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新视角·新成果

时间:2022-08-17 01:32:25

新理念·新视角·新成果

20世纪末以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给广播影视等传媒带来巨大的影响,传媒和科技都呈几何级数发展速度变化与增长。年龄稍长的人,可能都经历了电视的视图从黑白到彩色,广电技术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节目从单调到越来越丰富的过程。如今广播影视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互动化已经成为现实。就通信而言,20年前,传呼机还是新潮的通信工具,现如今手机已经非常普及并开始进入3G时代。手机向着微型电脑的方向快速延展,其功能之强大已现端倪。当然,近10年来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就更大更为深远了,其中网络电视、网络音视频等视听新媒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广播影视需要技术作为支撑,技术的进步必将给广播影视的存在形态与发展模式带来新的嬗变因素。可以预见,在媒介融合趋势的主导下,广播影视事业必将获得更快的进步,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对广播影视事业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来自体制改革与媒介管理层面。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广播影视事业的管理办法,鼓励人们探索、实践新的媒介经营与管理模式,有力推动了广电体制改革。外资的进入、民营影视机构的准入、电影院线制的实施、电视节目“制播分离”制度的出现,都有效繁荣了广播影视市场,并促使中国的广播影视事业迈上国际化的道路。于是我们有了国产大片,有了许多叫好又叫座的电视节目,更为重要也更为内在的是广播影视机构的专业人士在经营与管理方面逐渐获得了自我意识。2011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产业予以高度重视,全会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广播影视事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会在这一大背景下受到积极的引导与激励,从而获得健康的、长足的发展。

所有这些,都使得广播影视在技术、产业、文化等方面不断出现新现象、新问题、新态势、新思潮、新理念。从广播影视学术研究与教学的角度来看,则出现了许多新案例与新的研究对象。传统的广播影视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范式面临挑战。在此形势下,广播影视学者理应把握住时代脉搏,将广播影视传播实践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技术到产业、从理论到实践、从现象到文化——注入教学内容之中,从而让广播影视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在这个前提下,孙宜君、陈龙教授任总主编的《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的意义很自然地就凸显了出来。这套丛书很明确地定位在“新视角”上。所谓“新视角”,不仅意味着丛书会瞄准广播影视业界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态势、新思潮,突出新案例、新材料,也意味着丛书会吸收学术界的新观点、新思维。其总体脉络则是广播影视在技术进步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充分体现出丛书编委在编写这套教材时的新理念。

在“新视角”的主导下,这套即将陆续推出的约30本的丛书,全方位地构建了广播影视本科教学的教材体系。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编导、影视艺术、广告学等方面的内容悉数涵盖,涉及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两个学科。在编写思路上则以满足广播影视的本科教学为目标,充分体现教学特点,兼顾学理性与实用性。在体系上也较为完备,从技术(比如《影视数字制作技术》《电视新闻摄影教程》《电视摄像技艺教程》等)到美学(比如《影视艺术概论》《影视美学》等)、从理论(比如《影视传播导论》《影视文化概论》《广告传播概论》)到实务(比如《广播电视实务》《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等),涉及的课程较为全面,构架则较为严谨。所设课程尽管较多,却都不出广播影视之大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这套丛书在选题上的集中性、在特色上的鲜明性。

求“新”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赶时髦,唯新潮之马首是瞻,一味地求“新”而无视传统,必将使所谓的“新”成为无源之水,最终失去生命力,徒留空洞的外壳。唯有推陈,方能出新;唯有继往,方能开来,这是“发展”之辩证法。对广播影视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来说,求“新”并非是将传统理论弃之如敝屣,实际上,新现象、新问题并没有颠覆原来的理论观点,而是对之进行了充实和发展,或者是将原来的理论观点拓展到一个更大的范畴,从而使之具有当代适用性。比如“把关人”理论,在网络传播的语境下就具有新的内涵,其内在的逻辑变得更加复杂,但这一理论本身并没有崩解。一旦我们为这个理论注入新的时代内容,那么这一理论在当下的网络传播语境中仍具有较大的阐释空间。总之,《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的编写理念是遵循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规律的,求新而不忘本、追求新视野却注意保持与传统的内在贯通,将“新”建立在深入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唯其如此,丛书所彰显出来的新观念和新思维,方能做到言之有据、顺理成章。

《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的编委成员都是来自教学一线的学者,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又在广播影视学的不同学术分支里潜心治学,可谓术业有专攻。前者保证了丛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后者则保证了丛书的学理性。基础理论与前沿观念结合、理论阐释与实践案例结合、学与用结合,正是这套丛书的自我定位。作为这套丛书的学术顾问与主编,我们非常期待本丛书能够积极、有效地推动中国广播影视的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胡正荣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孙宜君为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传播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

编校:赵 亮

上一篇:明代仙居文学家吴时来考略 下一篇:立体的自传 一代人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