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女排不同拦网阵型下256种“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比较研究

时间:2022-08-18 08:08:35

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女排不同拦网阵型下256种“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攻-防”组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女排不同拦网阵型下256种“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进行录像解析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人拦网下,各队以运用“到-强-单-进攻效果”和“到-快-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为主,中国女排在进攻次数和进攻效果上优于比赛对手;在双人拦网下,各队以运用“到-强-双-进攻效果”、“不-强-双-进攻效果”和“到-快-双-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为主,中国女排在运用“到-强-双-进攻效果”、“不-强-双-进攻效果”组合模式进攻次数和效果上弱于比赛对手,在运用“到-快-双-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上与对手各有千秋;在三人拦网下,各队运用“到/不-进攻打法-三-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次数很少,中国女排在运用次数和效果上基本持平;在无人拦网下,各队运用“到/不-进攻打法-无-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次数也很少,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进攻次数和效果上优于比赛对手。

关键词: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拦网;“攻-防”组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5-0087-10

中国女排在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上以小组第二的成绩顺利出线,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在1/4决赛中,与日本女排激战至第五局,以16:18决出胜负,总比分2:3撼负日本女排,最终以六战三胜三负名次并列第五的成绩结束了此次征程。取得这样的最终成绩,对于北京奥运会铜牌获得者的中国女排和中国女排关注者们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为了总结失利的原因,找出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之间的差距,笔者抛开以往简单只对技战术的分析方式,采用将排球比赛中不同拦网阵型下的“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联系起来,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攻-防”环节作为研究重点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中国女排真正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中国女排的长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参加第30届伦敦奥运会比赛的中国女排、美国女排、巴西女排、塞尔维亚女排、土耳其女排、韩国女排和日本女排共7支队伍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年来有关女排比赛60多篇文献,搜集了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的相关信息,收集有关研究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1.2.2录像解析法

通过观看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的6场比赛录像,对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不同拦网阵型下256种“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和客观评价。

1.2.3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3.0计算机软件对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不同拦网阵型下256种“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数理对比分析。

1.2.4“攻-防”组合法

将排球比赛中不同拦网阵型下的“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联系起来,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攻防环节作为研究重点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由一传(防守)效果:到位和不到位;进攻打法:强攻、快攻、两次攻和立体攻;拦网人数:无人、单人、双人和三人;进攻效果:得分、失误、破攻、破术、被防到位、被拦死、被拦回、被拦起;按照“一传(防守)效果—进攻打法—拦网人数—进攻效果”的顺序进行组合,共计256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1.2.5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统计资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研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一传(防守)到位或不到位单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2.1.1强攻形成单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排球比赛过程中,通过各种战术的相互配合使对手形成单人拦网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进攻的成功率,增加二传与攻手完成进攻的自信心[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一传(防守)到位的情况下,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的6场比赛中,中国女排运用“到-强-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占“到-进攻打法-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的30%左右,比赛对手运用次数略高于中国女排。将“到-强-单-进攻效果”8种组合模式进行分析,“到-强-单-得分”、“到-强-单-失误”、“到-强-单-被拦死”这3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换算相加得分,中国女排获胜的3场比赛中,得分均高于比赛对手;中国女排告负的3场比赛中,得分等于或低于比赛对手,这说明这3种组合模式对整场比赛的胜负有着直接的影响。将“到-强-单-破攻”、“到-强-单-破术”这2种组合模式运用次数相加,中国女排好于比赛对手,这说明中国女排在一传(防守)到位采用强攻形成单人拦网下,其进攻威力强于比赛对手,虽然没有直接得分,但为中国女排采用其他得分组合模式提供了机会。将“到-强-单-防到位”、“ 到-强-单-被拦起”、“ 到-强-单-被拦回”这3种组合模式次数相加,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各有不同,对比赛的胜负没有直接的影响。

在一传(防守)不到位的情况下,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运用“不-强-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次数占“不-进攻打法-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次数比例较高,原因是虽然各队主要是以调整进攻为主,但是由于在进攻时加快了进攻节奏或伴有同伴跑动掩护等,所以仍然使对手被动形成了单人拦网的有利局面。将“不-强-单-得分”、“不-强-单-失误”、“不-强-单-被拦死” 这3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换算相加得分,在中国女排获胜的3场比赛中,有2场得分高于比赛对手,只有在与韩国女排的比赛中略低于对手;在中国女排告负的3场比赛中,有2场得分等于比赛对手,另一场得分低于比赛对手,这说明这3种组合模式虽然不能直观反映出对比赛胜负的影响,但从侧面说明了在一传(防守)不到位强攻形成单人拦网下进攻得分能力的不同。另外,各队在“不-强-单-破攻”到“不-强-单-被拦回”这5种组合模式中运用次数相对较少,这说明这5种组合模式对整场比赛的影响甚微。

2.1.2快攻形成单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快攻在现代排球比赛中也是重要的得分手段,同时又对强攻起着掩护的作用,中国女排历来是以快速多变的战术打法著称[2]。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一传(防守)到位的情况下,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的6场比赛中,中国女排运用“到-快-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次数占“到-进攻打法-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的50%以上,其中中国女排与美国女排的比赛中,其比例达到100%。由此可见,“到-快-单-进攻效果”8种组织模式是各队在“到-进攻打法-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中运用最多的组合模式,尤以中国女排最为显著。将“到-快-单-得分”、“到-快-单-失误”、“到-快-单-被拦死”3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换算相加得分,中国女排获胜的3场比赛中,其得分均明显高于比赛对手;中国女排告负的3场比赛中,其得分有1场比赛高于对手,有2场略低于比赛对手。这说明一传(防守)到位下的快攻打法是中国女排始终坚持的打法,同时,中国女排利用跑动掩护和加快进攻节奏使对手被动形成单人拦网而直接得分,这成为中国女排获胜的利器。因此,“到-快-单-得分”、“到-快-单-失误”、“到-快-单-被拦死”3种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具有直接的影响。将“到-快-单-破攻”到“到-快-单-被拦回”这5种组合模式次数相加,中国女排运用次数少于或等于比赛对手,这说明比赛对手熟悉了中国女排的快攻打法,进攻战术意图和配合较容易被比赛对手识破,很难形成过多的单人拦网防守局面,且进攻威力受到一定的钳制,进攻效果一般。由此可见,“到-快-单-破攻”到“到-快-单-被拦回”这5种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影响不大。

一传(防守)不到位下,各队运用“不-快-单-得分”到“不-快-单-被拦回”8种组合模式次数较少,均不超过5次,主要集中在“不-快-单-得分”、“不-快-单-破术”、“不-快-单-被拦死”这3种组合模式上。由此可见,一传(防守)不到位下组织快攻打法,因为对攻手来说难度较大、失误率较高,所以各队运用较少。这种快攻打法如果被强行运用,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容易使对手被动形成单人拦网的局面,直接得分或破坏对方的防守反击。这种快攻打法一旦被对手识破,很难突破对方的防线,容易被对方直接拦死。因此,不-快-单-得分”到“不-快-单-被拦回”这8种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没有直接的影响。

2.1.3二次攻形成单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当一传来球弧度较高,落点又在网前适合扣球的位置上,前排队员可以直接将球扣或吊入对方专区,加快了进攻的速度,改变了进攻的节奏,使对手难于防守[3]。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到-二-单-进攻效果”和“不-二-单-进攻效果”这16种组合模式中运用相对较少。在一传到位二次攻形成单人拦网下,6场比赛中只有4场运用了“到-二-单-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其中运用次数最多的一场为5次,其他3场均为1~2次。将“到-二-单-得分”、“到-二-单-失误”、“到-二-单-被拦死”这种3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换算相加得分,中国女排略好于比赛对手。在一传不到位二次攻形成单人拦网下,6场比赛中有5场运用了“不-二-单-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其中运用次数最多的一场为3次,其他4场均为1~2次。将“不-二-单-得分”、“不-二-单-失误”、“不-二-单-被拦死”这种3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换算相加得分,中国女排也是略好于比赛对手。这说明中国队在一传到位或不到位下二次攻能力强于对手。综上所述,“到-二-单-进攻效果”或“不-二-单-进攻效果”这16种组合模式由于各队运用次数较少,其对比赛的胜负没有太大的影响。

2.1.4立体攻形成单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立体进攻是指前排近网平面进攻向后排纵深发展的一种前排与后排、快攻与强攻、时间与空间上的多方位组合进攻,其特点是前后排融为一体,互相掩护,是进攻打法的最高境界,通常表现为后排队员跳起扣球进攻。在立体进攻中,后排进攻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立体进攻的主攻方向,起到了掩护前排快攻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强队不可缺少的进攻打法之一[4]。从表1中看出,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运用“到-立-单-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下,6场比赛中各队平均运用次数为2~3次,运用次数最多的一场比赛是中国女排vs日本女排(3:4)。将“到-立-单-得分”和“到-立-单-失误”这2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换算相加得分,中国女排逊色于比赛对手。将“到-立-单-破攻”和“到-立-单-破术”这2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次数相加,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相差无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女排在一传(防守)到位下,采用立体攻进行攻击时,使对手被动形成单人拦网下的组合模式少于双人拦网下的组合模式。这说明中国女排的立体攻战术意图较容易被比赛对手识破,使比赛对手被动形成单人拦网的拦防局面较少,且在形成单人拦网的拦防局面下,直接或间接得分的能力弱于比赛对手。另外,由于各队几乎没有运用“不-立-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不-立-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对比赛胜负没有影响,所以笔者对此不再进行分析说明。

2.2一传(防守)到位或不到位双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2.2.1强攻形成双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双人拦网是集体拦网的一种,是比赛中最常用的一种拦网形式,主要是当对方进攻威力较大,进攻路线变化较多,单人拦网不足以阻拦对方进攻[3]。从表2中看出,各队在运用“到/不-进攻打法-双-进攻效果”64种组合模式中,以“到-强-双-进攻效果”和“不-强-双-进攻效果”16种组合模式为主,其所占比重均达到65%以上。在一传(防守)到位的情况下,中国女排获胜的3场比赛中,将“到-强-双-得分”、“到-强-双-失误”和“到-强-双-被拦死”这3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换算相加得分,中国女排均低于比赛对手。将“到-强-双-破攻”到“到-强-双-被拦回”这5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次数相加,中国女排也均低于比赛对手。这说明以强攻为主要得分手段的塞尔维亚女排和土耳其女排,在一传(防守)到位的情况下强攻得分能力强于中国女排,但如果她们在一传(防守)到位的情况下采用强攻未果后,容易被中国女排利用其他得分手段获得得分,其负于中国女排不言自明。具有快变进攻风格的韩国女排,在面对中国女排有针对性的拦防体系下,当快变进攻战术受阻,得不到有效地发挥时,转而过重依赖主攻手的强攻取得得分,在整场比赛中使主攻手金延璟独木难支,使其难逃落败中国女排的结局。由此可见,这种组合模式对整场比赛的胜负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国女排告负的3场比赛中,将“到-强-双-得分”、“到-强-双-失误”和“到-强-双-被拦死”这3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换算相加得分,中国女排不及美国女排的一半,与日本女排持平,略高于巴西女排。将“到-强-双-破攻”到“到-强-双-被拦回”这5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相加,中国女排除低于日本女排外,均高于美国女排和巴西女排。这说明技术全面、攻防兼具和球员身体素质出众的美国女排和巴西女排,不仅可以在强攻中获得得分,还可在快攻和立体攻等其它得分手段上获得更多的得分。中国女排负于美国女排和巴西女排不足为奇,但负于同样以快变进攻为主的日本女排,却值得深思。

在一传(防守)不到位的情况下,采用强攻进攻方式是每个球队不变的法则。从表2中看出,在中国女排和比赛对手的6场比赛中,将“不-强-双-得分”、“不-强-双-失误”和“不-强-双-被拦死”这3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换算相加得分,其中有4场比赛得分多的球队取得了胜利(中国女排vs美国女排和中国女排vs土耳其女排除外)。这说明这3种组合模式对整场比赛的胜负有一定的影响。将“不-强-双-破攻”到“不-强-双-被拦回”这5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次数相加,全部6场比赛运用这5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相加次数少的球队均取得胜利。这说明在一传(防守)不到位的情况下,胜队利用各种合理的战术配合破坏了比赛对手的拦防体系,为胜队利用其他得分手段得分提供了机会。由此可见,这5种组合模式与整场比赛的胜负有着必然的关联。

2.2.2快攻形成双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从表2中看出,一传(防守)到位下,在中国女排获胜的3场比赛中,中国女排运用“到-快-双-得分”到“到-快-双-被拦回”8种组合模式次数均少于比赛对手,将“到-快-双-得分”、“到-快-双-失误”、“到-快-双-被拦死”3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换算相加得分,中国女排均低于或等于比赛对手。将“到-快-双-破攻”到“到-快-双-被拦回”这5种组合模式次数相加,中国女排多于比赛对手,只有在中国女排与韩国女排的比赛中,少于对手。在中国女排告负的3场比赛中,中国女排运用“到-快-双-得分”到“到-快-双-被拦回”8种组合模式次数均多于比赛对手。将“到-快-双-得分”、“到-快-双-失误”、“到-快-双-被拦死”3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换算相加得分,中国女排均多于或等于比赛对手。将“到-快-双-破攻”到“到-快-双-被拦回”这5种组合模式次数相加,中国女排均多于比赛对手。这说明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国际大赛上频繁交手,对各国的进攻战术体系都有所研究,容易形成重点盯人防守的局面,导致中国队网前快速多变的战术进攻受到一定的遏制,同时,中国女排近年来采用的快攻体系主要围绕着2号位区域展开,3号位的快攻仅仅被用作“中间加压”的思想加以体现,真正的3号位进攻应用较少,且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威力[5]。同时,中国女排在暴露自己的快攻战术被对手形成双人拦网时,由于击球点相对较低、又较近网,快攻手段又多集中在背飞和背溜上,进攻威力就容易受阻。与此同时,欧美强队在快攻被比赛对手形成双人拦网时,利用身高、臂长,常常采用高点快攻和远网快攻突破对手的防线,直接得分或破坏对手的防守反击。所以,中国女排在“到-快-双-破攻”到“到-快-双-被拦回”这5种组合模式次数多于比赛对手,在此得到极大的体现。由此可见,“到-快-双-得分”到“到-快-双-被拦回”这8种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有着较大的影响。

2.2.3二次攻和立体攻形成双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到-二-双-进攻效果”、“不-二-双-进攻效果”、“到-立-双-进攻效果”和“不-立-双-进攻效果”这32种组合模式中,因为各队运用“到-立-双-进攻效果”组合模式运用次数相对较多,运用“到-二-双-进攻效果”、“不-二-双-进攻效果”和“不-立-双-进攻效果”组合模式太少,可忽略不计,因此,笔者只对“到-立-双-进攻效果”组合模式进行分析说明。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运用“到-立-双-进攻效果”8种组合模式时,6场比赛中平均运用次数为3~4次,运用最多的一场比赛是中国女排vs美国女排(6:0)。将“到-立-双-得分”和“到-立-双-失误”、“到-立-双-被拦死”3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换算相加得分,中国女排有2场比赛高于比赛对手,有2场比赛与比赛对手持平,有2场比赛少于比赛对手。将“到-立-双-破攻”、“到-立-双-破术”和“到-立-双-被放到位”3种组合模式次数相加,中国女排稍多于比赛对手。由此可见,中国女排在运用“到-立-双-进攻效果”8种组合模式下,虽然在直接或间接得分上稍多于比赛对手,但在得分效率上却不及比赛对手。因此,随着运动员身体条件的提高,立体攻也日益成为现代排球比赛场上的不可或缺的获胜法宝。但对于中国女排来说,中国女排一直以来走的都是以快攻见长、快速多变的进攻战术路线,而对立体攻的运用相对于比赛对手则一直不占优势[6]。这是中国女排在日后的训练和比赛中应注重加强和提高的地方。

2.3一传(防守)到位或不到位三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2.3.1强攻形成三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从表3中看出,在一传(防守)到位的情况下,各队在运用“到-进攻打法-三-进攻效果”32种组合模式中,运用“到-强-三-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占了60%以上。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的6场比赛,一般采用这种组合模式次数为2~4次,只有中国女排vs巴西女排的比赛中,中国女排达到了7次,其中3次被拦死,直接送分给对方。这说明一传(防守)到位情况下,进攻方利用队员之间的战术配合进攻打法多样,同时,即使在采用强攻进攻打法上,有同伴的掩护或扯动,使防守方很难形成三人拦网的包夹之势,这种组合模式运用少符合排球比赛的规律。

2.3.2快攻、二次攻和立体攻形成三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到/不-快-三-进攻效果”、“ 到/不-二-三-进攻效果”和“到/不-立-三-进攻效果”这48种组合模式中,只有“到-快-三-进攻效果”8种组合模式占有一定的比例,其它40种组合模式运用很少,可忽略不计,所以只对“到-快-三-进攻效果”8种组合模式进行分析说明。一传(防守)到位下,各队采用“到-快-三-进攻效果”8种组合模式较少,几乎只有中国女排采用。这说明中国女排的快攻战术已被各球队所熟知,比赛对手对中国女排的快攻盯防较紧,容易造成中国女排快攻进攻战术意图暴露,形成三人拦网合围的局面时有出现。由此可见,“到-快-三-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不是比赛中常采用的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没有直接的影响。

2.4一传(防守)到位或不到位无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2.4.1强攻形成无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一传(防守)到位情况下,各队运用“到-强-无-进攻效果”组合模式较少,在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的6场比赛中,这8种组合模式出现次数最高的仅为2次(中国女排vs塞尔维亚女排和中国女排vs巴西女排)。从各队运用这8种组合模式与快攻或二次攻下采用的16种组合模式进行对比,整体数量明显少于快攻和二次攻下的组合模式,说明“到-强-无-进攻效果”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影响微乎其微。

在一传(防守)不到位的情况下,各队运用“不-强-无-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有所增多,各队运用次数平均在4~5次之间,运用次数最多的是中国女排vs日本女排,次数为9:7。这说明一传(防守)不到位下,各队采用强攻是为了过渡球,为接下来的防守反击做准备,所以“不-强-无-得分”组合模式少,“不-强-无-被防到位”组合模式多。与此同时,中国女排在运用“不-强-无-被防到位”组合模式次数上又明显多于比赛对手,说明中国女排在处理过渡球方面没有更多办法尽量给比赛对手制造防守麻烦,增大了接下来的拦防压力。由此可见,“不-强-无-进攻效果”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影响甚微。

2.4.2快攻形成无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一传(防守)到位下,各队运用“到-快-无-进攻效果”8种组合模式也较少,各队运用次数最多不超过3次,但若能抓住战机巧妙运用,其进攻效果就是得分或破攻。通过观看录像发现,各队运用这种组合模式均为对手一传(防守)直接过网,趁对手来不及组织拦防下,运用快攻(探头球)获得得分或破攻。这种组合模式虽然运用次数较少,但对比赛对手的打击较大,对比赛对手队员的心理和场上气氛有较大影响,甚至在关键时刻影响整场比赛的胜负。一传(防守)不到位下,各队运用“不-快-无-得分”到“不-快-无-被拦回”这8种组合模式次数均为0次,说明这8种组合模式在比赛中没有被运用,其对比赛的胜负没有任何影响。

2.4.3二次攻和立体攻形成无人拦网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到/不-二-无-进攻效果”和“到/不-立-无-进攻效果”这32种组合模式中,“到/不-二-无-进攻效果”16种组合模式有一定次数的运用,“到/不-立-无-进攻效果”16种组合运用几乎为零,笔者只对“到/不-二-无-进攻效果”16种组合模式进行分析说明。在一传(防守)到位二次攻形成无人拦网下,6场比赛中有5场运用了“到-二-无-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其中运用次数最多的一场为3次,其他4场均为1~2次。在运用“到-二-无-得分”这种组合模式上,中国队明显好于比赛对手。在一传(防守)不到位二次攻形成无人拦网下,6场比赛中只有3场运用了“不-二-单-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其中运用次数最多的一场为5次,其他2场均为1次,而其他各队在运用“不-二-单-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上,均没有直接得分或间接得分。这说明中国女排在运用“到-二-无-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下,进攻威力大,进攻效果好,直接得分多,明显好于对手。中国女排在运用“不-二-单-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上,和对手水平相当,均不具有直接得分或间接得分的能力,且“到-二-无-进攻效果”和“不-二-单-进攻效果”这16种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相比,在二次攻进攻战术质量较高于其他对手。由于二次攻具有较强的偶然性,虽然可以取得出其不意的攻击效果,但并不具备成为主要进攻手段的条件。不过,作为有益的进攻补充形式,在训练中应给予重视[6]。

3结论与建议

3.1在单人拦网下,进攻次数的多少和进攻效果的好坏对比赛的胜负有着一定的影响。各队通过各种战术配合使对手形成单人拦网的局面,以“到-强-单-进攻效果”和“到-快-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为主。中国女排利用快速多变的战术配合,在一传(防守)到位强攻和快攻进攻中使对手形成了多次单人拦网的局面,在获胜的3场比赛中,进攻次数和效果均好于比赛对手,而在告负的3场比赛中,进攻次数和效果弱于比赛对手。因此,中国女排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应着重提高战术配合的质量和加大战术配合创新的力度,为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形成单人拦网或无人拦网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在双人拦网下,球队进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整场比赛胜负的走向。在“到/不-进攻打法-双-进攻效果”64种组合模式中,中国女排进攻时面对双人拦网下,因为主攻手王一梅带伤出战,快攻体系主要围绕着2号位区域展开,3号位的快攻运用较少,容易被对手识破等原因,所以中国女排的进攻受到一定的遏制,进攻效果一般。因此,中国女排在今后训练和比赛中,应增强主攻和副攻、前排和后排队员之间的配合,努力培养出扣球具有“一锤定音”能力的主攻手,形成“到/不-强-双-得分”的组合模式,另外,还应积极提高队员高点快攻、远网快攻的进攻能力,力争形成“到-快-双-得分”的组合模式,为中国女排的胜利提高强有力的支持。

3.3在三人拦网下,各队运用“到/不-进攻打法-三-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次数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到-强-三-进攻效果”和“不-强-三-进攻效果”这16种组合模式中。中国女排因强攻不强的弱点,再加上主攻手王一梅的带伤出战,以及快攻战术已被各球队所熟知,比赛对手对中国队的快攻盯防较紧,容易造成中国队快攻进攻战术意图暴露,运用“到/不-进攻打法-三-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次数明显高于比赛对手。因此,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中国女排应加强队员之间的跑动配合和进攻战术的创新,进攻时使比赛对手难以形成三人拦网的包夹之势,同时,中国女排还应多加强一传(防守)到位或不到位下面对三人拦网进行进攻的强化训练,提高利用强攻或快攻突破对手三人拦网拦防体系进而得分的能力和增强进攻队员志在必得的强大信心。

3.4在无人拦网下,各队运用“到/不-进攻打法-无-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次数也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到-快-无-进攻效果”、“到-二-无-进攻效果”和“不-强-无-进攻效果”这24种组合模式中。中国女排因始终坚持快速多变的战术风格,利用队员的跑动掩护和进攻节奏的变化,形成了较多的无人拦网的拦防局面,“到/不-进攻打法-无-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次数多于比赛对手。但中国女排在“不-强-无-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中,在处理球过渡方面没有更多办法尽量给比赛对手制造防守麻烦,进攻能力明显弱于欧美强队。因此,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中国女排除应继续坚持快速多变的战术风格和不断创新战术体系之外,还应加强远网强攻、调整强攻的训练,提高远网强攻和调整强攻的得分能力。

参考文献:

[1]屈东华,张岩.女排不同拦网阵型下的36种进攻组合效果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22-125.

[2]张欣.第29届奥运会中外女排进攻战术运用效果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8):81-83.

[3]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文波,刘海龙.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进攻打法运用效果的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3):93-97.

[5]尹兆友,董天姝.中国女排一攻现状研究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04-107.

[6]张欣,李宗浩,孙敬,等. 优秀排球运动队集体战术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兼析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集体战术质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191-193.

上一篇: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非应试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