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篮球培训俱乐部现状研究

时间:2022-08-17 05:52:09

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篮球培训俱乐部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00-01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体制,特别是基层业余体校的培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培养模式则多元化地应运而生。我国的篮球运动常胜不衰,学习篮球的青少年数量十分可观,这就为青少年篮球培训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这项运动深深的吸引。但是由于学校体育的局限性,无法满足青少年对于篮球运动的需求。

关键词 篮球俱乐部 青少年发展 培训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篮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这项运动深深的吸引。但是由于学校体育的局限性,无法满足青少年对于篮球运动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篮球教学和训练为主要经营手段的青少年篮球俱乐部便应运而生了。对于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研究很少,且系统性不强,对于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不足以对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运营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一、青少年篮球俱乐出现

近几年,我国的体育事业突然飞猛进,北京市业余篮球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中国少年体质总体水平在下降,业余篮球俱乐部的出现提供给孩子锻炼的方式很多。俱乐部的成立必然会需要很多篮球专业的人才,可以为他们提供发挥自己专长的平台,展现自己的风采。业余篮球俱乐部的快速发展,已经带动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他们可提供篮球后备人才,中国的篮球发展处于上升期,后备人才是未来的希望。业余篮球俱乐部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篮球兴趣爱好,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篮球技术和动作,为以后更进一步的训练打基础做准备。

二、参训学生年龄、年级分布及性别特征

在调查的376名学员中,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21岁。小学生最多,占49%,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参与人数呈递减的趋势,初三和高三降到最低。升学压力使然。此外,在调查中发现,参加篮球培训学员当中,女生人数很少,仅有21名,其比例仅为5.6%。在和学员的交谈中了解到,女孩子一般对此类对抗性比较强的项目兴趣不大。在训练次数选择上,52.1%的学生选择每周训练1-2次,30.3%的学生选择每周参训3-4次,究其原因,就是训练和学习时间的冲突。每周训练5到6次,甚至6次以上的学员多为准备考体育类学校的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但在调查中了解到,为了升学参加培训的学员多数是和其他学员在一起训练,这样的安排不尽合理,应该区别对待。

三、北京市西城区培训地点的选择

就调查的情况来看,32家培训机构设置的培训点,需要说明的是除了直接经营型的培训机构外,合作经营型和租用经营型的培训机构的培训地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会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进行培训活动,比如相当一部分培训机构开设有私人篮球教练这一项业务,培训地点完全由学员来选择,比如金杯之杰体育文化交流中心和世尧篮球训练营等同时在海淀、朝阳、通州、东城、西城等八个区设置培训点。这些培训点多是在居民区和高校比较集中的地方。

四、培训机构教练的来源

篮球培训机构经济效益的高低关键在于经营者,经营型篮球培训机构作为一个体育服务经营单位,需要一批精明强干、懂技术、懂业务、懂法律的经营管理人才,否则经营单位很难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发展。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商业篮球俱乐部因为社团性质和非常年开展活动的实际,教练员大部门部为兼职教练,其来源为:体育教师(51.1%)、高校学生(37.8%)、其他人员(11.1%)。兼职教练中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的占24.4%,国家二级运动员占66.7%,无篮球运动等级的占8.9%。俱乐部对教练员的管理主要通过“课薪制度”实施临时聘用。

五、篮球俱乐部的培训周期以中短期的培训为主

对俱乐部学员的培训是俱乐部的基本工作,其他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培训工作来进行。所谓的封闭式训培是指集中10-12天左右的时间,学员们日常生活和训练都在俱乐部进行,学员们的培训和吃住都由俱乐部统一规划管理;走训式培训是指学员只有在培训课的时间到俱乐部进行培训,长期培训班和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从90分钟到120分钟不等,12天或14天为一个训练周期,各个俱乐部都注重了青少年篮球的普及和提高协调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篮球培训学员主要是小学、初中的学生,男生占绝大部分;随着年龄、年级的增加,参加训练的人数有减少的趋势,和文化课冲突是影响学员参加培训的重要因素。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篮球培训市场的培育,主要从鼓励、规范和监督三个方面做起,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篮球培训业、制定相关政策以规范篮球培训市场、加强对篮球培训市场的监督管理,以促进北京市青少年篮球培训市场的发展,加强对篮球培训市场营销的研究。青少年篮球培训机构应注重营销策略的运用,加强培训机构广告宣传的力度,重视教练员和家长在选择和参加篮球培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学员及家长之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杨健,赵晓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组建与长效发展策略研究[J].科学之友.2010(16).

[2] 闫立新.对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03).

[3] 周建辉,霍兴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制约因素研究[J].人民论坛.2010(08).

[4] 欧阳斌,张仁卓.日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的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2008(24).

上一篇: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研... 下一篇:作文升格之理顺行文思路,巧织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