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家莫轻易翻医书

时间:2022-08-17 06:23:40

母亲的一位朋友最近总是打来电话,客气几句后就提问题,大多是关于疾病的,每次我都要给她解释半天。问母亲,才知道她正处于更年期,经常感觉身体不适,于是不曾学医的她买了不少医书,比如内科学、消化病学、妇科学等。据她说,只要一有不舒服,她就要去翻翻医书,找找看自己是什么病。

偶尔有点儿痰,她就怀疑得了肺炎;鼻涕带了点儿血丝,非要向我咨询鼻咽癌的问题;她还能把几种严重心脏病的症状说得头头是道,其实她的心脏根本没有问题,只是偶有窦性过速。我只能对她说:阿姨其实您身体好得很,您活100岁都没问题。

其实医生经常要面对这样的病人――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在医生那里得不到确切的回答,于是就自己去翻医书。结果看着那些书上讲的症状,哪一条好像都对着自己――这下好,本来是为了排除疾病,反而怀疑自己是真患病了,只好再次找医生求证,非要做各种检查或化验。医生不给做,他们不放心;做了没有异常,还是不放心……

每每此时,医生们也无可奈何,只能请亲属劝一下,不要再让他们看医书了,不然以后还要看出新的烦恼来。中国的医学传统不是有“病家不读医书”之说嘛!这可能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了。

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焦虑――即便是医生自己,也存在这个问题――关键是这种焦虑如何能得到疏导。如果怀疑得了某种疾病,就到相应的医书中去找,很可能找到符合自己症状的只言片语,最终只会加深自己的焦虑。

必须要指出的是,医学教材和医生业务交流的专业书籍,都是“疾病导向”的,说白了就是对有病的人进行研究,其视野不是面向健康人的。医书里讲了这个病那个病,就是不讲怎么样是没有病,怎么样是略有异常而算不上病――这些东西在医生的基础技能训练里已经有了。但普通人或许分不清这个界限,直接读医书就会产生误会。

除了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医学各科的研究对象就是病人,论述的是疾病,并有自己严格的语言和研究体系。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的人,恐怕难以真正理解医学术语和医书的语言。

但这里并不是说,中老年人研究自己的养生方法的时候,不能读医学书籍。

推荐大家“循序渐进”,可以参考医学生的培养过程,首先多读一些基础性的书籍,至少对生理、解剖、病理、药理等科目,对医学使用的系统性语言和叙述方式有个了解,再逐步切入专门的疾病学科。我个人建议,只读自己已经被确诊的那部分疾病,如糖尿病患者最好只看内分泌学,心脏病患者多看看大内科的心脏部分,对于其他学科还是少涉猎一点。

如果觉得这个方法太麻烦,那尽可以多看一些通俗的医学科普书籍和报刊,从中得到的知识虽然不系统,但浅显易懂,易学易记,这样才能真正对养生派上用场。

上一篇:80后妈妈必看的“育儿新经” 下一篇:冬季远离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