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谁之过”之我见

时间:2022-08-17 03:17:55

公元228年,诸葛亮受命北伐,一路过关斩将,威逼长安。魏明帝大骇,急复司马懿官职,出关迎战诸葛亮。两军在街亭相遇。街亭者,乃关中之咽喉要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蜀汉来说,守住街亭,即可“得城,破长安”。可是由于马谡痛失街亭,最终导致“大势去矣”,让人为之扼腕叹息。

失街亭,到底谁之过呢?自古以来主要有两种观点。大多数人认为街亭之败皆马谡之过,马谡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刚愎自用而痛失街亭。另一种看法认为诸葛亮察人不深,误用马谡而痛失街亭。对于这两种观点,我都不敢苟同,我认为失街亭是马谡、诸葛亮,甚至其他将领共同犯错误造成的,不能将功过是非推到一个人身上。

首先,马谡是导致街亭失守的主要人物,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马谡主要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二是死守教条,生搬硬套。对于第一点,可以从他的几次谈话中看出。第一次是诸葛亮对他谈街亭重要性时,他大言不惭地说:“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狂妄之情,寓于言表。第二次是谨慎小心的王平向他提不同意见时,他大笑说:“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在这里就犯了轻敌的错误,此乃兵家之大忌,从此便埋下了失败的种子。还有一次是看到前来探哨的司马懿时,马谡说:“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何等狂妄!何等自负!像他这种处处犯兵家之大忌之人,能不败吗?至于他死守教条这一点,从他对军队的部署可以看出来。当他查看了街亭的地势之后,弃战略要地不守,而在地理位置极不利的山上去屯军。还说什么“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这就从根本上将蜀兵摆在了极不利的地位。“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则军士不战自乱矣。”马谡生搬硬套兵法,不会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有效措施,最终导致蜀兵惨败。

其次,诸葛亮则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当时街亭的重要性诸葛亮自是心知肚明,而且蜀将中并非缺少能胜此大任的勇将,比如长坂英雄赵云,智勇双全的姜维,英勇善战的魏延等,但他却偏偏使用了毫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其实,诸葛亮使用马谡是有原因的,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向来非同一般,早在诸葛亮平定南蛮之时,马谡向诸葛亮说过:“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对此极为赞赏,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从此二人就结下了不同寻常的关系。且马谡巧施反间计使司马懿削职为民,替孔明消除了一个心腹大患,不然这次北伐也不会进展这么顺利。因此诸葛亮对马谡极其器重。“亮以谡如子,谡以丞相为父。”诸葛亮在这紧要关头,使用马谡也理所当然。但一向以善用人著称的诸葛亮却看走了眼,最后只能“忆先帝之言,大哭不已”。

再次,赵云、魏延、姜维等大将也难脱干系。在决定蜀兵命运的紧要关头,几员大将都不敢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其实,他们各怀心事。在北伐之前的准备工作中,诸葛亮考虑到赵云“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而不打算让赵云随军出征。虽然最后赵云坚持要去,诸葛亮也同意其做先锋,但赵云心中毕竟有所顾忌。姜维是这次北伐中背魏投蜀之人,虽然诸葛亮对其分外器重,但终害怕别人散布流言,不敢当此重任。至于魏延,向来是一个不敢担大任之人。这样三员虎将都扭扭捏捏,瞻前顾后,终让马谡抢了先,再加上诸葛亮的儿女情长,导致兵败街亭。

最后,蜀兵失败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士气不旺盛。司马懿快刀斩孟获,一路出关,在街亭遭遇诸葛亮,蜀兵惧于司马懿之威名,心中早已惧怕了。以至于蜀兵从山上看到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时,竟“尽皆丧胆,不敢下山”,“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设想,倘若蜀兵士气足够旺盛,从山上直冲而下,拼死奋战,哪里还惧魏兵漫山遍野?那时也许真能达到马谡所说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的效果。

由此看来,失街亭并非马谡一人之过,而是以上各个原因共同造成的。“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空吊牢骚。”街亭一战已成历史,却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上一篇:农村英语教育问题探析 下一篇:初中生怎样进行书面表达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