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改新政 17期

时间:2022-08-17 06:38:17

今年七月初,中国政府公布了最新的天然气定价体系。此举将导致国内大部分天然气用户使用价格攀升。但比较而言,新体系比旧有机制更贴近市场,且复制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能源行业盛行的双轨定价方式。

在天然气定价问题上,中国政府长期面临同一个问题的困扰,那就是在国内很少有廉价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产区要么自然条件恶劣,要么远离消费区,而煤炭资源却储量丰富且廉价。所以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生产的大部分天然气,基本都低价出售给了产区附近的用户或化肥厂。业界普遍缺乏动力,去寻找和开发新的天然气田。

然而,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资源的发现,及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的现实,使得人们认识到:天然气理应在国内能源供给中占据更大比例。其结果是天然气生产者得到更多报酬,而使用者也不得不承受更高价格。新的定价机制在全国掀起了一轮天然气资源的勘探热潮,并在1995至2012年间,促使国内天然气产量增加六倍之多。

与此同时,2006年中国进口了第一批液化天然气,此后又建造四座液化气进口终端。除此外,政府还兴建了一条中亚天然气进口管道,以及另一条规模较小的缅甸天然气进口管道。上述各来源的天然气价格虽不尽相同,但多数都明显高于国产气。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根源在于政府天然气定价体制与国际及国内市场的脱节。而此前天然气价格调整的频率也过低。前两次调整分别出现在2005和2010年。两次涨价都提升了天然气生产者的积极性,但这种热情随后会逐渐消退,直到政府再次决定调高价格。

新的定价机制已从7月10日开始实施。新政规定,将各城市当前消费量对应的天然气批发价格平均调升15%,从1.69元提高到1.95元。另外,不同类型的用户还将面临不同的价格标准:居民用气价格保持不变,化肥厂调升幅度不超过每立方米0.25元,农民和出租车司机将获得用气补贴,价格涨幅上限设定为每立方米0.4元。

新增天然气消费部分的定价,将与液化气产品和燃油产品价格挂钩。这种双轨定价方式,很容易让人们回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煤炭和石油定价机制。那时也同时推行多级定价,分别对应于“计划内”和“计划外”的产量,其中后者反映市场价格水平。

此次价格调升的最明显受益者,将是中国国有油企,它们因为进口天然气遭受的经济损失将大大减少,但中石油的中亚天然气进口项目可能会继续亏损。各大油企也将有更大动力勘探国内气藏,无论是常规气,还是非常规天然气。

而在产业下游,工业用户则担心它们的利润会因天然气价格上涨而受到影响。以燃气电厂为例,即便在本轮涨价之前,燃气电厂就已面临来自燃煤电厂的巨大竞争压力。但他们别无选择,短期内只能自行承受涨价压力。计划新建燃气设施的企业,或计划改用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企业,则可调整其决策。尽管如此,政府推广清洁能源的压力,加上不稳定的国内煤炭供应情况,都可能会促使工业领域天然气消费量持续增加。

受天然气涨价影响最大的还是交通行业。在出租车、公交车、卡车和近海航船等行业都刚刚开始大规模推广使用天然气。在这些领域,天然气是燃油类产品,而非煤炭替代品。此前由于价格低廉,加上政府扶持,以天然气为燃料的交通运输设施已攫取部分市场份额。此次涨价后,燃气交通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前景仍有待观察。

新的天然气定价体系,可视为对未来天然气全面市场化定价改革的初步准备,就像此前的石油和煤炭一样。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天然气定价改革并非易事,需要全面兼顾,多重考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或许还将继续见证新的天然气价格调整。

上一篇:国难横财 17期 下一篇:大悲寺挂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