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李鸿谷对话大学生:做自己读书的主人

时间:2022-05-31 02:00:26

周国平、李鸿谷对话大学生:做自己读书的主人

2012年11月7日晚,北京师范大学“纪念记者节 名动京师”讲座——《读书,作为一种信仰》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三层报告厅举行。该讲座邀请了两位文化界名人——著名哲学家、学者周国平和《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李鸿谷,与观众一起分享了读书的体验。周国平说自己爱看大师著作、经典著作,他读书的特点是“三不主义”:“不务正业”“不走弯路”“不求甚解”。而李鸿谷则认为读书就像找朋友,大师未必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同时学会读没有字的书也很重要。

一、读大师还是交朋友——周国平、李鸿谷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周国平从个人经历出发,提到他阅读取向中存在的三个特点。

第一是“不务正业、博览群书”。这指的是在读书过程中不受专业限制,什么书都看。周国平在大学期间读的是哲学系,但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文学书,哲学类的只占1/4。周国平强调,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最重要就是让自己完整。文史哲没有严格的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一个部分。

“不走弯路、直奔大师”是周国平读书的第二个特点。“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一辈子能够读的书也是有限的。既然如此,就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面,应该直接去找那些大师。”“选择什么样的书非常重要”,周国平认为,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和其精神成长的关系非常大。精神上吸取什么样的营养,精神发育的状态就是什么样的。但是,有的人在选择上却很奇怪。他说:“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他说自己喜欢哲学却不去读哲学家的著作,反而去看别人介绍的著作。这就像有一个人爱上女主人,可是他怕麻烦,就向女主人的女仆求婚,这很可笑。喜欢女主人,就应向女主人求婚,在书籍的世界里就更不该存在这样的情况。”“不走弯路、直奔大师”才是明智之举。

当然,大师经典但大师难读,这是读者的普遍看法。对此,周国平介绍了自己的第三条原则,即“不求甚解,为我所用”。阅读主要是一种精神生活,没有必要去死抠含义,在不求甚解的阅读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积累对经典的理解。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周国平指出,“排除做学问的目的,读书是为了吸取营养,把自己丰富起来,读书最愉快的时候是在读的过程中找到共鸣,是被书中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唤醒。阅读的过程是自我发现的过程,也是今后成长的过程”。同时周国平也对现场的大学生们发出了建议:在四年的大学里培养阅读的爱好,并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的范围上不要听教师的,不要围着课程转,要做自己的主人。

相比周国平“以大师为中心”的阅读理念,担任过记者,现为《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的李鸿谷持有不同的观点。李鸿谷认为,读书如寻友,“每个人成长,从一年级开始,一定有一些书本之外的阅读物。你读什么,你亲近什么,然后你就会追踪什么。比如我儿子现在小学一年级,爱看《奥特曼》,他能把市面上所有的奥特曼买回来,我觉得奥特曼可能就是他的朋友。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寻找朋友的过程”。他对周国平的看法提出异议,“如果不求甚解,大师是最好的选择。但当你开始阅读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师是遥远的,大师是大家认为的最厉害的那一个人,但是那一个人未必一定是你要去寻找的朋友”。有两种“找朋友”的方式。一种是偶然相遇。李鸿谷举例,他上周去看《1942》,觉得电影很棒,就马上去找小说。他很偶然地遇到这个叫《1942》的“朋友”,朋友是有源头的,找它的源头,再找到作者,再找同类作者,这就是一个从偶然的相遇到一连串相遇的推进过程。这样,对某一个问题就会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知识结构。

“找朋友”的另一个方式是从好奇心出发。读者首先要问自己好奇什么,好奇促使自己去寻找材料的根源。他透露了自己的小秘诀,如果要研究一个问题,他会首先去读相关的博士论文,因为博士论文的研究综述会告诉自己在这个领域已有的所有成果,这样就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解。除了把书当成朋友这条经验外,李鸿谷的另外一条读书经验就是学会读无字的书。他说,要迅速了解一个城市,就要去博物馆,“因为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最精彩的,把时间变成空间的表达”。

二、哲学和说“不”的价值何在——李鸿谷质疑周国平和韩寒

李鸿谷在现场过了一把记者瘾,他率先提问,“发难”周国平。他笑言,自己在大学时代就视周老师为偶像,周国平为他提供了哲学上的启蒙。工作之后,却发现周国平的写作变得特别有意思,特别个人化,“为何周老师从印象中的哲学研究者变成了一个生命的感悟者或记录者”?

周国平坦率地称:“社科院哲学所的老师也批评过我,‘周国平,你搞哲学很有前途,为什么不好好搞下去?为什么去写散文?为什么不务正业?’我从来没想过要为中国哲学作什么贡献,我的生命体验、我生命发展过程中真正打动我,或者深入我内心的,才是我的宝贝,我要把它表达出来。别人可以写尼采,但写不出周国平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对我来说最重要,学术是第二位的。”哲学在这个时代似已远去,哲学家这个字眼听起来不再崇高,反而陌生。在新的时代,在物质极大丰富的背后,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精神的贫困。李鸿谷的提问似乎代表了所有人对时代的质疑:这个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哲学还有价值吗?周国平表示,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没有实用价值。哲学系报考的学生特别少,哲学系的学生没有办法就业。他们或者是改行,或者是失业。本来意义上的哲学是对人基本问题的思考,这种哲学在这个时代反而更加重要。“在我们这个时代,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是紊乱的,为什么经济发展了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幸福,就是因为基本问题搞乱了,很多人都在想这个问题。哲学在这个时代就处在一种困境当中,一方面成了人们的‘弃妇’,另一方面又是很多人的‘梦中情人’。”李鸿谷回忆起北大教授钱理群作演讲时谈鲁迅,有人问,讲这个东西能帮学生提高高考分数吗?教授惊呼:这个时代怎么了?李鸿谷慨叹:“我们这个时代真正贫困的,真正贫瘠的,恰恰就是智慧,以及寻找智慧之道。”有趣的是,两位名人说出了读书建议,却都没有给大家推荐书目,一个称“看书单读书的人都是不爱读书的人”,另一个则打趣“我的‘朋友’不一定是你的‘朋友’”。

现场有观众提问:“这个时代我们听到了很多批判的声音,应该如何看待?”对此,李鸿谷评论:“现在说太多的‘不’,只是迎合我们发现这个社会有待解决或者正在解决的问题时不满的情绪。‘不’只是作为姿态存在,这种东西我建议大家放弃,因为它是垃圾。它不给你提供任何精神性的内容。比如韩寒的作品,它并没有提供任何对这个时代、对这个国家、对这代人共同命运的发现。它只是个性化地表达了这个社会既有的情绪,只是唤醒了大家的情绪,并没有任何新的发现。这种表达只不过在不同的情绪里面形成回荡,并没有其他价值。”

最后,有观众问到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周国平解释,哲学和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同,都是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灵魂和肉体关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但是哲学和宗教的解决方式不一样。哲学是想通过人的理性来求得答案。基督教就强调要有信仰,要听上帝的,上帝给了你答案。基督教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个问题靠理性解决不了。“实际上哲学是人类这么一个状态:被问的问题是灵魂类的问题,要用头脑来回答。灵魂是一个‘疯子’,头脑是一个‘呆子’,‘疯子’在那里问,‘呆子’在那里回答——哲学多么狼狈,多么尴尬。但不能因此说哲学没有价值,哲学让人的理性和人的灵魂之间、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的思考之间存在一个紧张的关系。宗教已经到了信仰的终点,哲学走在同样是信仰的途中,但永远到不了终点——这是哲学的悲哀,也是哲学的光荣。”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编辑部供稿)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挖掘绘本教育资源 开启幼儿游戏之旅 下一篇:知识分子精神与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