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养问题探讨

时间:2022-08-17 07:44:32

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养问题探讨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4年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农科大学生服务三农‘软实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zdjy035)。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软实力提升内涵的探讨,结合我国当前三农建设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提出农科类大学生软实力培育过程中应解决好与三农建设需要、农业高校校园文化、农科专业特点之间的问题,提出大学生软实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平台建设。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 软实力 培育

G649.2

20世o80年代末,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指出:“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1]。齐蓓在《当代大学生的“软实力”及其培育》中指出“软实力”是指个人的人格魅力、道德水平、文化心理素质、对他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等[2]。在《道德经》中“以弱胜强、柔能克刚”的“柔”正是对“软实力”的功能和特性的形象概述,孟子认为“得道多助,实到寡助”,其“德”和“道”可以认为是对“软实力”构成要素的描述。农科大学生软实力提升可以概括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以服务“三农”建设为导向和以提升农科类大学生综合实力和素质为目标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培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大学生软实力培育要注重解决三农问题需求

“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农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定程度上不容乐观。多数地方政府和高校并没有解决好农村对农业人才需求和农科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这一矛盾问题。一方面,农业人才大量“生产”,另一方面农村对农业人才需求紧缺。通过对农科类毕业生就业调研来看,农科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主要表现在社会活动组织协调能力欠缺,很难适应涉农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既要成为技术骨干,也要成为管理骨干的期望;不少毕业生缺乏在基层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对农村、农业、农民实际需求不了解,对国家的农业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不深不透,在处理三农问题过程中往往经验不足。所以,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过程中,必须要着眼于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升农科大 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充分利用农业高校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新农村服务项目和农业技术服务对象实体,让农科大学生了解农村农民,熟悉农业现状,增强服务“三农”意识,将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充分结合。

2. 农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契合大学生软实力培育

高校校园文化可以看作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基本导向,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高校发展历史为底蕴,在办学过程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而形成的高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对在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激励、约束和导向功能,对学生的发展乃至成才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高校肩负着培养适应三农建设需要的重要使命,在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过程中必须要紧紧结合以“农耕文化”为主流的农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凝练农业高校校园文化为抓手,如安徽农业大学的“胡承霖精神”,为安农人践行“大别山道路”书写了新的内容,也成为安农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与文化自觉,促使着众多大学生内化为他们服务“三农”建设的自觉行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综合素质不高,职业理想欠缺的问题,把农业科技、农业制度、农业思想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增强农科大学生“学农爱农,奉献三农”的使命感和自觉性,激发农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6]。

3.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要与现代农科专业特点相结合

传统的农科专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基础的专业,而现代的农科专业可认为是以生物学理论为基础,以农学、耕作学、植保、林学、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生物学应用学科为主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的农科专业。甚至,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在第一产业基础上产生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物联网等领域,也可认为是农科专业。农科概念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科,是经过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整合、提升了的新农科,概念远远超过传统种粮种菜、养鱼喂鸡的范畴,基本涵盖了生态学、营养学、设施农业与工程、食品加工、农产品贸易、农村社会发展等诸方面的内容,学生更多的是使用高端自动化仪器设备,在现代化的实验室里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平台上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学科。所以,当前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现阶段农科专业的特点,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懂技术、素质高”的软实力培育目标。

4.完善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的平台建设

在科技引领发展、软实力主导竞争力的发展态势下,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培育和科技支撑,促进新时期我国三农事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与平台建设相结合。一是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把爱农事农思想与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二是搭建文化育人平台,以农耕文化为导向,整合农科专业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文化育人载体,优化育人环境;三是搭建服务学生成长平台,针对农科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的生源特点,创新资助育人模式,规范“虚拟班”建设,完善“学业资助+社会实践+公益服务”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模式;四是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人才培养资源、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完善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农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具体见下表。

大学生的实力是学生通过大学学习、生活和工作所积累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有机总和,反映大学生个体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而农科大学生“软实力”重在“软”字,是一种人格魅力、个人文化和心理素质、服务“三农”意愿和对他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反映,是可以感知的潜在的隐形力量。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M].东方出版社.2005:11.

[2]齐蓓.当代大学生的“软实力”及其培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老子.道德经(文若愚编著)[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6.

作者简介:

吴永红(1979- ),男,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刘惠东(1966- ),男,安徽农业大学统战部部长,副教授。

上一篇: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升问题研究 下一篇:新形势下中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