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时间:2022-08-17 10:35:04

微博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摘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在于其教育方法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浸润性、教育对象的弥散性和教育结果的愉悦性,微博平台的隐蔽性、浸润性、弥散性、愉悦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等特点,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契合并成为重要教育平台。通过隐性微博团队的创设、跟进和管理微博的教育艺术以及及时的网络舆情的监察三个关键因素,有效发挥隐性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关键词]微博 大学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作者简介]徐娜(1978-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刘海峰(1971- ),男,吉林吉林人,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工科院校对特殊学生进行过程管理的实效性研究――以东北电力大学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JDSZ305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62-02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丰富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他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学生接受到的正面信息一直是从老师、父母等地位非对称的人员所发出的;而到大学教育阶段,学生对这种接收信息的方式感到倦怠,他们在积极地寻求其他的信息源,并愿意自己亲身实践去验证信息的真伪性。所以,未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现,传统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曲折、效果甚微。近年来,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很多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正在研究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十余年间,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以数十倍速度增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在中国的提出和形成大约是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在研究美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杰克逊的“隐性课程”理论时获得了很大的启发。“隐性课程”理论认为:“学生的价值、规范、态度、动机不是从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的非学术方面,暗默中,隐性中不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① 所谓的“隐性课程”并非实质的学术课程,而是在课程之外还存在的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但又无法干预和控制的因素,根据这一理念,国内的学者便把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作为平等主体的不知不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产生既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同时又与时俱进。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从隐性教育资源角度研究,倪先敏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②从实践角度出发,白显良的研究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神”,而不拘泥于“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多种不同的载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注重载体为何物。③从教育方法角度研究,一些学者认为隐性教育是指运用不同种类的而且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或寓教于游等的一种教育形式或活动形式。④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进行研究,笔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在于其教育方法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浸润性”、教育对象的“弥散性”和教育结果的“愉悦性”。由此可见,无论何种教育载体,只要其能够实现上述特征,经过教育者巧妙的艺术引导就应该能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能。

二、微博载体的特点与功能

1.微博的相对隐蔽性。根据是否使用真实身份,微博可分为实名微博与匿名微博。官方和名人一般采用实名微博认证方式,而网民大多采用匿名微博。作为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匿名微博是其经常采用的方式。匿名微博由于其不会泄露博主的真实信息的特点,能够让博主感受到主体认知,同时又能够增强交流主体的平等感,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然而这种隐蔽性是针对大学生博主交际圈以外的人而言,在交际圈内,多数大学生会选择告诉同学和朋友其微博的名称,建立现实生活外的虚拟交际圈,增加其微博粉丝的数量和关注度,从而建立起其个人微博的辐射面。

2.微博的弥散性。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孙研认为“微博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关注、评论、转发。”⑤大学生微博博主每一个新的博文,其粉丝便会关注,感兴趣的话题可能在几秒钟之内便会被关注者转发或者评论,每个关注者的转发或评论在几秒钟之内便会被关注者的粉丝再次转发或者评论,由此接受到信息的人可能呈现几何层级的增长。通过不同关注或者名人转发等形式受众群体无限,具有典型的弥散性特征,扩大了受众面,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信息和宣传阵地。

3.微博的浸润性。就同一博文来说,由于不同粉丝的评论会及时地反馈给博主,大学生博主对同一博文的主题可以倾听到其关注者的不同声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不断强化或者弱化博主的观念。通过谨慎地选择与甄别,博主对自己发起的主题有了不同角度的思考与理解,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其对博文主题的印象。经过对自己的观点不断修正,博主自身和所有参与者都能沉浸在关于自己主题或者他人发起的主题的讨论意见之中,具有明显的浸润性的过程特征。

4.微博的愉悦性。由于大学生多采用匿名微博的方式,这种神秘感本身具有较强的愉悦成分。博主或者他人所发起的主题一般都比较新颖而独特,特别是一些娱乐性、新奇性、独特性的内容,能够引起关注者兴趣。在评论或者转发过程中,不同粉丝的奇思妙想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弥散性发出,能够给每个微博使用者带来意想不到的乐趣。这种观点的碰撞、诙谐的调侃,使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对微博乐此不疲。据2013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有学者经过不完全统计,我国微博用户中大学生用户已达到总用户群体的二分之一左右。

由此可见,微博的特点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高度契合,但微博作为一种平台必须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改进、使用,充分利用其特点进行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和方法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博的正面教育功能。

三、微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设隐性微博团队。大学生喜爱微博的原因在于微博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平等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创设的微博只有具备上述特征,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赖。在现实世界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由于涉及大学生的评奖、评优、就业等切身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师生二元结构中常常占据着主导地位。其结果是大学生不敢讲真话和实话,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观点不认同;有的嘴上认同,但心里抵触。在实践中,很多学生阳奉阴违,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功效,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夹生”的现象。

有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创设匿名微博。在虚拟的世界里,师生地位平等,只有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适时鼓励,对其挫折给予及时安抚才能够容易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心声,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每个思想政治教育者、每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后备军(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都把成为普通学生微博的粉丝作为己任,在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在心灵上不断慰藉他们,通过微博的弥散,受众群体之大、影响之深远绝非用数字可以计量。在无形中,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其后备军便形成了红色隐性微博团体,红色正能量将充斥着网络微博空间。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将得到极大提高。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跟进和管理微博。实践证明,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要求。因此,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成为专家和学者普遍认同的课题。大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内容应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中心,富有生活气息、包含生活元素、反映生活的本质。

在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从单一的灌输式,向隐性微博的互动式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调动和依靠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积极性,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出发,把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⑥。在跟进和管理微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和现实需求来发起话题、转发和评论,并因势利导,切实帮助解决学生个体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思想意识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时刻不忘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微博活动的实践主体和发展主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意识得到激发、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增强,从而师生双方在微博平台中能够实现情感上的互谅、思想上的交融、观念上的趋同、认识上的共鸣和行为上的共进。由于大学生群体内部层次的不统一,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成为隐性微博教育的主旨。在跟进和管理微博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拘泥于使用单一的工作方法和手段,而是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一切从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出发,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困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疏而导之”。⑦

3.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监测网络舆情。由于微博具有隐蔽性、独立性、自主性、弥散性等品性,所以微博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微博既能传递正能量,也能传递负能量。在微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正能量始终影响和浸润着大学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所负责的学生的微博时刻保持关注,对其微博中出现的负能量要用巧妙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给予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运用团队的力量持续不断地传递正能量,充分发挥微博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大学生的思想回到正确的轨道,从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注释]

①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9.

②倪先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北京教育,2007(7):30.

③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9.

④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8.

⑤孙妍. 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E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238

1336.nh&dbname=CMFDLAST2012&dbcode=CMFD&pr=&urlid=&yx=&uid=WEE

vREcwSlJHSldTTGJhYlRtbmNFZ2VKRk10ek52cnlhTkZuckRPc2FPK1VYR1U4Z

XQ3d2xlT1RFaSszSGNiaQ==&v=MjMxOTVUcldNMUZyQ1VSTDZmWWVabUZ

5em5VN3pKVkYyNkhMQ3dIOUxQcVp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E=,2013-03-21.

⑥冯刚.着眼“八个结合”内在规律研究,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14.

⑦邓卓明.彰显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应当把握的几个原则[N].光明日报,2008-08-19.

上一篇: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自我调适 下一篇: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