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与矿物》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7 02:06:59

《岩石与矿物》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科自身独特的文化知识背景、能力素质要求、价值观念指向,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特点、兴趣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操作。本文以一堂四年级科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为反思对象,意在摸索与总结一些有益的教学经验,呼应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本课的课堂呈现方式

在教授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岩石与矿物・认识岩石》这一章节时,笔者做了充分的备课,自以为在讲课时能够收获较好的效果。首先,考虑到岩石是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物质,因此就以描述、激趣的方式点出本课的主题:因为岩石随处可见,地上、河边、海底等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岩石,大家如何把这些岩石分成不同的类别?随即,少数学生积极发言,但更多人却陷入沉默,似乎对这一问题难以作答。而学生的回答大多是根据书中介绍援引得到的。这就使我意识到,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存在不足的。

接下来,在肯定部分学生善于预习的好习惯后,我就正式讲解常见岩石的类别。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岩石标本的差异,提示他们可以从颜色、形状、光泽、颗粒大小等方面进行粗分。如果“看不出”,就接着“动手辨”,可以通过听声音、比硬度、滴稀盐酸的方法来辨别。最后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让他们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是按成因划分的三类岩石。

二、本课的得失探讨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包括:

第一,关键概念引导得突出,基本知识讲解得较为全面。如认识岩石,就是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岩石的基本特性,从多方面描述,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教学过程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反映了科学学科的基本能力、方法要求,便于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课内到课外,逐渐深化认识。

第三,本节课较好地渗透了热爱科学、发现自然之美、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

第四,这堂课由于深入把握了学科知识背景,使授课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师生互动也十分密切。

当然这节课也并非完美无缺,其不足之处包括:

第一,课程导入环节存在情景设置不当问题。

第二,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不足,主体性偏弱。虽然一系列的观察、实验都由学生亲身经历,但最初的定义和最终的结论却是教师提出的,忽视了学生的归纳讨论。

第三,现代教学设备使用不足,一些教学内容难以较好呈现。

三、本课引出的科学教学方式的思考

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是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依据,因此,针对一堂课的课后反思,可以推动一门学科教学方式的改进。

以《岩石与矿物》这节课为蓝本,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科学教学的若干思考:(1)小学科学的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感性经验的积累,不必追求某一知识的系统和完整。(2)科学教学要注重课外的延伸。例如,学习岩石的知识,可以提前布置搜集各种岩石的作业;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科学资料,拓宽与深化相关认识;课后,可以组织考察岩石采集、加工、用途的探究。(3)要根据授课内容,因地制宜地设计实验活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想象、观察、合作、动手操作、描述事实、归纳结论的能力。以辨别石灰岩为例,可以让学生猜想不同岩石滴稀盐酸的反应,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亲自加以印证,最终得到科学结论。

上一篇:浅析打造小学语文趣味课堂 下一篇:再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