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洒水墨“正能量”

时间:2022-08-18 12:10:49

挥洒水墨“正能量”

《时代人物》:您认为绘画艺术如何感染人?谈谈您对艺术的理解?

王模夯婊作为一种平面艺术,在长×宽的二维空间里,以图像的方式来传递绘制他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它感染人的方式不同于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当一个观众用视觉器官体验你的绘画时,你的画所传递的含义、 内容、目的 、功能等诸要素,其中必有一项能打动他,可能是构图打动了他,也或许是色彩打动了他,也可能是画面背后所传递的文化历史意义打动了他。也许你画的是一个寓言故事,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还是你的山、你的水表达出的是空灵寂寞,还是高山仰止,还是当风而歌等等。我想画家在创作,在雪白的宣纸上落笔之前,他就有一个自己的定位和考量。我认为我的画还算是有点面貌,让观者看了以后能有所触动。我自己每每在创作前,就是一种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的创作状态,有人用正能量、激情、雄壮、雄浑等词来评论我的画。想打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我倒不是刻意的想打动谁,作为一个北方人,我看到的山是昆仑、秦岭、太行,是北方的雄壮苍茫,我喜欢的就是这样,可能我也喜欢小桥流水,但是我并不是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我对它并没有深刻体会,所以说我的笔墨来自于我的感动,我的生活,和我真实的自己的创作状态。我有感动了,有感觉了,有激情了,才会去动笔,否则,我宁可闷头睡懒觉。

《时代人物》:在当今提倡“创新”的时代,西方绘画的技法正在“渗透”于中国绘画中,关于中西方艺术的联系您是怎么看的?

王模骸吧透”这个词用的好,而且这个“渗透”我认为不仅是技法上的渗透也包括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渗透。我觉得任何时候这种渗透都是有意义的,不要认为西方的文明、文化来袭它就是一种袭击,一种侵略、一种攻占,我认为应该是一种渗透。你现在环顾我们四周,我们的高科技、工业、国防、军事,实际上也不同程度借鉴了很多西方先进的文明。对于先进的西方文明我们要吸收、借鉴,古典的传统绘画文明,西方的油画、雕塑、版画等技法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立意、意向、构图占七成的话,我认为我的绘画里西方因素要占到三成。我的绘画得益于在西安美院学习的版画技法,那就是大的光景、布局、强烈的黑白对比、快慢的穿插结合。甚至雕塑我都在借鉴。雕塑是一个三维立体的造型模式,不论你是逆光欣赏,二分之一光欣赏,顺光欣赏还是四分之三逆光欣赏,它所表达出的含义都不同。所以我的山,二分之一、四分之三用光的情况比较多。我觉得这样更能体现大山的扎实感,威严感。版画、雕塑、甚至摄影的用光、光线我都在研究,我认为作为一个现代画家,我们不应该拒绝西方很多优秀的文明,文化,而应像海绵一样吸收它,为我所用。与我们中国古代绘画中最雄伟灿烂的山水画创作进行对比,我敬仰七分范宽的博大雄伟,敬重三分伦勃朗的光线和质感,所以说渗透是有好处的,就看你自己怎么去把握它的比例和分寸。

《时代人物》:画理、物理、情理这三理归一是中国画家最好的状态吗?

王模憾裕我们对山的习性、结构、脉络走向,以及什么地区的山配什么地区的水、云、树等等,的确是要烂熟于心的,这个烂熟于心就是人们常说的搜尽其风打草稿。人们也常问你的山是画的哪儿的山,北方的昆仑 、太行 、 祁连 、秦岭等这些山都是我的描摹对象,那么这个烂熟于心也源自于我平时爱登山、爱旅游,爱探险、爱户外,我基本上把这些山都走遍了,画过很多速写,我喜欢静静的坐在树下,体验着它的雄浑、伟岸和森森然不可侵犯的帝王般的尊严感。我有时候膜拜他,甚至不敢高声语,恐惊了心中的这座山神。你在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帝王般的印象,那么你画出来的山肯定是充实着正能量的。烂熟于心不等于烂熟于笔,至于用笔的时候我反而是兢兢战战的。我是不同的山有不同的笔法,目前我不想把自己局限于印刷厂或者流水线式的模式中,我要保持一种生,也就是生疏、生硬、生冷不熟,我想保持生鲜的感觉。我觉得天人合一、心笔眼力高度合一的自由状态,也许到我60岁以后才能达到。

《时代人物》:在陕西这片沃土,诞生了“长安画派”,“长安精神”也风靡全国,说说您眼中的长安精神?

王模何胰衔王西京主席提出的“长安精神”很好地概括了我们陕西美术的风貌,我们知道长安精神如果追溯到秦代,它是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劲感,到了唐代又是雍容华贵的堂堂大国气象的一个兼容并进的意识,在我党的历史上,长安精神也融合了在延安时期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一种精神风貌。我们尊敬的长安画派的创始人石鲁、赵望云等,提出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这都浓缩在长安精神中。现在长安精神更体现出改革开放后一种不断进取,一种对自身的不断修炼与提高。它有创新精神、有奉献精神,有继承与发扬长安画派的传统精神。我想我也是在“长安精神”这四个字的学术精神中不断激励自己、提醒自己,我是中国人、我是陕西人、我是长安人,我是长安画派的后代,我是这个精神的受益者、崇拜者、实践者。

上一篇:二马激战中国 下一篇:廖凡 一直在“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