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藏 三大注意

时间:2022-08-17 10:23:49

投资收藏 三大注意

俗话说,盛世玩收藏。但收藏如今已经有意无意与投资紧密结合在―起,藏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投资收藏有三大方面尤其需要注意。

近来,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体的强势宣传,在收藏的普及方面确实表现得淋漓尽致,各类节目一次次轰炸着人们的眼球,一个个传奇式的收藏故事令人神往。当鉴定专家对藏品屡屡报出令人咂舌的天价,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其潜台词一遍遍告知大家,继北宋末年、康乾盛世、清末民初的三次收藏高峰之后,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第四次收藏盛世来到了。很多观众恨不得立即投身藏市,或能从家里箱底翻出些老物件来,仿佛全民收藏的时代就将到来。但收藏在现时已经有意无意与投资紧密结合在一起,藏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收藏中有些方面需要注意。

慎对捡漏

“捡漏是每个收藏者的美梦,赝品是每个收藏者的恶梦。”由于收藏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捡漏获得暴利不是没有可能,不可否认,这亦是收藏的魅力之一,一个经典捡漏故事有时能流传几百年。如果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捡漏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1986年以后藏市开始高涨,赝品呈爆炸式显现。再经过9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的“鉴宝”类电视节目的熏陶,捡漏机会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即使想从乡下老爹手里收个民窑“行货”薄胎碗,亦能要你个“邪价儿”。

收藏和股票投资一样,首先就要“戒贪”。不要老睹记着:“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老话。排除市场初步形成阶段和爆炒等特殊因素,如今有相当价值(尤其是文物级)的藏品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在正常情况下一年大约可以有10%~20%的升值空间,西方艺术品在过去10多年,年升值大致也在15%左右,艺术品种类不同收益情况亦有所差别。如美国艺术品投资回报率从高到低大体为现代艺术、印象派艺术、当代艺术、古典艺术,当然每个品种中越是级别高的藏品回报率越高,年升值通常能超过20%。诚然,现在获得藏品的渠道确实比以前拓宽了,2002年《文物保护法》规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可以通过继承、赠与、文物商店购买、拍卖获得文物,公民个人之间购买或者交换亦是许可的。可是总有些人就是不满足这样的回报率,不愿去拍卖行等较正规处买藏品,有空就想到古玩市场或去乡下捡漏,来得到“千分利”。

笔者就认识这样一位仁兄,平时自称“收藏界第一杀手”,没事就去上海豫园和东台路古玩市场溜达交学费,藏品的确很雷人,吴昌硕的田黄对印、东汉将军镏金印、定窑孩儿枕、永宣青花、嘉靖鱼藻纹罐、子刚牌等统统收入囊中,每个藏家知识实际是有限的,涉足那么多种类的藏品,当然是除了赝品还是赝品。可这位仁兄每次回来还必对人说古玩老板如何不懂行,“一枪打”(好的坏的一起买)搞了好多,又拣到漏了。更有一次去南京乡下“憋宝”,看到有人从墓里挖出东西来了,激动得不行,结果中了“地雷”(预先埋有赝品),而且还不敢声张。虽然法律已经明文保护民间收藏投资,可其获得的藏品必须要合法,不得买卖的文物包括:国有文物(国家允许出售的除外);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买卖的其他文物。地下文物都归国家所有,非法交易不受法律保护。绝大多数想捡漏者花费了大量精力与财力,漏没拣着,还担着买到赝品和违法的风险。

预先潜伏

藏品在市场上热点切换频繁,尤其是艺术品市场,常常会出现黑马品种,如近期“中国红色经典”作品受到追捧。出现黑马一般有二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概念股”,有炒作可能性;另一种情况是原先就被低估了,确实是价值凹地,需要价值回归。

“中国当代艺术”就是典型的另类“概念股”炒作,中国真正艺术风格多样化创作还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这些作品多数被国外的基金和个人以极为低廉的价格购走,而国人罕有购买,号称“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第一人”的瑞士人乌利・希克就收藏了2000多件作品,外国人掌握了数量足可达到“坐庄”程度的真正“原始股”。国际炒家炒作技巧非常高明,连拉几十个涨停板,利用中国新贵对艺术品的无知及对财富的贪婪,在击鼓传花中天价派发让新贵们接盘,动辄几百万甚至三四千万元的价格,难怪大家惊呼:“赵孟频卖不过张晓刚。”这种现象有点像我国的黄金股,就算不要任何成本挖出黄金卖了(还按最高价),亦值不了黄金股的市值。2009年5月30日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以6171.2万元(含佣金)成交,看来,几千万元买进F4们作品的藏家,要等当代艺术家赶超了宋徽宗才能盈利。既然没有像乌利・希克一样预先潜伏,或者在炒作初期及时介入并及时退出,再跟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风险极大。这次全球金融风暴中“中国当代艺术”藏品不少已经缩水至最高价时的十分之一,这样的缩水极不正常,1974~1975年美国经济大衰退时某些艺术品下跌20%~30%使人侧目。

外国藏家通常能发现哪些藏品处于价值凹地并潜伏其中,如龙袍的收藏,国内藏家兴趣不大,可一直受外国藏家青睐。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就不难判断龙袍的收藏价值,原因主要有三:(一)龙袍能代表帝王时代丝织品方面的最高水平,其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且皇帝服饰有礼服、吉服、常服、行服等,龙袍为吉服,龙袍数量又多,穿着次数就更少了,品相佳的“皇帝的新衣”很多。(二)几乎没有赝品,当时的人不敢仿造龙袍,现在没几个人掌握龙袍制作工艺,如苏州王嘉良掌握的缂丝工艺就是门绝技,而且还是祖传的。目前只有苏州刺绣研究所、南京云锦研究所这样为数不多的顶级专业机构才能仿制,通常仿制一件龙袍造价可能比真龙袍还贵,花费要达到几十万元。(三)龙袍制作成本和市场价格相仿,龙袍目前市场价格大约在50万一100万元,2009年1月16日北纬拍卖公司拍出的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蓝色龙纹男夹龙袍,能以200万元成交已是极为难得。据清宫资料记载,龙袍多由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合作制成,一件龙袍就需耗时数年甚至更长。

流水不腐

收藏实际也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藏家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收藏知识并优化藏品。

藏家要丰富收藏知识首先必须大量学习理论知识,多看图册,并要注意尽量选取名家的书籍,瓷器收藏看耿宝昌、冯先铭的书,家具收藏看王世襄的书。但亦不能完全唯书是瞻,不能按图索骥搞收藏,还应多看实物,积累实战经验,实物远比书上的描述复杂。还要以藏会友,藏友中民间高手不乏其人,互相切磋常能让人受益匪浅,绝不能闭门搞收藏。天津有位退休高级知识分子。文化水平没得说,可老爷子性格比较倔犟,埋头收藏名家书法,花了几十万元,只进不出,并从不示人,老人身后子女清理遗物时发现了这些藏品,请专家看了一下,几乎全是赝品。老人当初如果能有懂行的藏友点拨,或许能避免这样的悲剧。

现今不少藏家经济实力不凡,甚至能实现建立自己的私人博物馆这样的梦想。除非这些藏家事业有成或家世渊源,藏家一般都采取“以藏养藏”和“以藏换藏”的收藏方式,“以藏养藏”使藏家获得一定经济利益,有时这种经济利益是惊人的,以便收藏到更多的心仪物件;“以藏换藏”使藏品优化,如古钱币藏家间互通有无的交换就很常见,有时能在泉友那儿获得品相好的藏品。所谓活水养鱼鱼更肥,藏品要有进有出,纯粹只进不出的收藏是不可取的。

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藏都是一种比较高雅的经济活动,但仅有经济因素亦不是收藏。我国藏家在这新兴的市场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断提高自我。逐步改变其他国家和地区藏家对我国内地藏家“钱多人傻”的评价。

上一篇:名店旧藏书画走俏拍场 下一篇:生肖金币蕴升值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