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呼图壁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时间:2022-08-18 06:04:04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呼图壁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经济二元结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凸显,城乡差别,尤其是城乡基础设施的差别依然很大。虽然中央财政持续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条件、滞后的建设速度、短缺的资金投入以及中央和各级财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比重较低等原因,致使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努力,依旧呈现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全国范围内城乡差距在不断拉大。

二、呼图壁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

(一)规划建设体系初步建立

2012年呼图壁县城乡规划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县域内各乡镇村场达到了规划全覆盖,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政府扶持政策逐渐完善

为进一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呼图壁县按照国家、区、州的安排部署,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先后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奖补资金。

(三)资金筹措方式多元化

自2011年以来,呼图壁县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逐年增加,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不断完善。截止2015年末,全县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累计达到4.63亿元。

三、呼图壁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一)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缺少统筹性和协调性

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基础设施规划种类繁多、涉及城乡建设方方面面,需要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层面进行系统规划,缺乏区域统筹的规划容易出现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投资、利用率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投资不足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

2015年以前,呼图壁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基本上由村集体及农户承担,财政投入资金所占比例有限,项目资金争取困难且限定条件较高,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非常困难。另外至2015年底,呼图壁县54个行政村中具有稳定收入的仅有16个,大部分村集体入不敷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只能以民间借贷形式补充,最终造成村集体债务不断加重。

(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偏向严重

2010年以来,呼图壁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强,县政府举全县之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向县城倾斜,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仅随着近两年来才逐步增加,加之城乡社会基础设不同,导致了城乡基础设施发展机会和建设成果不均衡。

(四)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农村一些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好后由于产权单位不在当地,而乡镇政府又缺乏管护费用和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属于村里的一部分基础设施由于日常维护管理也缺少相应的长效机制,导致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低下。

四、完善呼图壁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统筹城乡布局,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规划体系

基于呼图壁县各乡镇实际需求,以呼图壁城总规为指导,按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制定出适用、可行和有效的农村交通等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努力形成城乡统筹、相互配套、互相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体系,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角度,编制更加全面、操作性更强、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规划。同时政府加快城l路网建设,畅通城乡人流、物流,加快城乡水、电、暖、气等设施一体化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生活条件。

(二)统筹整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结合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坚持科学合理、良性循环的原则,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打造多元化投资渠道,全面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新台阶。

(三)突破现行管理体制,实现部门统筹

坚持统筹原则,解决各管一块的问题。一是合理统筹涉及农村的各类基础设施项目,成立专门机构,指导各项目申报和建设安排,按“整合优先、统筹配合”的原则,集中管理和整合各类项目,做到捆绑整合、重点突出,增强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统筹衔接如供排水、环境保护等专业规划,打破行业格局;优化整合县、乡、村的职能,规范管理,实现部门无缝衔接;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户收集、统一处理”的城乡垃圾处置方式,改变以往由县乡分管模式,统一由县环境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全县各乡镇、村场生活垃圾的清运和处理,提高城乡垃圾收集清运效率,减少二次处置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继续推行城乡水务改革,改变城乡供水分制分管现状,形成水务集团对县域城乡供水“统建统管”机制。

(四)完善政策保障

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必须有科学、合理、严格的扶持政策和配套的制度作为保障,使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县乡两级政府和相关政策法规的监督之下健康运行,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制度,制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决策机制、融资规则、评价体系等,并严格执行。

(五)完善机制创新

一是资金投入方式创新。资金是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在积极争取和科学利用中央、区、州财政专项资金、支农资金的同时,更应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定各自主导的投资类型和方式,提高投资效益。二是管理方式创新。按照“责随权走”的原则,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职责,将受益者应确定直接责任人,应肩负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责任。三是引导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立相关奖励基金。四是创新决策机制,打通自下而上的决策听取通道,定期采取调研、座谈等形式,认真听取和采纳广大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建议,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确保农村基础设施能够真正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作者简介:[1]刘英斌,新疆呼图壁县城乡规划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13年赴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研修,主要从事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主要教育背景:(1999.9-2003.7)新疆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土地资源管理,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蒲春玲,新疆农业大学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导,任新疆土地学会、新疆软科学研究会、新疆经济学会等常务理事,任新农大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专家顾问等职务。)

上一篇:浅谈当前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现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