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应在音乐教学中和谐统一

时间:2022-08-17 09:19:13

共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应在音乐教学中和谐统一

【摘要】针对共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的特点,从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出发,从哲学角度、教学的发展方向及音乐教育中实例的分析,论证了共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也应在音乐教育中和谐统一的观点,只有这样和谐的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要求,在首先培养合格的社会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具有个性化的社会人,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具有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共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 和谐

回顾我国教育的发展变革,两种不同宗旨的教育思想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一,以往的传统教育,一直比较注重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漠视和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统一标准和统一要求,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这不仅使学生的个性特点、独立品格、自我意识消磨殆尽,形成习惯向后看、重内省、随大流的思维定式。其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深入人心,因此,很多老师便绞尽脑汁,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极力地追求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丰富繁杂的课堂设计,过分活跃的课堂气氛,一味地肯定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学生的个性特点似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培养,甚至达到了“泛滥”“偏激”的程度,殊不知,这样的教学也已经步入了一个误区,使教师自身苦不堪言,教学效果我想也显而见的。那么,真正的方向应指向何方?处于新时期教育变革中的老师该如何正确把握呢?

从以上两种教学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种,过于注重培养学生共性,使得学生个性缺失,缺乏活力和创造性;第二种反之,偏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个人思想泛滥,偏离了共性的舞台,使得课堂不能有效组织,达不到所要追求的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新课标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因此,面向所有的教育对象,认清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全体学生都能走上不同层次的成才之路,乃是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使命。面向全体,实质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

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共性化教育指的是不区分教育对象做内容统一、方法统一的教育。对应共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旨在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得到发展而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分期对个别或一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在共性化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的各自特点而灵活调整教育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不拘一格地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的关系。按照马克思全面发展的个性观,人的个性并不脱离人的共性,应该而且只有在人的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在社会和集体的共同活动中发展人的个性。因此,实施个性化教育需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把统一要求和区别对待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提出共同的统一要求,但如何引导他们达到这些要求,则往往还需要采取个别对待的方法。片面强调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独特之处,无疑会妨碍个性发展;片面强调个性化教育,会阻碍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所以,既要对学生进行共性化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看,而不是割裂对立。

“无规矩不成方圆”,音乐本身就离不开节奏和音符一样,共性即基础。在拥有共性的基础上,个体再利用自己的创造能力,结合个体独特的思想,创造出具有高于共性的个性特征的新的事物,如新的音乐作品等,创新即个性。那哪些特质是音乐课共性和个性的表现呢?一句话:集体的、基础的就是共性的,创造的、发展的就是个性的。

例如:音乐创作表现阶段,学生必须严格按照音乐固有的特征、节拍、调性、速度等进行编排组织,如果偏离了共性的基础,创编就会变得随心所欲,不着边际,没有了标准。因此,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必须建立在共性化的基础之上。

通过以上举例,我们可以发现,音乐教育中需要做到共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和谐统一,这是真正有效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要求,从更广的层面来说,这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人的要求,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一方面,每个人总是先将自己个性中的共性部分提取出来融入到集体的共性之中,得到集体的认同。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必须掌握作为社会人所必须具有的生存的基本的能力及知识。在合格的社会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充分挖掘培养具有个体特征的创造思想和能力,成为具有个性化的社会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具有了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上一篇:浅论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 下一篇:学生想象与联想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