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18 07:49:47

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后,各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国各地得到全面的发展,以菏泽市牡丹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例,研究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荷泽市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38-02

一、菏泽市牡丹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菏泽市牡丹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华北平原东南边缘。南北长48公里,东西长55.5公里,总面积1 250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办事处,人口105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牡丹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全区已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5个,其中,农业经济合作社11个,入社农户405户,会员1 860人;各类专业协会94个,入会会员8 745户;带动农户28 600户,拥有固定资产830万元。发展的特点主要是:(1)以各类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至今专业协会的个数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89.5%。(2)发展速度快。近三年来,牡丹区新组建合作经济组织58个,有6个乡镇办事处填补了历史空白。何楼、吴店等乡镇新建协会都在5个以上。(3)规模增大,升级快。2003年组织个均40户,到2008年底组织个均83户。(4)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行业从起步阶段的种植、畜牧、渔业、农机等不断扩展到农产品加工、产品的销售。(5)合作层次逐步提高。从开始的简单的劳动联合,技术、信息服务向资金组合、农资服务、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转变。(6)政府参与多。区委区政府把建立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了组织领导,制定了扶持和奖励政策。(7)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的同时,牡丹区坚持一边抓发展一边抓规范,积极引导各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章程和民主管理运行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规模小、合作效益低。近三年来,牡丹区采取扶持引导、降低登记门槛、加强监督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由于大多数是在政府倡导下在乡镇范围内发展起来,在数量上虽然增长较快,但大部分规模小,没有相应的规模效益,再加上成员之间关系松散,组织不能正常运行,发挥不出相应的作用,合作效益较低。

2.规范化程度不够。 (1)组织发展不够规范。现有的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无论就组织体系还是在制度规范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规范。(2)“章程”和各项制度不够规范。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至今没有规范的章程;有的照抄照搬《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没有立足实际突出自身特点;有的宗旨模糊、职责不清;有的内部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很难达到规范组织及其行为的要求。(3)运作不够规范。在管理层面上,一方面没有完全按照“章程”和各项制度办事,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另一方面民主管理难于落实,很多合作经济组织是依托组织和农村能人建立起来的,一些重大问题决定和重要决策往往由少数人说了算,内部监督开展不经常或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给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运作增加了难度,导致整体运作不能达到协调一致。

3.合作层次低、范围窄。(1)合作层次低。其合作多是生产同种产品、采用同样生产技术、经营相同业务的简单相加,深层次的合作处在初始状态;有的只是生产产品和产品收购之间的关系,合作效果仅表现为生产者有销路、购买者有收购来源;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程度低,不少合作经济组织的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生产工具等做不到统筹安排,只不过是地块调整归并、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品种、统一销售。(2)合作范围偏窄。现有的合作多表现为生产上的合作或销售上的合作,没有一个农民自己的信贷合作社或信贷方面的合作;合作经济组织办企业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联系不够广泛,外力借助的不足。

4.服务不到位,经营不善。(1)在经营自己的产品时,没有按经济规律办事,少收或不收代办费,或不按质论价,这样因社(会)员受到服务的多少不同,而在社(会)员之间形成了不平衡,产生了意见。(2)经营决策失误。由于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管理人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分析变化动态,导致经营失败,损失较大,降低了合作经济组织社(会)员的凝聚力。(3)对外拓展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化水平日趋提高,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但是中国的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经营上还远远不够。

5.政府扶持不到位。(1)宏观政策不到位。在统筹城乡、工农业协调发展上,省、市、县所有政策都倾向于“民营经济、外经外贸、招商引资”三大亮点工作,人财物力向工业园、经济开发区聚集的局面愈演愈烈,对于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纳入不了政府扶持的重点范围。(2)政策落实缺乏力度。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多,财政专项资金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没能取得相应效果,有的不能按期如数扶持。

三、原因分析

1.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足不到位。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不了解,认识不到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进行引导、指导、扶持、规范的重要性,有的把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做自己的政绩和功绩,弄虚作假,建起的合作组织徒有虚名,甚至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做套取上面财政拨款的手段。

2.经济基础薄弱。菏泽经济总体不发达,农业当然相对落后,从事农业生产收益相对较差,再加上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逐年加大;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资农技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快速发展,更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促进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为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资金不足、规范化程度不高、经营不善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还普遍存在。

四、进一步发展牡丹区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

1.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为了树立新型的合作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加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多渠道加强对农民进行培训是包括对社(会)员进行岗前教育与培训、进行以更新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教育与培训以及对社(会)员的系统教育与培训等。重点依托各类农业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形式、多渠道地组织农民开展农民培训。通过这些工作来提高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

2.选好与农业产业化结合的模式。(1)将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内生型产业化经营模式相结合。即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嵌入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一头连着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户,龙头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同合作经济组织签订购销合同,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合作要求,以销定产,有计划地向社员农户下达种植计划,安排生产。(2)将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外导型产业化经营模式相结合。即以农副产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为依托,吸收有关单位和广大农户投资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实现龙头企业、农户和服务单位的紧密结合,形成“互惠互利、配套联动”的利益共同体。

3.鼓励支持创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建农民合作组织大都依附于加工企业,很少有能力自己投资购买加工设备、建立加工企业的。作为个体成员的农户与作为单位成员的加工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完全重合,这种做法只是原来“公司+农户”式的产业化组织形式的改良,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化;因此,应当根据自身条件,不拘形式,多方筹措资金,努力创建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入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

4.加强联合或结合,不断壮大合作经济组织。(1)加强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联合和结合。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规模普遍较小,进行联合结合扩大规模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同一产业的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可以联合和结合、互补性的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可以联合和结合、同一行政区域的合作经济组织间可以联合和结合、不同行政区域的合作经济组织间可以联合和结合、跨所有制之间的合作经济组织也可以联合和结合等等,必要时要积极组建专业联合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2)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和研究所的联合和结合。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中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增加科技投入才能获得品质好、产量高、适销对路的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合作经济组织要引进科学的生产设备和科学技术,要通晓市场化、全球化的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战略与格局,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必须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和研究单位的合作。

5.选择重点,加大扶持力度。政府财力有限,应选择一些有规模、潜力大的合作经济组织进行重点扶持。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1)资金扶持。一是设立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以周转金的形式支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二是对技术、良种推广和产业化重点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农业科研项目、扶贫项目、开发等项目向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安排。(2)信贷支持。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组织,调整信贷结构,降低信贷门槛,支持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和经营。(3)税收扶持。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特殊的企业法人,其主要经营农产品或与农业有关的产品或服务,因而其比较利益相对较低。税收又是一个调节收入分配的杠杆,对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总体构思就是零税负或低税负。

上一篇:新经济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资本市场应对 下一篇:江西省农民增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