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时间:2022-08-17 10:45:16

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首先要突出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在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努力尝试运用“问题教学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让“问题”从学生中来,最终再回到学生中去解决。让学生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其学习负有主要责任,而教师则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资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评价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这里结合实例谈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实例课题:《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一、课前学习准备

要求1:反复朗读全诗,力求读出感情。朗读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请写下来。2:搜集作者舒婷的有关资料,

了解“朦胧诗”。

这一环节是学习文本的第一要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要尽可能挖掘出学生的这种潜能,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地阅读、积极地思考是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是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充分阅读,有了一定的体验之后,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根据预习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问题:

①这首诗的爱国的情感与我们平时所读到的爱国诗歌有些不同,如何准确把握这首诗的情感?

②作者为什么用“破旧的老水车”“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③本板块为什么叫“颂歌的变奏”?

④诗歌中的“我”如何理解?

⑤“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句话怎么理解?

⑥诗中“神话的蛛网”怎么理解?

⑦诗的每一小节最后的“祖国呵”朗读时如何处理?

……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有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二)问题讨论

(课前将学生的问题作梳理,选择共性问题、疑难问题制作成投影片出示)

1.如何准确把握这首诗的感情脉络?

初读诗歌,有些学生认为是“悲哀”“低沉”“忧虑”的,也有学生认为是“激情、昂扬”的,他们都未深入理解这首诗,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聆听名家朗诵(多媒体播放录音),再让学生轻声跟读。听了示范朗诵再轻声跟读之后,学生发现朗诵者在处理情感时是有变化的,由低沉悲哀到欣喜高昂。那么,我们在欣赏诗歌时如何把握它的情感呢?(分析意象)

通过聆听名家朗诵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轻声跟读增加了情感的体验,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对整首诗歌的感知。

2.诗中采用了许多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请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商讨,找出自己所理解的象征义与大家交流。经过一番讨论,学生自己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只有“飞天”“神话的蛛网”等还未真正理解,这时,老师适时讲解。

关于诗歌中的许多意象,课前学生的提问比较散,不是都不懂,学生之间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所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同学们互相学习有相互激励的作用,同时,课堂气氛会很活跃。

3.为什么诗歌不从正面歌颂祖国?本板块为什么叫“颂歌的变奏”?

学生运用课前搜集的作者的有关资料,知道诗人舒婷经历了“十年”,老师补充讲解那一特殊年代对舒婷等一代人的影响,以及其他“朦胧诗”。让学生理解诗人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的复杂情感,这曲“变奏的颂歌”更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爱得真切、深沉。

作者舒婷的有关资料学生是可以查阅到的,但对“十年”这特殊时期所产生的对舒婷等一代人的影响学生难以体会,需要老师补充讲解,当讲时就要讲,无须避讳。

4.诗歌中的“我”如何理解?

学生齐读、自由朗读诗歌最后一小节,体会我和祖国已经生死相依、血肉相连,“合二为一”。

理解诗歌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深情朗诵这一小节就能找到理解诗中“我“的内涵的切入口。

5.诗的每一小节最后的“祖国呵”朗读时如何处理?

这时,可以结合课本第28页的示例,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朗诵设计,准备表演比赛,在表演中比较、体会,从而真正准确把握每一小节最后的“祖国呵”的情感变化。

能够将诗歌很好地朗诵表演出来,说明对诗歌已经深入理解了。这一环节既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自信,又提高诗歌朗诵的能力,可谓“一箭三雕”。同时,比赛时的气氛很热烈,可以说是整堂课的最高潮。

三、结束语

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跋山涉水、风雨兼程,终于跨过了躁动的岁月,找准了奋斗的方向,踏上了大步前进的航程。(看多媒体画面)齐诵全诗。最后在李谷一的《我和我的祖国》音乐声中下课。

虽然本节课结束了,但对学生情感的震撼应是持久的、难忘的,将这种感情进行渲染、升华,更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就更加鼓舞了学生为祖国而勤奋读书的斗志。

教后反思:

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节课的主旨所在,所有的问题由学生提出,老师引导设置特定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不强加答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疑问,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论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