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校本化实践有效途径的初探

时间:2022-08-18 07:38:53

小学科学课程校本化实践有效途径的初探

追求课程的地域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使科学课的基础教育课程与地方地域特色有机整合,探索出科学课程校本化实验的途径、方法和相应的课型,也是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我们以现成的教材为基础,在小学科学课程校本化实践的途径做了一些尝试。通过对教材的增、删、改、换等方法,将课外学习资源与教材进行重组与整合,以形成适应我校学生学习的科学教学内容。

一、调整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提高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科学课作为国家课程,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和普适性,有些教材内容的编排不能照顾到地方特点,从而使课程的实践性受到了局限。突出的如涉及气候条件的内容,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性大。以我校使用的科教版教材为例,三年级科学教材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的教学内容,一至七课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通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但是地处西北地区的我校,学生是寒风料峭的三月开学,如果按教材编排顺序进行,学生种植凤仙花就是“纸上谈花”。于是在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与本地气候时间不相符的时候,我们对课程内容先后顺序做了调整,先对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这两个对时间、气候等地域特色要求不强的内容进行教学。等到清明过后,北方大地气候转暖,再安排学生种花养殖,将科学课的亲历活动落实到实处。使学生通过亲历种植、培养凤仙花的活动,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一粒种子能够发育成一株植物,并再次结出多粒种子,从中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涵义。还比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动物》主要是通过对小动物蜗牛、蚂蚁的观察来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但是也由于北方气候的关系,课程的安排时间导致课程教学时这些小动物都冬眠了。我们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按照本地的气候等环境因素对课程进行地方行编排,使科学课程校本化,从而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

二、增、删、改、换,提升课程校本化的程度

1.“增”使教材内容更充实。在四年级科学《电路》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做了大量的校本化教学设计尝试。对教材做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如《点亮小灯泡》这一节教学内容,我们在设计中增加了观察拆开大灯泡的环节。由原教材的交代灯泡的结构,换为学生自己探究灯泡的结构,了解电在灯泡中的传播路径。《做个电路检测器》,我们增加了制作电子虫的环节,使科学实验更具实用性,更具艺术性和人文性。串并联是电路单元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在教科版教材中,第三课就开始研究,课的容量很大,学生在第二课刚学习用一个电池、一个灯泡、一个电珠,点亮灯泡。在第三课加上电路元件,马上开始连接串联元件,连接串联、并联电路,难度较高。所以立足学生学习实际,把串联和并联单独作为一课。在教科版教材安排上,本节目标达成度为学生了解电路的概念,学会操作连接电路。基于今天家用电器、电子玩具、电子教学仪器普遍化的现状,我们又增设了了解开关并组建手电筒,做个小开关两个内容,一来拓宽知识面,二来学以致用,坚持了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

2.“改”使教材内容地域化、校本化。三年级科学课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内容是通过学生养蚕来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特点。可对于酒泉地区来说,让学生养蚕,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就地找米”,在教材内容的改换上下功夫。让学生养菜粉蝶。在菜粉蝶的养殖亲历活动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对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等方面进行认识,并通过养菜粉蝶的活动经历和体验,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动物的生命周期》的单元教学中,学生亲生养殖菜粉蝶,教师又大量运用图片、视频资料加强学生对蚕的观察认识,双管齐下,使学生通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在《岩石和矿物》这个单元的教学中,专门将酒泉夜光杯作为专题课引入教材,通过参观夜光杯专卖店和加工厂,观看纪录片等形式,将酒泉地域性的制作夜光杯的岩石介绍给学生。

3.“活动”使教材内容趣味化。注意选择儿童比较熟悉的、能够操作的、易于引起他们直接兴趣的亲历活动。比方说,根据学到的声学知识来制造能够发出乐音的“小乐器”,再组织“小乐队”竞赛一场,多有趣!鼓励学生依据水的三态变化知识,制造一场小型的人工降雨,多新鲜!利用西红柿酱模拟火山喷发,多刺激!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统计三口之家的垃圾处理情况,进而提高垃圾减量化行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带领学生利用T恤衫改造简易购物袋,减少家庭塑料袋的使用,简单的制作中蕴含了深刻的低碳生活、环保节能的科学情感教育。辅导学生进行科学小制作、小发明,将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绽放异彩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高效语文课堂构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