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设计

时间:2022-08-17 12:33:20

试论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设计

【摘要】凸显探究性,是新课标的精髓,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大亮点。本文就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特点,在设计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过程中,命题者应注意的问题等,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语文高考 现代文阅读 命题特点

2010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依然强调“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其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无论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设计的指向都侧重于对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与探究。大体上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文本内涵发掘型:包括了对文学类文本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和对实用类文本中所反映出来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

2.文本内涵延伸拓展型: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时对作品作个性化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时对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作者创作(写作)背景和创作(写作)意图探究型。

这类探究题的设计有两大元素:一是考查对文本内容与作者创作意图的准确把握;二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题目只提供一个探究视角,答案是多元开放的,以文本的某一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要求考生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作适当的拓展,问题设置的起点在文本之内,但指向的终点却在文本之外。

那么在设计现代文阅读探究题时,命题者要注意那些方面的内容呢?

一、找准命题点,突出探究性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文本,值得探究的点肯定不少,那么选取最佳命题点,突出探究性,是命题的关键。

笔者以为,最佳命题点应该符合以下一些要件:

1.必须是文本中较具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的问题;

2.必须是具有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问题;

3.必须是学生的认知领域里能加以解答的问题;

4.必须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判情趣的问题。

二、立足文本,而又不囿于文本

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解读,但这种解读是以尊重文本的基本观点为前提的,文本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应当得到尊重。因此,探究也应该是建立在对事理的尊重,对规律肯定的基础之上。文本往往是客观事实的浓缩,它表现了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之所以要探究,是因为对事实规律的认知可能有不全面、或者存在不科学的地方,有时需要从不同角度作辩证的认知。

2007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的是叶延滨的散文《灯火的温情》,其探究题的设计是: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你的看法。

文本作者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进而写到人生的孤绝境界,作者认为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与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觉不到真情和温暖。人在逆境中应该保持人格的尊严,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

该题要求考生联系全文,就文本中提出的一种人生态度作出分析评判。设题的依据在文本之内,只有考生对文本的主旨作出有效判断,才能对该题展开探究。而该题的设计又不仅仅囿于文本内容,它要求考生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运用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进行解读,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009年山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是一篇访谈录,其探究题的设计是:

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余光中的这句话,蕴含深意,耐人寻味。语言就像河流,那么两岸就是规范和约束语言的规律性的东西,一旦淡化了语言规律,语言就会让人捉摸不透。命题者正是从这个比喻的内涵切入作为命题点,考生只有理解了这个比喻的内涵,才能够准确分析语言的纯洁度问题,从而引申到谈自己的见解:可以谈要保持中文的纯粹性,规范网络语言,保持中文特色;也可以谈网络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包容等等。

三、体现学科的特点,避免政治说教

语文学科毕竟不同于政治学科,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决定了语文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语文素养。因此,在探究题的设计中既要力避设计那些只停留于文本内容解读的题目,也要力避脱离文本的政治说教,特别要避免出现学生不需要认真阅读文本就能得出答案的无效题或伪探究题。

四、设题指向明确,留足解读空间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观点”。要求充分调动考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008年海南、宁夏卷现代文阅读题《二十年以后》的探究题设计: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性格进行探究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设题给了四个角度,针对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吉米和鲍勃在“情与法”发生冲突,面临艰难选择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准则和性格特点进行探究。设题指向明确,而且给考生提供了四个探究的角度,考生完全可以凭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发表独特的见解与感悟。探究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五、答案示例规范,探究意味浓厚

下面来看2009年福建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设计。

2009年福建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为丰子恺的小说《阿庆》。其探究题的设计是: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该题涵盖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三个方面的要求,既要探究作品的意蕴、人文精神,也要探究作者和创作意图,当然也允许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就题目而言,包含两个要求,一是要求结合阿庆这一形象加以探究,这是探究的基础;二是探究的具体内容为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阿庆只是一个“柴主人”,但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文章结尾有这样一段话:“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感悟佛法而出家为僧者,亦犹是也。”阿庆正是在这样一个独特的音乐世界中,享受着人生的快乐。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代替”,但是命题者给出的探究要点(参考示例)却是这样的:

1.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2.在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3.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

虽然命题者允许考生多元解读,但所列出的四个探究要点均未体现“代替”一词,而是在于阐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点虽然出现“代替”一词,但那是在强调物质生活不能代替精神生活,也没能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道伪探究的题目。

总之,突显探究性,是新课标的精髓,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大亮点,真正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尊重。但是,由于其阅读的开放性、多元性、综合性和辐射性,也使得命题的难度更大,对阅卷老师的素质要求也更高。命题时,命题者要找准命题的切入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既做到多元开放,又能为评价找到依据。对阅卷老师而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独特的理解,又要掌握评价的尺度,给考生的答案以公正的评价。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农村高中语文有效教学个体反思模式研究 下一篇:高考古诗赏析方法的突破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