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后记

时间:2022-08-17 04:00:14

“解决问题”教学后记

今天学习解决问题(如上图所示),难度不大,无非就是在题目中出现了小数计算。这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完整、清晰地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为了让学生对这节内容感兴趣,我结合国庆长假的情境,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改编。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国庆长假期间做了些什么,去哪儿玩了。然后简单介绍国庆长假拉动了经济,促进消费上千亿元。再呈现问题:高老师一家四口人,国庆假期8天时间里共消费了5280元。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一家人每天消费多少元?一个人8天消费了多少元?一个人1天消费了多少元?”这些问题。最后,我让学生独立解答“平均每人每天消费多少元?”请了两名学生上台板书算式,并让他们叙述自己的解题步骤。

有学生提出了5280÷(4×8)这种解题方法,我首先肯定这个算式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并引导学生与“5280÷4÷8”比较,回顾连除中的计算规律,然后让学生解释这样解决的思路。学生在描述“4×8”的意义时遇到了困难。在以前的教学中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一般就自己解释:“4个人放了8天假,其实也相当于1个人放了32天假。”今天,我决定让学生来说。学生说:“1个人放了8天假,4个人就是4个8天。所以可以用4乘8。”我觉得学生的这种理解比我的解释要好一些,更简洁,更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另一个班教学时,学生还说:“1个人经过了8天假,4个人就是4个8天,一共经过了32天。”这种说法已经很接近我的理解了。

在完成“做一做”时,两个班的学生都遇到了大麻烦,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都依葫芦画瓢列出了这样的算式:14.5÷2.5÷4,14.5÷(4×2.5)。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在这道题上出现了障碍?我分析后认为,一方面是学生审题能力不够,因为数据的原因,学生习惯性地去计算4×2.5,另一方面,教材中这两个小人物的对话可能对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影响。学生读完题后不自觉地去看这两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思维受到了干扰。如果去掉这两句话,学生的解决过程会不会顺利一点呢?我不知道,没有做实验,也就没有发言权。我在班上强调道:“解题过程要符合逻辑,每一步的算式要有合理的解释。”这道题的讲评花了不少时间,导致一堂课总共才讲了三道题。下课后,我与其他班的老师交流,发现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本文摘自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附小高远望老师的QQ空间)

上一篇:岳麓区有位重教村支书 下一篇:中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