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空花钱的艺术魅力及市场探微(下)

时间:2022-08-17 02:29:40

镂空花钱的艺术魅力及市场探微(下)

(接2005年第9期)辽金时期出现数种方穿的双龙镂空花钱,是双龙题材中的稀见品,其造型雍容华贵、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是双龙题材镂空钱的登峰造极之作。

明代有一种仅见的大型方穿镂空钱,其铜质精良,钱体大而厚重,双龙的眼睛圆睁,张牙舞爪,造型独具特色,大有惟我独尊、不可一世之势,有明代官窑瓷器和宫中织锦中双龙图案的韵味。钱的两面涂有朱砂,当为宫中之物或贵族用品,为镂空钱中罕见珍品。

至明清时期,镂空中的双龙也趋于末路,龙的形象已呈呆滞,生气全无。不似龙而似“虫”,龙的披麟状若算子,故有人将此种类形的双龙戏称为“弹簧龙”,十分形象贴切,预示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行将寿终正寝的兆头。虽然清代有一种双龙镂空钱,在其边缘上铸造了一圈“寿”字,似乎在为大清王朝唱挽歌,但历史终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凤也是中国古代四灵之一,双凤题材的镂空钱品种稍少于双龙题材。最早所见双凤镂空图案为唐宋时期,凤穿牡丹是双凤题材中最常见的形式。双凤题材中的珍稀品是辽金时期的方穿双凤,边廓带有刻花且两面图案有异的品种更为稀见。

双凤钱中有一种出自云南,也有人说是双孔雀。云南是孔雀的故乡,那里的先民把孔雀的形象和钱币结合起来是再贴切不过的事了。

双凤镂空钱的早期版可追溯到宋,到明清仍有铸造,花钱中大跨度的铸造现象是很常见的。由于其构图典雅,面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故宋以后历代均有铸造,以致到今天,伪品也还是层出不穷。早期版边廓珠圈清晰深峻,铸造精整,铜质密度大,有压手感。晚期版珠圈模糊,孔雀及尾的线条弥漫不清,钱体已趋轻薄。

由唐宋到明清,千余年来,双凤题材的镂空钱从未间断。构图中的双凤有的丰满,有的修长,有的繁复而雍容,有的简约而空灵,有的写实,有的夸张。

双狮逐钱也是镂空钱中的大宗,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吉祥、威武。在民间的舞狮中,戏狮人手持的所谓“绣球”,也是由几面钱形所组成的球状物。可能镂空钱也是吸取了这样的画面,因此,也有人将这种题材的镂空钱称之为“双狮戏绣球”,一般是两只可爱活泼的小狮子在追逐两个“金钱”。所见有大小数种,大的珍稀,狮的形象更加图案化一些;小的精美生动,活泼可爱。宋辽金至元明均有铸造。

鹿谐音“禄”,又传说鹿是长寿仙人的坐骑,故在镂空钱中多有表现。一般以双鹿的形式为常见,通常饰以吉祥草,造形美观。

“回头鹿”镂空钱,小型,此钱两面各有一鹿跳跃在吉祥草中。此钱中小鹿回头凝视的一瞬间极为生动传神,是镂空花钱中的精品。此钱中的小鹿形象两面有别,造型不同,为早期镂空花钱的特征之一。这种镂空钱的铸造年代应为晚唐至宋,存世极少。

双鹿镂空钱大型厚重精美者少见,铸造年代由宋至明,边郭有单轮有双轮,也有三重轮的,也有边郭饰以珠圈的。

楼阁钱是云南镂空钱的另一杰出代表。年代同孔雀钱。分大小、方穿圆穿、精细繁褥与简约写意数种,铸造均精好。其中小版和圆穿较少见。

“花前月下”镂空钱也是云南地区特产。花前月下、指天为盟的情景,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此种钱现代伪品极多,鉴别的要点是伪品通常厚,线条粗糙,没有出土或传世特有的包浆,新品包浆没有自然气息。

云南地区所产镂空钱还有一种“状元归故里”故事钱,存世稀少。表现了高中榜首的状元郎,骑着高头大马回乡省亲的情景,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楼阁上有一似老妪的人物倚窗眺望,盼子归来。马前有书童伺候,行进前上方有报喜的瑞鸟。整个画面喜庆祥和,是镂空钱中的珍稀品种。与此镂空钱相似的还有一品,画面是一位妇人和一位男子,似是表现相送的场景。如果是的话,很可能就是“状元归故里”故事的前半部分,表现了母亲送子求学的场景,而“状元归故里”则是功成名就、不负母望的美好结局。用两枚钱讲述一段故事,这在镂空钱甚至在所有花钱中是绝无仅有的,也可以说是镂空钱中的“套子钱”了。

云南所出更珍稀的镂空钱还有一种是三个人物,一坐一跪一立,似道教文化中的老子授经故事。目前只发现了一枚。

云南所出镂空钱中还有一种是若干个人物手拉手的图案,其含义一直没有得到答案。近查资料,在云南古滇文物中,常有一种圆形青铜饰物上,外缘饰有许多人手拉手围成一圈的装饰,这应是庆丰收或是喜庆的跳舞场面,镂空钱中的这种构图的含义,至此已经迎刃而解了。

镂空钱中还有一种表现老鼠题材的品种,取材于民间的“老鼠偷油吃”的传说。民谣有:“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种老鼠题材的镂空钱,正是表现老鼠偷油吃的一个瞬间,老鼠的眼、耳、须、爪、尾等刻划得细致入微,特别是它狡黠和贪婪的神态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是镂空钱中的神品。民间风俗,农历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节”,是日,粮商米贩祭“仓神”,仓神即老鼠。据说当晚不许点灯,老鼠要在这天晚上嫁女。

镂空钱中还有一种表现兔子的品种,所见有四兔和五兔,年代在明以前,也是镂空钱中的珍稀品种。

镂空钱中的动物题材,属12生肖的品种,其用途可能和生肖避邪有关。

镂空人物故事钱中有双人鱼一种,对其内涵,多数人认为是一双男女足下踏一鱼,表现了劳动或生活中的情趣。但如果对清晰的版别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两个人物的着装更像是士兵的铠甲,两人手举之物也更像是盾牌。故笔者认为这枚镂空钱表现的是战争的场面,两个着铠甲的士兵分别代表了楚汉双方,更妙的是以一条鱼代表了江或河,是古人虚实手法的杰作,因此笔者将它命名为“楚汉相争”,至于是否准确,则需请方家评判。

还有一种是一个妇人和一条硕鱼相对,有的说是妇人在庖鱼,有的说是表现了渔人的生活,但都觉得不甚贴切。前者,妇人临厨可表现的内容何其多也,为什么单要撷取庖鱼呢?后者,渔人的生活用男性表现才更合适。因此,此钱表现的内涵还是有待破解的一个谜。古人常常将鱼和性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有丰满妇人和硕鱼的镂空钱是否也和表现有某种联系呢?

镂空钱中有一类是表现以鱼为主题的题材。多为双鱼,也有三鱼、四鱼等,大小均有,最小的不足2cm,大的有5-6cm。鱼在中国早期的文化中隐喻为,两性欢悦,鱼水交欢。后取谐音演变为富余、富裕。富裕是人类的共同企盼,故在辽金后,鱼的题材屡见于铜镜、花钱及其他的装饰纹样中,在镂空钱中也屡见不鲜了。不过,在镂空家族中,鱼仍是比较少见的品种。

镂空钱中最大一族是花卉钱,表现的主题是各种花草植物。“花钱”的称谓也正是源于此。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几乎所有的吉祥植物花卉如牡丹、、桃花、莲花、金银花、梅花等等,在镂空钱中几乎都能找到。铸造年代从魏晋至明清连绵不断。比较早期的是莲花,和汉魏时期佛教大盛不无关系。有一种大型精美的花卉镂空钱,穿为并列三孔,当为金元时期的产物。比较珍稀,晚期版见于明和清初,铜质由青铜转而黄铜。

镂空钱中有几种不明意义,一种很像现代汽车的方向盘;一种很像轮船所用的舵轮。一种像是围着穿孔排列了五枚元宝。它们多出自契丹故地,其形态显然是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前者很象是决穿的扩大化,民间图案中常常把决穿的四角放大到边郭,并以此作为钱币的图形。像舵轮的一种也可能有佛教中的转的影子。像五枚元宝的一种究竟是什么意义,至今没有合理的解释。它们应为辽至元明之物。

和其他花钱一样,镂空钱的铸造也有官炉、民炉之分,一些大型精美、铜质密度大的镂空钱应出自官炉。一些大型精美的双龙钱还有可能是宫钱。既然镂空钱是用来祈福的佩物,那么,宫廷和民间就都有使用的需求。

镂空钱有墓葬中出土的报道,前些年,湖南洛塔吴作厅出土一批东西,有铜狗,有镂空花钱(双龙钱)。考古资料上写着:“土家族梯玛祭祀器”。同时出土的还有其它祭祀品,估计此枚镂空钱也应具有同样(祭祀)的功用。但这仅仅是个孤例,不能因此而断定镂空钱具有这方面的功用,也许这枚镂空钱只是被人临时抓来“兼职”的。

根据目前所见,我们可以大致将中国古代镂空钱划分为几个阶段:

汉、唐、五代是镂空钱的发生、发展期;

宋、辽、金及元是镂空钱的鼎盛期;

明、清是镂空钱的没落期。

镂空钱从汉唐宋元以至明清民国两千余年间,一直受到官民的喜爱,成为花钱家族中的一宗。现在人们把厌胜钱习称为“花钱”,其实,“花钱”一词最早就是专指镂空钱的。根据大量传世和出土的镂空钱实物来看,可以总结出一些特有的规律,早期的镂空钱比较小型,如汉唐(唐早期)时期的,这种现象可能和汉唐(除三国吴铸行过少量大钱外)较少铸行大钱有关。自晚唐五代始,大钱渐多,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政府铸行大钱,花钱自然也受其影响,故宋元时期的大花钱多,花钱中的一些直径较大且厚重的品种,多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这种现象说明花钱的大小形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行用铸币的影响。

镂空钱的艺术表现力强,内涵丰富,创作手法灵活,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题材设计纹样独特的视觉魅力,构图之浪漫,想象之大胆几达极致,因表现内容而各臻其妙,有的思极纤巧,细腻繁复,有的富丽恢宏,大气磅礴。无论是构图设计还是铸造工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其工艺的复杂程度以及艺术成就,是行用货币和花钱中以吉语为代表的文字类花钱无法与之相比的。就此而言,镂空钱的艺术品位,在花钱大家庭中,应与艺术成就极高的神怪花钱比肩,同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近年来,一些镂空钱爱好者在玩赏之余,也对花钱的铸造年份、表现内容等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近年镂空钱的市场表现看,早期精美缺稀之镂空钱的市场价格猛涨,与上世纪末相比已经翻了数倍,而且还在攀升。这说明镂空钱的艺术品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爱好者的认可,收藏队伍中也已经出现专门集藏镂空钱的群体。

随着镂空钱的升温,一些造假者也把手伸向这块领域,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大量的镂空钱伪品,所见有二十四孝、花前月下、四喜雀、妇人鱼等品种,收藏爱好者应提高警惕。

上一篇:新兴的亚太雕塑市场 下一篇:谁是油画市场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