会春花的繁盛烂漫。“花里带着甜味”,不妨想象花瓣落在唇鼻之间的味道。“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可以想象“雨落发际”的情景。本课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配乐朗读,想象美好的画面在大脑中一幅一幅翻过,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美元素。

总之,阅读教学中品析语言是核心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渗透,从字词到句段,品味语言的意蕴,体会语言表达的情感美。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语言品析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结合学生的实际鉴赏水平,循序渐进地设计赏析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得出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语言品析中的“汇报展示”是具体的形式,学生要多元思考,勇于表达,让课堂不断涌现出精彩的生成。学生乐于读,精于品,熟于用,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

上一篇:践行少教多学实现教学双赢 下一篇: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