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精神与教师专业发展

时间:2022-08-17 09:54:03

知识分子精神与教师专业发展

我国古代的杰出儒者有着强烈的知识分子精神,北宋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至今日,物质主义的盛行及工具理性的强力统治,再加上日趋细密的专业分工,教师群体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所增进的同时,精神的维度却日益萎靡。对此,人们不得不问:在当今时代,教师是否应当重塑和能否重塑曾有的知识分子精神,为天地立心?专业化的进程是否必然地消解教师的知识分子精神?知识分子精神和专业化发展,这二者之间是否能建立起双赢的关系?此为本文欲探究的问题。

一、知识分子精神:公共知识分子的内在本质性构成

“知识分子”这个词来自19世纪的俄国民粹派,他们深入民众并率领他们去改变命运。20世纪以后,随着整个西方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及高等教育的普及,知识分子已开始指称一小部分有文化知识的人,他们处于整个社会结构的“边缘”,不肯跟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而是从自己的学术专业标准出发对现实提出一种超越个人功利的批判。在我国古代,虽没有明确出现过知识分子的概念,但知识分子的角色早就有了,比如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和儒家所言的“士”就非常接近人们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的概念。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及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成为专业人士,比如会计、医生、教师等,他们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来源。于是,在人们印象中,似乎那些有文化知识的专业人士都是知识分子。

其实,在当前的话语背景中,知识分子不再是中性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有着特定的意义。萨特认为,知识分子就是关怀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人。戈德法布说:“知识分子是某些特殊类型的陌生人,特别注重自身的批判能力,独立于权力中心自主行动,他们的听众和读者是广大民众,在‘民主’社会中起了专业性质的作用,促进了对迫切的社会问题进行开明的讨论。[1]”著名哲学家韦政通先生对知识分子的特质作了一个总结:“有丰富的知识;要相当程度地没有私心;思想非常独立,对所提出来的问题有批判的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抗压迫的能力。[2]”所以可以说,具备知识分子精神的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精神是知识分子身份确认的依据。知识分子精神主要表现为社会关怀,无论是哪个时期的知识分子都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其次是批判,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怀主要是通过批判的形式来实现的,但这种批判基于崇高目的,并指向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积极建构。为此,研究者通常在“知识分子”前面加上“公共”二字,表示出其内在的本质特征,即知识分子精神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内在本质性构成。

二、知识分子精神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资以为用

我国的教育理论习惯于孤立地研究知识分子精神与教师专业发展。实质上,知识分子精神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并不必然地存在相互抵牾的关系,如果它们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则可以相资以为用。

1.知识分子精神对专业发展的提升与推动

首先,知识分子精神是提升与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以批判和社会关怀为核心的知识分子精神,不仅维持和激励着教师在教育场域内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且在教育场域之外引领和激励教师以社会的宏阔视野,根据教育对真、善、美的本真追求,来反思性、批判性地从事教育教学,从而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知识分子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的力量,为教师不断注入大无畏的勇气,推动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摆脱传统对现代的桎梏与体制的强大束缚,从而推动教师实现持续的专业发展。

其次,知识分子精神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开放的路径。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决定着教师发展的水平。教师对知识分子精神的葆有,使其主体性得以从体制和主流价值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开拓专业发展路径,而不是在社会支配阶层设置的路径上被动地有限发展。教师对知识分子精神的葆有,使他们少了许多对自身利益的谋求,不为传统和流俗所羁绊,不为权威所屈服,不为名利所引诱,而是听命于内心的良知,本着对社会的关怀和清明的理性,面对公众积极地言说……这既是向公众的思想启蒙,也是教师为自己的权利、地位,为自己及教育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资源而开创、广延路径的一种方式。

2.教师专业发展对知识分子精神的积极意义

有些教育理论的研究者认为,“专业主义是知识分子精神的最大威胁”[3]。笔者认为这种论断有武断化和绝对化之嫌,因为它忽略了教育专业的个性。的确,不少具有专业主义思想的学者和专家从由公共生活中退缩到由专业、体制中去寻找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但这并不必然地成为教育专业人士的个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之间存有丰富的关系,特别是教育理论必须借助众多学科的共同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其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应有较高程度的理解。知识分子精神的主要表征就是批判,但批判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专业之外的博学多闻。教师对广泛学科的涉猎正好为博学多闻提供了前提。另外,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特征就是把自己的特殊专长和权威用于这一领域之外的活动中。但教育的规律不仅适用于教育场域内,实质上也广泛地适用于社会的众多领域。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为社会提供专业之外的公共服务极为有益。可见,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教师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可能与应然

在教师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这一问题上,特别是教师能不能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我国的教育理论持比较含糊的态度。

1.教师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并非不可能

对于教师应当成为公共知识分子,赞成者有之,质疑者有之。也有学者认为教师既不应成为纯粹的支配阶层的代言人,也不应成为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什么是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鲁迅先生认为:“真正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他们对社会永不会满意的……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4]”有人认为,教师所应、且能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半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他有限担当着“支配阶层的代言人”和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双重角色[5]。

应该说,这一观点既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又有日常事实的支撑。但仔细分析一下,人们或许可以感觉这一观点来源于一个现实主义立场,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教师担当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不可能性,这同时必然削弱了其应然性,从而有走向绝对主义之嫌。该学者指出:“教师若完全践行公共社会的核心价值,那就不能将支配阶层价值指令奉为至尊……,且不说支配阶层不会完全容忍教师的这种引导,教师可能会因此失去在体制内从事教育实践的起码身份条件,我们也不能指望如此便可有效培育出能真正开创未来的学生……[6]”这种论断或许不具有令人信服的足够力量。因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产生固然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但个体思想的独立性、批判性、对社会的关怀,以及不屈的性格却是最为根本的条件。反观我国当下的国情,如果一些教师个体成为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会必然地失去在体制内从事教育实践的起码的身份条件吗?未必。虽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仍有一些不完善之处,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对个体的束缚仍然存在,但政治思想领域的自由度、宽松度也在不断提升。如果教师本着对社会的关怀,在公共领域提出建设性(而不是恶意性、颠覆性)的批判,他不一定会必然地失去在体制内从事教育实践的起码身份条件。另外,即使充当公共知识分子的教师被体制边缘化,但他仍然能寻找新的经济出路。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并非不可能,而更多地在于教师是否意愿。

2.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是一种高端引领,而非底线要求

公共知识分子在知识、道德、批判的精神及行动方面更具精英的特质。因此,这里所言的教师成为公共知识分子,不是对整个教师群体提出的底线要求,而是对教师群体的一种高端引领。

有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半公共知识分子”,而不应该成为“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对于教师群体而言,虽然从实然角度来看,仅有极少数教师能成为“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或仅有少数教师能够较多地具备“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所应有的特质,但实然不能消解应然的存在。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等而下之。如果没有这种高端引领,那么教师群体的公共知识分子品性只能停留在更低的层次,甚至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此外,教师成为公共知识分子还是一个过程性的理念。诚然,对于广大教师而言,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也许永远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但教师成为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并不意味着要使教师具备公共知识分子的所有特质,而是引领教师踏上“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征途”。而教师成为社会(支配阶层)忠实的代言人,实质上是对教师主体性的桎梏,对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彻底封杀;教师成为“半支配阶层的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隐含着对教师主体性和知识分子精神的弱化。

四、知识分子精神与专业发展:互动路径的探寻

既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经历程,知识分子精神的重建又是时代的强烈诉求,那么,我们就必须进行路径的积极探寻,形成专业发展与知识分子精神间的良性互动。

1.重视教师专业标准中的精神维度

应然的教师专业标准要引领教师存养和扩充作为教师和“社会思想者”的精神气质,要引领教师自我提升社会关怀的意识和勇气。当前“分数至上”的评价观极易造成以高度集中和行政命令为特征的教师思想文化操控体制,它使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研究失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言语表达,结果教师的知识分子精神如同水面下的冰山处于潜隐的层面。为促进知识分子精神的培育,教育评价机制要对教师合理、适度地赋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方面的专业自能真正摆脱体制的各种束缚,实现自主、自为的学术追求和价值求索。

2.体制的完善及平台的构建

体制的束缚是教师知识分子精神式微的外部原因,然而教师在体制内的生存又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他们又不可能完全游离于体制之外。因此,亟须完善的是体制。完善体制的首要一点,就是社会各阶层的权力在民主原则和法制的规约下运行,教师面向公众言说的权利应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被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随意剥夺。完善体制的第二点,就是在现有社会分工的整体框架下,积极化解科层制度带来的消极影响,并通过多种举措的整体实施(如社会兼职),将教师从狭隘的专业建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生动自主地影响到专业之外的广泛领域。

3.知识分子精英的上层引领

从实然来看,用“真正的知识分子正在死亡”这句话来描述我国知识分子精神的衰微应不为过。但实然的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中知识分子并没有完全沉寂,毕竟还有一些知识分子精英的存在。我国知识分子精神的重建需要知识分子精英的积极引领。这些精英是“人类价值的真正守护者”,在专业领域内的学术研究中充满对终极价值的高度关怀,并且“有能力向(To)公众以及为(For)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7]。《论语·颜渊》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虽然真正的知识分子精英仅是少数,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这种积极引领,我国知识分子精神的重建充满希望。

4.教师群体的自主努力

我国知识分子精神的重建除了需要依靠少数知识分子精英的积极引领,最为根本的还需要教师群体的自主努力。教师群体的自主努力,首先要致力于教育专业的长足发展。真正的教育是基于美好人性并扩而充之的一个过程。对教育的沉醉是教育者心灵的自我滋养、呵护和净化,这是热爱生活、敬畏生命、关怀社会的精神原点。唯有此,教师才有可能超越自己的专业领域,面向公众,为了公众,对发生的社会和文化问题进行更精深的学理层面的解释,才有能力向社会提出更加合理的问题解决之道。其次,教师要主动消解专业本身可能带来的专业限制,着力于自身全人格的成长,而不仅仅是有限的专业成长。教师应主动关注公众世界,并将个人的幸福与公众世界的走向联系在一起,运用自己的良知和判断力,面对公共社会,影响公共社会,进而干预社会的走向。

参考文献:

[1]戈德法布.“民主”社会中的知识分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36.

[2]韦政通.韦政通文集·人文主义的力量[M].北京:中华书局,2011:88.

[3]车丽娜,徐继存.寻找失落的知识分子精神——论教师的知识分子精神的式微和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7(2).

[4]鲁迅.关于知识阶级[A].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6]吴康宁.教师:一种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兼答郭兴举同志的“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4).

[7]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2-13、48.

(作者单位:1.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白泽中心学校 2.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上一篇:周国平、李鸿谷对话大学生:做自己读书的主人 下一篇:山西省生物质集中供气工程长效运行模式调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