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商品交换的货币价值论探讨

时间:2022-08-17 07:13:26

基于商品交换的货币价值论探讨

内容摘要:商品交换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在《资本论》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正确理解与发展马克思的交换理论对转型中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从交换理论视角系统论述了货币价值论,并通过对交换过程的历史研究和发展逻辑的结合,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全面地阐明货币的职能及其关系和货币流通中的规律,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交换 资本论 货币 价值 本质 职能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理论和实践都排斥交换和流通,忽视、误解了交换和生产的关系以及交换的基础性地位,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入转型攻坚阶段,为了适应全球化趋势,需要进一步明确、理解马克思交换理论,并联系实际加以发展和创新,这对于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竞争能力具有战略意义。

商品交换视角下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从《资本论》来看,交换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重要内容和贯穿始终的线索。本文以交换角度切入,按照历史和逻辑的顺序,从交换过程的矛盾及其发展的角度分析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一)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揭示货币的起源

马克思在研究货币起源的时候是从商品交换开始分析的。他认为,无论价值形式如何发展,总要包括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这两极,它们分别起着被表现价值和表现价值的作用。一切价值形式的结构都如此,差别无非在于这一极或那一极是由一个商品占据,还是由无数的商品占据,由此引起价值形式的发展的本质的变化,但是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基本规定不变。在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个等式中,“商品麻布的价值是表现在商品上衣的物体上,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简单价值形式包含着一切价值形式共有的基本规定,但是它还很不完善,因为它还没有把一种商品和其他一切商品间的共同特质表现出来,因此它必然要向更高级的形式发展。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但是,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价值“还没有获得统一的表现形式”,因此价值形式还需要向前发展。而随着价值形式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个别等价物被一般等价物代替,而当一般等价物被金取代时,就出现了货币。因此,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个发展呈现出逻辑的过程,其中每一种低级的形式都包含着向更高级形式发展和演变的根据,这样一个逻辑展开的过程,实际上同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相一致。

(二)从商品交换过程及其矛盾中分析货币的本质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实际上是把商品交换过程的各个历史阶段从价值表现方面所做的一个抽象,但是它是不能说明价值形式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受到什么力量的推动,在什么样的社会经济过程中完成才最终导致货币的产生。所以虽然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在货币的研究上有重要意义,但是它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因此马克思又从交换过程及其矛盾的分析来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价值形式的发展,最后要求有一个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即货币出现。

马克思说:“商品彼此间在过程中的关系结晶为一般等价物的种种规定,因而,交换过程同时就是货币的形成过程”。对于交换过程的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认为,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来实现是其作为使用价值来实现的前提;另一方面,商品要作为价值实现还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如果商品所有者只想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能够满足他的需要的另一种商品,那么,交换对于他只是个人的过程;如果他想把他的商品作为价值来实现,那么,交换对于他是一般社会的过程。“但是,同一过程不可能同时对于一切商品占有者只是个人过程,同时又只是一般社会的过程”。这就是矛盾的产生,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只有社会的行动才能使一个特定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个特定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个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个商品来全面表现它们的价值”。这个商品就是货币。因此,货币的起源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商品交换的结果。

商品交换与货币职能的关系

货币本质具体表现为货币的职能,而货币职能的反映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流通内在矛盾的发展。这种矛盾的发展,其实也是货币职能的发展过程。

(一)作为商品交换的标准:价值尺度

不同的商品虽然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但是,仍然可以相互交换,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价值,只是自然的质料不同罢了。作为价值,一种商品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可以成为其他商品的等价物;作为价值,商品是等价物;商品作为等价物,它的一切的自然属性都消失了;它不再和其他商品发生任何特殊的质的关系,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之所以可以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所以也具有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作为同商品本身并列的特殊存在,是货币,是一切商品借以相互等同、比较和计量的那种形式,是一切商品向之转化,又由以转化为一切商品的那种形式,是一般等价物”。

马克思认为,进行商品交换,需要抽掉商品的一切的自然属性和物质属性,要想真正实现交换,这种抽象就不能仅仅在头脑中进行,而必须有一种实际的媒介和实际的手段来实现。因此需要首先把商品转变成交换价值,然后,才能用这个交换价值和其他的交换价值加以比较,交换也才能在实际中得以完成。交换价值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事实上就是表现为一定的价格,货币在这里就表现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价格就是用货币来计量的交换价值。

(二)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流通手段

货币不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同时也是商品流通的媒介。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方向是相反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相互制约,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前提,货币流通又反过来决定商品流通。马克思认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实现的商品的流通并非现实意义上的商品的流动,而是商品的所有权的交换,在这一流通中,货币交换实现的也只是商品的价格而并非商品本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来决定。货币作为单纯的流通手段,是一切商品的价格代表,充当商品按照相等的价格进行交换的手段。货币同商品相交换,因为货币是商品价值的一般代表,对于某一个商品来说,货币代表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对于其他一切商品来说,货币代表这一个商品的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认为货币不仅是商品价格的代表,同时是货币本身的价格的代表,是货币本身的符号,所以,在流通中,金与银的物资形式就变得无关紧要。

上一篇:对外贸易对不同技能行业劳动者福利的影响 下一篇: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