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哥儿》中的人际关系看作品的意蕴

时间:2022-08-17 03:50:57

透过《哥儿》中的人际关系看作品的意蕴

[摘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国民大作家”,其作品主要关注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中篇小说《哥儿》(又译《少爷》)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写了主人公哥儿离开东京到四国一所中学任教的所见所闻,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哥儿鲜明而复杂的性格特征。透过哥儿与家人、学生、同事及清婆的关系,本文旨在分析作品所折射出的意蕴,即:抨击教育界的黑暗现象,展示知识分子的抗争精神。

[关键词]人际关系 疏离 依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70-02

夏目漱石是20世纪初日本知识阶层中最富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中篇小说《哥儿》(又译《少爷》)自问世以来,深得读者喜爱。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主人公哥儿离开家乡东京,到四国一个地方中学任教的经历,揭示了哥儿鲜明而直率的人物性格,抨击了日本教育界的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通过呈现作品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夏目漱石使哥儿这个形象更加丰满,也使读者了解了日本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抗争意识。

一、作品中的人际关系

(一)疏远的家庭关系

家是享受H情和温暖的地方,家庭成员之间不乏父母关爱子女、子女尊重爱戴父母的例子。但是《哥儿》中的家庭成员之间亲情淡漠。一开篇,作者就交代了哥儿鲁莽淘气的性格,比如禁不住同学的挑战,从二楼跳下来挫伤了腰;为了证明亲戚送的一把小刀是否锋利,他接受同学的建议,削伤了自己的手指。哥儿不断惹事生非,包括撂倒勘太郎,害得母亲去人家赔礼道歉;堵上古川家用来灌溉农田的水井管,害得家里赔钱了事。由此可见,家中有这样的孩子着实令父母大伤脑筋。

然而,哥儿眼中的家人似乎没有可亲可敬之处。从作品的第一部分可以看出他对自己与父母、哥哥的关系也是消极评价为主。他深知“俺爹一点也不喜欢俺,俺娘只知偏向俺哥”,“受俺爹的喝斥,和俺哥吵架”。母亲生病,临终前三天火冒三丈地说“俺再也不想看到你这样的东西”。父亲对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不成器、没出息”,而哥儿认为他父亲游手好闲,“天下真有这样古怪的老爷子”。“俺哥很狡猾,俺和他处不来,每隔十天半月,总要吵上一架”。父母去世后,唯一的哥哥又远走九州,给他留下600元费用,此后音信皆无,断绝了兄弟间的情感联系。

以上例子表明:哥儿和家人的关系存在着“情感上的疏离,行为上的脱离”。哥儿我行我素,不考虑父母的感受;而面对这样一个不争气的儿子,父母除了叹气、责骂,也是无可奈何。

(二)冲突的师生关系

《哥儿》自始至终看不到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哥儿“表现出一种来自大都市东京的盲目的优越感。”“缺乏应变的能力”加之作为“江户儿”的傲慢,使他瞧不起乡下人,另一方面,学生年少不更事,不断挑战新老师。作品中哥儿的第一次课学生提出老师讲解得太快而听不懂时,哥儿回答说,“如果讲得太快了,俺可以给你们慢点讲,不过俺可是‘江户儿’,说不好你们的话,如果你们听不懂,等到你们几时能听懂了再说”。

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师生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有学生问他一道数学题,他没有当场回答上,结果学生开始哄笑。他前一天所吃的食物名称第二天课前就会准时出现在黑板上,比如吃炸虾面和糯米团子,甚至连数量和费用也清清楚楚,说明学生有意跟踪他,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再后来在他值宿时捉弄他,在他的床上放蝗虫,后又在走廊跺脚呐喊,令哥儿十分恼火,却又束手无策。再后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又和豪猪卷入师范生和中学生的混战之中,弄得狼狈不堪。了解夏目漱石的生平经历就会知道,他曾在东京大学任英文课教师,成为该校第一位讲英国文学课程的日本教师,讲授《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等课程。虽然他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不怎么受欢迎,因而导致他对教师工作很失望,跟学生的关系也不融洽,精神空虚苦闷,这种师生关系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与他本人的从教经历有关。

(三)复杂的同事关系

同事之间的关系表面看起来还和谐,实质可谓复杂。夏目漱石刻画了憨厚正直、嫉恶如仇的哥儿和“豪猪”,同时也刻画了阳奉阴违、笑里藏刀的“红衬衫”、阿谀奉承的“蹩脚帮”等人。“蹩脚帮”对红衬衫的恭维吹捧,“老秧南瓜”在众人面前的唯唯诺诺、面对未婚妻被“红衬衫”夺其所爱而无能为力、被借故调往延冈而唯命是从,根本不敢为自己抗争。哥儿和“豪猪”在师范生和中学生打斗事件中无辜受伤,第二天上班每进来一个教员,一看他的脸,便都嘻嘻地笑起来,没人去安慰或问候哥儿。在同事眼中,哥儿与“豪猪”是另类的知识分子,是被排挤的对象。

哥儿与“豪猪”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最初“豪猪”热心帮哥儿寻找住处,请他喝冰水,询问他的授课情况,看得出两人关系融洽;而当“红衬衫”暗中影射是“豪猪”唆使学生捉弄哥儿后,两人的关系出现了变化。由于哥儿单纯,听信了红衬衫的谗言,还了豪猪请他喝冰水的一分五厘钱,两人的关系变得若即若即,“豪猪”干脆不理哥儿,但是在关键时刻勇敢站出来,替他说公道话,却又把哥儿值宿期间擅自外出一事当众提及。而后在“老秧南瓜”的欢送会上两人又一同为老秧的遭遇鸣不平,后期又共谋监视暴打“红衬衫”和“蹩脚帮”。两人都是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与其他教员的关系看不出融洽之处。

(四)亲近的“母子”关系

哥儿与父母及哥哥的关系格格不入,却与家里的佣人清婆情投意合,文中多处提及了两人不是母子却胜似母子的关系。清婆虽是哥儿家的佣人,但是她对哥儿百般呵护,生活上处处关心照顾哥儿,俨然超出了主仆关系。作品中有大量的例子可以证明,清婆对待哥儿视如己出,给哥儿零花钱、买好吃的东西。哥儿临走时,清婆准备生活必需品,亲自到车站送行;后来花了几天时间给哥儿写回信,担心哥儿钱不够花,从哥儿给她的50元中寄去10元钱,叮嘱哥儿不要给别人起外号;对哥儿不断鼓励、肯定和寄予期望,认定他日后必有出息。哥儿在四国一所中学任教时,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自然而然地想起清婆。甚至梦见清婆大口大口地吃着越后的竹叶软糖,连竹叶都一齐吃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就是哥儿母亲的替身,是哥儿唯一可以诉说衷肠的亲人,难怪哥儿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尤其心情苦闷时更是如此,“……若是那样,清婆也不用离开俺的身旁,俺也无须从千里之外惦念她了。俺和她在一起的当儿,并不感到她怎样,可到了这穷乡僻壤来,就感到清婆真是个大好人”①。

此外,清婆对哥儿的依赖和牵挂也体现在作品中。她一心希望哥儿早点娶妻生子,买座大房子,她好照顾他一家子人,和哥儿一直生活在一起。最后哥儿终于和清婆团聚,可惜好景不长,清婆患病故去,临终前,她对哥儿说,“哥儿,我求您答应这件事儿,我死了,请您把我埋在哥儿的檀越寺里,我在坟墓里等着哥儿您来”②。

哥儿与清婆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作家本人自身经历的投射。夏目漱石小时候曾经两次被送到别人家做养子,9岁时才回到自己家里。他没有得到父母的宠爱,反倒和家里的一个女仆比较亲近。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生活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养成了敏感、孤独的性格。与妻子的关系由疏离到恶化,自身疾病的困扰令其孤独痛苦,他饱尝人情冷暖以及生活的艰辛,这也是“他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很多都是感情索求方面的自私者”③的原因之一。

二、作品所折射出的意蕴

(一)作品鞭挞了日本教育界的黑暗现象

首先是当权人物的虚伪和卑鄙。当哥儿初到学校,表示做不到校L“狗獾”提出的要求时,校长说“现在说的,都是希望之词,我深知你做不到我所希望的,所以请不必担心”④。既然知道老师做不到,却还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听起来形同虚设。另一位阴险狡猾的教导主任“红衬衫”,表面给人的感觉是正人君子,实则坏事做尽。比如,挑拨哥儿和“豪猪”的关系;鼓动学生挑起“蝗虫事件”,又背后唆使师范生和中学生打斗,借助报端整治哥儿和“豪猪”,逼迫“豪猪”辞职;暗地夺走教员“老秧南瓜”的未婚妻,而在欢送会上假惺惺地对“老秧南瓜”的离去表示出极度惋惜,此外和艺妓私下来往;在处理蝗虫事件的大会上校长讲过话之后,立即随声附和,丑恶的嘴脸跃然纸上。作者不仅对以上事件进行直接描写,而且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反衬“红衬衫”等人,“想到这点,清婆这个人可算是个好样的喽。她虽是个没受过教育、身份低微的老太婆,但从做人来说,却非常高贵”⑤。没受过教育的人高尚、正直,受过教育的当权人物却卑鄙、虚伪。

其次是揭示扭曲的师生关系。“主人公哥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师生互爱的关系,而是‘学生愚弄老师,老师不爱甚至恨学生’的非正常的师生关系”⑥。作为新教师的哥儿,年轻气盛,看不出他对学生有一丝好感。透过蝗虫事件哥儿与学生的对话可以看出师生间的言语冲突以及哥儿对学生的态度,“俺对于和这种坏了肠子的家伙们办交涉感到恶心……正是他们这种不当回事的态度,才显得他们更加可恶。俺到底达不到他们这种恬不知耻的境界”⑦。作为教师,他没有反思问题出在哪里,也不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和学生进行较量。

(二)作品展示了知识分子的抗争精神

以哥儿和“豪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充满正义感。在蝗虫事件之后召开的教员大会上,校长“狗獾”、教导主任“红衬衫”、美术教员“蹩脚帮”等人的发言一致认为对捣乱的学生要宽大处理。哥儿霍地站起来,对处理意见表示百分之百的反对,引起哄堂大笑之后,出乎哥儿的意料,“豪猪”接下来的发言掷地有声,不仅要求严惩全体住宿生,而且要求他们向老师公开道歉。“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授予学问,而是在于:一方面要鼓励高尚的、正直的、武士式的情操,同时还要清除下流的、浮躁的、粗野的恶劣风气……”⑧。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二人一起教训了“红衬衫”和“蹩脚帮”,伸张了正义。哥儿和“豪猪”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与“红衬衫”为首的恶势力同流合污,其所作所为在某种程度上与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很相似,都体现了传统武士道的勇敢精神。

综上所述,夏目漱石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透过《哥儿》这部作品揭示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抗争精神。哥儿与周围人复杂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作家本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作家本人在英国和本国所受的教育及其个人经历、曾经从事过的职业等都表明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的知识分子,而且是一个有着“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透过该部作品,夏目漱石影射了当时日本教育界的现状,力求探寻适合知识分子的生存之道。知识分子的努力虽然难以改变社会现状,但是可贵的是这种抗争精神。此外,扭曲的社会现实背后蕴含作家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期盼,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和人文关怀。

注释:

①②④⑤⑦⑧夏目漱石著.哥儿[M].刘振瀛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86,161,24,47,46,81.

③夏爱元.论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生存模式[D].湘潭大学,2006:31.

⑥吴宦熙.日本名作《哥儿》中的师生关系解读[J].名作欣赏,2011(24).

【参考文献】

[1]何少贤.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2]李光贞.夏目漱石小说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吴宦熙.日本名作《哥儿》中的师生关系解读[J].名作欣赏,2011(24).

[4]夏目漱石著.哥儿[M].刘振瀛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5]夏爱元.论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生存模式[D].湘潭大学,2006.

上一篇:未来教室下的文本解读可视化教学法探析 下一篇: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东北方言特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