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湘赣边界区旅游业的联合开发

时间:2022-08-18 12:44:23

论湘赣边界区旅游业的联合开发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区域性联合开发已成为大趋势。湘赣边界区联合开发的基础有交通、自然、人文、时代战略、同型性、互补性等六大方面;联合开发采用打破省级行政壁垒、联合投资规划、整合边界产品、共同营销、互送客源、相互辐射带动的措施等。

关键词:湘赣边界区;联合开发基础;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72-02

湘赣边界同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山水相连。自古以来,湘东与赣西人民交往密切,自赣入湘人口迁移频繁,湘东与赣西语言风俗相似,两地之间交通发达。边界区旅游资源既有同型性(如红色旅游),又有互补性(如长沙的历史文化与赣西的自然风光),两省边界区的旅游业有着巨大的联合开发潜力。

一、联合开发的基础

1.交通基础

两省的交通十分便利,可谓“铁公鸡(机)”。

(1)北线:湖南岳阳平江有公路省道S308通往江西修水、铜鼓。

(2)中线:长沙、株洲、湘潭有浙赣铁路,沪昆高铁(在建),沪昆高速公路,国道G320通往江西的萍乡、宜春、新余;机场方面:长沙黄花机场距赣西非常邻近,可辐射赣西。

(3)南线:铁路有衡茶吉线(湖南衡阳―茶陵―江西井冈山―吉安,在建);公路有衡炎―井吉高速(衡阳―炎陵已通车,炎陵―井冈山在建,井冈山―吉安已通车),衡炎高速公路把革命老区井冈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南岳衡山和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安寝之炎旁陵联结在一起,是湘赣两省区域发展的重要运输通道。衡炎高速公路通车后,长沙到炎陵的车程将缩至2小时50分钟,长沙到井冈山的车程将缩至3小时30分钟,衡阳到井冈山的车程也将由原来的3小时缩至1小时[1]。另外还有,省道S321从湖南炎陵通往江西井冈山;赣西井冈山机场距湘东非常近,可辐射湘东茶凌、炎凌等地。

2.自然基础

两省边界区同处罗霄山脉地区,处于相同的自然地带,彼此之间有山脉相连,河流相通,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具有地缘上的不可分割性[2]。

3.人文基础

自古以来,两省人民交往频繁,特别是自明朝以来,江西有大量人口迁入湖南,湖南人民亲切地称呼江西人民为老表,两省是亲戚关系。

4.时代召唤的战略基础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与“长沙、株洲、湘潭两型社会(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建设可使湘东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的经济发展(含旅游业)辐射赣西三市(萍乡、宜春、新余),赣西三市也应作为卫星城主动融入长株潭。

5.旅游资源的同型性基础

两省边界区都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湖南有平江、长沙、花明楼、韶山、浏阳、茶陵等,江西有修水,铜鼓、萍乡、井冈山等。同型性资源聚集可形成规模性效益优势,产生1+1大于2的效益。

6.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基础

湘东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如长沙的历史文化、都市风貌,株洲、湘潭额现代化工业旅游;赣西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如萍乡的武功山、宜春的明月山、新余的仙女湖。两地具有强烈的优势互补性,湘东的人文景观可吸引赣西的游客,赣西的自然风光可吸引湘东的游客。自沪昆高速通车以来,长株潭到萍乡、宜春、新余的时间分别仅为1、2、3小时左右,边界区的旅游非常便利。

两地可互送客源,相互辐射带动,合作双赢,相得益彰。

二、联合开发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两省都很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在旅游业发展上还是有一定的合作。

1.利用互补性合作

如长株潭的旅行社组织本地游客去赣西三市欣赏自然风光;赣西三市的旅行社组织本地旅客去长株潭观赏历史文化、都市风貌、现代工业园区等人文景观。

2.利用邻近优势,延长旅游线路

该合作主要体现在南线湖南炎帝陵―江西井冈山产品线路上。由于两大景区仅相距40分钟左右车程,所以两省组团时都同时推出对方的景区,以延长旅游线路。

三、联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两省存在省际行政壁垒,“单打独斗”,没有“抱团取暖”实现双赢

1.投资与开发规划方面

两省分别独立进行本省的投资与开发规划,都以本省的旅游资源与经济利益来谋划,没有进行沟通协调,结果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没有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双赢效果。

2.行业管理方面

两省旅行社组团到对方景区必须交团给对方地接社,两省旅游局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拒不交团的组团社实行严格检查,排拆打压。两省边界旅游仅2―3天,本来就利润微薄,而组团社若交团后则利润大减,因此,组团社组织边界游的兴趣大减。

3.宣传促销方面

两省也是各自宣传促销,江西属于大华东区,一直想融入长三角,热衷于“华东系”的促销会,打江西牌;湖南属大中南区,一直想融入珠三角,热衷于“华南系”的促销会,打湖南牌。两省没有利用邻居优势,抱团营销,打湘赣牌,因此,被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抱团营销者“各个击破”,抢占了客源市场。

4.产品开发与线路设计方面

两省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边界区线路,仅有传统的江西井冈山―湖南炎帝陵线路。

(二)客源上存在相互竞争

两省在促销上不但没有合作,反而存在激烈的竞争,形成“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局面。尤其体现在对湖北与广东的客源竞争上,两省都加大了对湖北、广东的营销力度,从而竞相降价,减少了应有的利润。由于两省自然环境的相似性与旅游资源的同型性,再加上游客的时间与经济条件有限,他们考虑来湖南、江西旅游时,很可能只选择一个省旅游,就像去北美旅游一样,他们如选择了美国,很可能不再去加拿大。

四、联合开发的对策

(一)打破省级行政壁垒,结束“单打独斗”,实行“抱团取暖”,联合开发,实现双赢。

1.投资与开发规划方面

两省要多沟通与协调,实行边界区统一的合资开发与规划,必要时请中央协调,避免重复建设。

2.行业管理方面

两省要学习长三角,实现边界区无障碍旅游。长三角江浙沪三省市则实行大上海无障碍游,三省市组团社带团自由畅通,不用交团给对方地接社,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此法可供湘赣借鉴。

3.宣传促销方面

随着区域旅游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区域品牌的竞争已逐渐取代以往单一景点和景区的竞争。以合作区域整体为基本单位,开展市场调研和促销宣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要大打湘赣牌,可利用“湘赣边界秀美江南,罗霄山脉绿色之旅,井冈炎陵红色之旅”为旅游形象,联合促销,既可塑造形象,又可节约成本,达到1+1大于2的目标。

4.产品开发与线路设计方面

充分利用资源聚集与互补性优势,整合旅游产品,推出创新的产品线路。

(1)北线:利用同型性的资源聚集打造红色之旅,如湖南平江―江西修水―铜鼓。

(2)中线:利用互补性的资源差异打造精品人文风光与自然风光之旅,如湖南的人文风光:长沙(历史文化,都市风貌)―株洲、湘潭(工业旅游)―江西的自然风光:萍乡武功山(自然风光、高山草原)―宜春明月山(自然山水、著名温泉)―新余仙女湖(水域风光、湖泊湿地)。

(3)南线:利用邻近及交通优势打造两大国家5A级景区及沿线之旅,如湖南衡山(国家5A级)―茶陵(红色与历史文化)―炎帝陵(红色与历史文化)―江西井冈山(国家5A级)―吉安(历史文化)。

(二)客源上由竞争走向合作

由于湘赣边界旅游区非常邻近,完全可以由竞争走向合作。

1.边界区以外的客源合作

旅游实际上是一种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空间移动过程,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般都愿意利用不多的花费和时间顺道多游一些景点,中国古人称为“又得一景” [3]。因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来湘东或赣西旅游,他们的交通、时间、精力等成本已经花费,若再增加邻近而交通方便的著名景区,成本极低,何乐而不为?因此,两省边界区要充分利用资源聚集的优势,客源上由竞争走向合作,利用边界区的新产品联合招揽游客,从而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对于边界区以外的游客而言,一个湘东区能吸引部分游客,一个赣西也能吸引部分游客,若利用湘赣边界区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2.边界区内部的客源合作

对于边界区本地游客而言,可利用互补性优势(湘东的人文景观与赣西的自然风光),互送客源。两地具有强烈的优势互补性,如湘东的人文景观可吸引赣西的游客,而赣西的自然风光可吸引湘东的游客。自沪昆高速通车以来,湘东长株潭到赣西萍乡、宜春、新余的时间分别仅为1、2、3小时左右,边界区的旅游非常便利。长株潭的旅行社要进一步大力组织本地游客去赣西三市欣赏自然风光;而赣西三市的旅行社也要进一步大力组织本地游客去长株潭观赏历史文化、都市风貌、现代工业园区等人文景观。两地可互送客源,相互辐射带动。

总之,湘东与赣西旅游区要充分利用邻近优势互相带动,互相辐射,互送客源,互相延长旅游线,达到合作双赢、相得益彰的局面。成功的边界区合作如皖浙两省,杭州、千岛湖、黄山分属两省,在客源上却能从竞争走向合作,相互辐射,相互带动。

(三)利用“铁公鸡(机)”等交通优势,互相辐射,互相带动

如湘东大长沙城市群(含株洲、湘潭)要辐射赣西,为之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赣西可以利用长沙黄花机场作游客的中转站。赣西要学会主动融入大长沙交通圈,为之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源。相同原理也可应用于赣西井冈山机场与湘东茶陵、炎陵县。

(四)利用时代召唤的战略基础互相辐射,互相带动

目前,湖南省已将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进行,湖南的旅游业会更蓬勃发展;加上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朝阳产业”,环境污染小,符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可借“两型社会”的东风更加快速发展。大长沙要辐射赣西,赣西三市也应主动作为卫星城市融入大长沙。

综上所述,湘赣边界区旅游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联合开发的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 成新平,张文凯,周文华.3个半小时长沙开到井冈山[N].长沙晚报,2009-12-27.

[2] .湘桂边界旅游资源区域联合开发探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3] 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上一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天津市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 下一篇: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