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成为有效的帮助者

时间:2022-08-18 10:03:13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成为有效的帮助者

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中一对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其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师生关系比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在我国,新课程实施后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及环境四个因素组成的,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有了新课程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指导还不够,教师还得寻找真正能将“尊重学生需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抽象概念应用于实践的方法。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成为有效的帮助者

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正确的定位,首先要对自己在师生交往中所承担的角色有所认识。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1]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学生面前是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充当着服从者的角色。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因此,教师的行为和思想都要以此为准则而有所改变: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对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角色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就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并对自己的观念进行调适。首先要承认师生角色变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其次要放弃“师生关系不是输就是赢”的姿态,要从平等和真诚的角度与学生交往。在师生交往的现实当中,笔者认为“成为有效的帮助者”这个角色目标非常有利于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既符合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可以为认识教师角色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二、提出“有效的帮助者”的原因

在查阅了相关研究文献及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调查后,笔者发现小学教师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上,他们期望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帮助学生的成长。可事实是,这番努力却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呈现给教师的是低迷的学习动机、易分散的学习注意力、莫名的厌倦情绪,甚至是对教师充满敌意的抵制。“这全是为了你好”“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后悔”等言语已经完全不能触动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会习惯性地认为学生“不知好歹”而辜负了教师的良苦用心。一旦有了这种认识,教师在态度上就会流露出对学生的不满,在言语上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伤害到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在行为上就会忽视他们或使用权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学生的身上。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而更久远的影响就是对于学生性格甚至人生的负面作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面对处于叛逆时期的学生,所采取的是强硬态度和缺乏技巧的谈话方式。这反映了教师缺乏建立充满信任、互相体谅、坦诚交流的师生关系的意识,也反映了教师对构建非传统师生关系的不自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成为有效的帮助者”的角色定位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应对这种尴尬现象。而教师能够成为有效的帮助者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以下两个范围的优势。

1.知识的拥有者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量是非常少的,就算现在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较广范围的知识,但这样的知识也是零散的,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化。教师工作前所接受的长期而系统的学校教育,以及工作后进修等再学习方式决定了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在系统知识的拥有方面具有权威性。但是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程理念,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从而只是简单地向他们灌输知识。依据建构主义的原理,知识的学习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除了将知识清晰地讲解出来,还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提供给学生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此外,教师还要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特点和条件,关心他们的疑惑和问题,从而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问题给予具体辅导,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切实有效的帮助者。

2.人格成熟者

就教师本身而言,他们是人格上的成熟者,在情感调控、问题处理等方面富有经验,在面临问题的时候能够冷静、沉稳地应对。对学生来说,教师就是能够指导成长、提供意见的长者,是除了父母以外接触最多、在他们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人。特别是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他们在情感上对于教师的依赖更强烈。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才可能建立起充满信任、温暖、互相体谅、坦诚交流的关系,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在学生情感成长过程中的帮助者身份。

三、教师成为“有效的帮助者”的具体措施

1.信任并接受学生

教师是否能够成为学生有效的帮助者,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在情感上是否接受学生。接受一个人就是培养他可以成长与发展,做出有建设性的改变,学会解决问题,向心理健康方向前进,变得更加多产和富有创造性。接受别人能促使对方思考和改变,而批评往往带来的是反作用。[2]教师只有真心感到自己能够接受学生并表达出这种感情,才会拥有有效帮助学生的动力和热情。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尽量避免接触那些挑剔和爱批评的人,因为不停地评判别人会给人带来不适和焦虑。可是一到课堂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成了无法避免的事,甚至被认为这是必须的。许多小学教师认为小学生自我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学生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进行自我改正。所以教师一定要用明确的否定评价去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或调整他们不合适的行为。然而,让教师们感到沮丧的是,许多学生对于教师的这种行为的反应就是小心行事,甚至有些学生会继续这种行为以示反抗和报复。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否定性的评价带来的是抑制学生发展而不是促进他们改变和进步。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要明白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长久以来被教师们认可使用的教学方法,如简单地否定学生、批评学生,然后再直接告诉他们可被接受的行为,实际上只会增强学生对教师无助的依赖,希望教师来告诉他们学什么、怎样学以及什么时候学,其结果就是延长了他们不成熟和幼稚的状态,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教师首先应该信任并注意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生成。其次,教师要相信不同的学生更多的是具有共性而非差别,所以要尽可能抱着同样的期望对待他们。最后,这也是最重要的――接受学生。教师用接受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当学生感受到被教师接收时就会感受到爱,从而促进心智的发展。这需要教师逐渐减少“控制、指导、惩罚、威胁、严厉、命令、要求”等词汇。

2.主动倾听

导致师生关系尴尬的一个因素就是课堂冲突,而冲突产生的根源是其中的一方或双方的需求过于强烈。教师要想成为有效的帮助者,就要理解学生的需求,把谈话的主动权给予遇到问题或有需求的学生。

帮助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谈话,然后静静倾听,而且是主动性倾听。一般意义的倾听以沉默来表达对对方的接受,这样可以让对方敞开心扉与你分享更多的信息。其缺点就是无法肯定倾听者是否真的在专心倾听。主动性倾听不仅要有沉默的姿态,还要适时向学生反馈你对学生所说内容的理解。教师除了对学生能够解决问题表达足够的信心、接受学生所表达的与自己相异的感情外,还需给予一定的时间去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和学生交流的同时要保持彼此的独立性,并保守双方的谈话内容。

主动倾听的好处在于,帮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并摆脱不利情绪,从而将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任务上;可以让学生理解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可以帮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办法,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解决方式,这样能使学生保持解决自身问题的责任感,从而加快了自我责任感和自信方面的成长;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被尊重和理解的满足感,这不仅能使学生加强自我肯定,还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更亲密的关系;学生会更乐于听教师的话。这些将大大减少教师用来处理纪律的时间和精力,并能协调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满足师生双方的需求。

3.展现真实

有些教师认为,与学生过于熟悉和亲密会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从而降低控制他们的能力,导致教师权威的降低,所以教师常常用严肃和不宜靠近的姿态面对学生。其实教师也是人,也会有烦恼和身体疲倦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把真实的自我展现给学生,可以让师生之间更亲近、更真实也更和谐。当学生得知教师的感受和需求时,学生对教师的理解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当教师面对混乱的课堂场面时,告诉学生,“我现在非常生气、非常失望,在课堂上总是要维持你们的纪律,这让我非常累”。过后,教师会发现学生们会立刻安静下来。

真实除了包括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还包括对学生言行的一致。当教师确实无法接受学生的某种行为时,表面对学生微笑、点头、举止和蔼,实际内心却有心结的话,也不可取。因为教师随时都是学生观察的对象,学生对教师发出的语言外的信息非常敏感,他们会从眼神、双唇紧绷、面部表情和肢体运动中看出端倪,从而察觉到教师真实的感受。

4.不断学习

当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出乎我们的想象,宽松的网络环境充满了当前世界的各种信息,这种情形使现在的学生具有思想偏成熟、知识多样化、个性独特等特点,所以当教师采用老生常谈式的说教和硬性管理时,会被学生认为是枯燥而又脱离现实的。为此,教师除了要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同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要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随时关注他们的内心,以获取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保持自己在知识上的权威、情感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成熟者的身份,才能具备“有效的帮助者”的能力。

四、小结

看着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桃李满天下的时候,教育就是最有回报、最令人满足和激动的职业之一。但现实常常是,众多教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怀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愿望去对待学生,换来的结果常常是尴尬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师的责任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包括要引导学生的心灵成长、促其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其坚强意志等。可以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即爱、宽容、尊重和耐心。“成为有效的帮助者”的实践途径就是通过有效倾听和不断学习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立足于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培养等方面,帮助学生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托马斯•戈登.顶好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重庆市三峡师范学校)

上一篇:构建学习型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芬兰教师课堂评价指标在中国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