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教师在语文阅读中的角色和作用

时间:2022-08-17 06:43:10

浅淡教师在语文阅读中的角色和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主张“创意阅读、多元解读”,这无疑是新时期语文阅读的一大进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创意阅读、多元解读”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发散思维,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创新培养和人文关怀。

但对“创意”“多元”的过分强调,忽略了教师在阅读中的“培养”角色,以致学生出现“愚公真愚,不如搬家”这类违背了作者本意的冷笑话似的结论,而老师却大加赞赏的情景。很显然,这种“创意多元”的解读法害处很大。首先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解,将阅读引向歧路;其次是学生对作品阅读的不以为然,自以为是,损伤了作品美育功能;最后严重阻碍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可见,教师应拿捏好“创意”“多元”的界限,扮好角色,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构建师生分享、体验阅读快乐的新境界。

一、教师要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

因为人生经验和学识资本不足,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阅读后的个性化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如果教师漠视文章的价值,放任学生对文章进行随意解读,实际上是对作者和学生极大的不尊重。所以,教师理应是一个对文章有着更丰富的体验和更细致的感受的读者。只有首先沉入文章,拥有自己独立的感受和独特体验,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通过对话、比照、分享、合作、反馈等环节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从而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使学生拥有真实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阅读自由。

新课标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阅读也应体现这一原则,即阅读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分享阅读体验,共同成长的过程,这才是符合这个时代的阅读发展的美景。

二、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在总目标中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教师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时时处处皆可读书的习惯等。要用欧阳修“读书三上法”,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等古人读书的故事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成为他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比如对《狂人日记》“吃人”的理解,就可以让学生多渠道搜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阅读过程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便可体会出“吃人社会”的本质来。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阅读其他文章,就会养成主动查找相关资料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妙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学科特性就决定了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悟到文章的精妙。

比如《春》这篇文章,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意象非常丰富: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一系列的意象构成了一幅幅美好的春景图。教师就要充分预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使他们如临“春境”,让春的形象、春的声音、春的色彩、春的味道、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的画面在学生的阅读中立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如沐春风、如品香茗,形成他们独特的美好的感悟。

教师还可以在比较阅读里让学生体会文章之妙。如同为《海燕》,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是对“对暴风雨的渴望”,而郑振铎的海燕则充满了“如烟的淡淡的乡愁”。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崇高的人格境界。

阅读的过程是寻找智慧、启迪人生的过程,它对于学生构建自身的价值目标、情感体系无疑有着重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拥有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放飞心灵,让阅读过程成为一次审美的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当我们看到披发行吟泽畔的屈原,面对“九死犹未悔”的灵魂,我们会有“高山仰止,穷而弥坚”之感,进而培养独立的、丰满崇高的人文精神。

最后,要用美好的情感占据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观其文,辨其行”,鼓励他们感悟阅读的乐趣,尊善崇美,陶冶性灵,要引导学生不断超越,开辟阅读的广阔天地,让书香阅读润泽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巴南区天星寺镇良模学校)

上一篇:散文教学由“质”而“文”五部曲 下一篇:英语学习指导与考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