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上了阿混怎么办”的前前后后

时间:2022-08-18 08:59:49

不久前,上海市上演了一台滑稽戏《阿混新传》。之后,上海《青年报》刊登了青年女工杨玉雯的一封信《我爱上了阿混怎么办?》。这个女工说,她爱上了一个象阿混一样的男青年,他工作很卖力气,手也很巧,但让他考文凭、入团,他却不干,说“就这么混日子”。的确,以来,在一些青年人身上滋长了一种“混”的思想,人们常常可以听到“混混呗!”“混得怎么样?”“混得不错嘛!”为此,《青年报》结合杨玉雯来信提出的问题,就如何看待社会上“混”的现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不少青年谈到:“混”既是一种社会病,同时又是一个模糊概念。“混世魔王”是“混”,“玩世不恭”是“混”,“得过且过”也是“混”。所以,对“混”要作具体分析。现在青年中的“阿混”大都有过较高的生活目标和上进心,对社会上不合理的现状也有改革的要求。只是因种种原因,使他们降低了生活目标,衰减了进取精神,对不合理现状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回避态度,有的甚至随波逐流。然而,正如上海第一织布厂七位姑娘来信所说:“隐藏在‘混’背后的恰恰是不甘心混的复杂心理。要是心甘情愿地混,也就不会有什么烦恼和苦闷了。”

许多青年认为,“混”作为一种社会流行病,其起因又同社会上的“大锅饭”分不开。“大锅饭”太好吃了,“混”与“不混”的人一个样,碰到掌勺师傅糊涂些,“混”的人比“不混”的人分到的更多。这样一来,“不混”的人还有什么积极性呢?因此,有的青年得出结论:在“大锅饭”未破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做“阿混”,有时也只能做“阿混”。

但也有青年认为,不能把 “混”的原因都推给“大锅饭”。同样在“大锅饭”的条件下,有人在“混”,也有人不在“混”。知足长乐,能忍则安,胸无大志,这些都是造成“混 ”的主观原因。

还有的青年说,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他们在政治上、文化上要求不高,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生存的权利,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财富。所以不要把青年中的普通人笼统地称为“阿混”。

正在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的《阿混新传》剧组的同志也参加了讨论。曾经演过阿Q,这次又扮演阿混的严顺开同志说:“阿混与阿Q虽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阿混身上多少还有阿Q的影子,所以对阿混这个人物,我们有时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严顺开风趣地说:“阿混如果是你的男朋友,不好还可以吹, 那么假如是你的儿子,是你的兄弟,往哪里吹呢?爱上了就爱上了,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相互帮助和关心。我也给‘阿混们’奉上一句话:要对得起爱你、怨你、恨你不成钢的姑娘们。”

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同志也接受了《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他深有感触地谈了他们厂改革后带来的变化,说:“青年只有投身改革,才能告别‘混’字。”

一个“阿混”震动了数以千计的青年朋友,他们投书《青年报》参加讨论。最后,余心言同志为这场讨论写了题为《别了,阿混》的总结文章。他在文中写道:“我们这个国家有一个小生产形成的大海的底子,这些年虽然有了若干变化,但是小生产者的思维方法对社会心理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以至一些在大城市生活的青年人也不能不受到这个沉重负担的因袭。这种思维方法的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眼光短浅,看不见眼前小天地以外的变化,更看不见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很容易满足于低标准的现状。”但是,余心言同志认为这种精神状态又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我们毕竟已经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信息的发达迅速地打开着人们的眼界,我们的国家经过拨乱反正,已经有了一条正确的路线。时代在呼唤开拓者。时代的强音必然要震撼无数青年的心灵,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开拓前进!” 上海《青年报》修养·情操组

上一篇:让青年企业家走上历史舞台 下一篇:当弟弟被判死刑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