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中建筑设计课程的课程解读及设置特点分析

时间:2022-08-16 11:45:37

艺术院校中建筑设计课程的课程解读及设置特点分析

摘要: 从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及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建筑设计课程设计的原因,对课程设计的每个阶段进行解读,探讨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得出艺术院校设计教育应以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研究、市场开发为中心,促进设计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

Abstract: Fro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rt students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curriculum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terprets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for each stag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urriculum, which come to art school design education should centered skills training,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market development to promote design education in the actual operational.

关键词:艺术院校;建筑设计课程;课程解读;课程设置;特点分析

Key words: art school;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curriculum interpretation;curriculum;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65-02

0引言

建筑设计是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与建筑院校所不同的是,艺术院校中的学生感性意识强、动手能力强而理性思维相对欠缺。针对这一特性,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有关建筑的基本概念,逐步建立对建筑空间与建筑构造的理性认识,系统缜密的思维方式、扎实的空间设计基本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设计水平。

1课程设置的原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设计课程应当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对其他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筑设计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景观设计等其他课程都具有重要影响。

建筑设计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建筑空间除满足正常的功能需求外,还应当追求科学和理性的建筑结构,节能环保和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此外,建筑设计还应当充分体现出时代的审美特征与地域风格;体现建筑本身室内室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设计课程是将各门相关联课程进行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其他相关课程有着全局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建筑设计课程,首先应当是围绕对建筑设计的理性分析和解读,摒弃传统艺术院校中感性过多,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的教学特点,必须将建筑设计的严谨和细致特点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首先,强化对建筑基础知识的解读,每一项与建筑及其相关常用元素尺寸都应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对近代经典建筑案例要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的通过课堂讲解及课题练习,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应当从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知识学起,从研究建筑的选址到建筑设计本身,从建筑造型到建筑材料、从室内到室外等必须严格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在对建筑形态的讲解中应当从研究平面形的组合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空间形的研究。由浅入深,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体会空间组织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此外,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课程更应当发挥学生的特长,在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手头功夫的培养,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塑造空间形体的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建筑制图手段将构思准确反映到图纸上。手头功夫的训练和培养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强项,必须借助建筑设计课程强化学生的手头变现能力。

2课程设计的阶段解读

根据艺术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普通建筑院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特征,在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当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两大块。综合普通建筑院校中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主要应当分为对建筑图纸的精读、对建筑模型的构建、对建筑周边环境的统筹协调以及通过对居住类建筑空间设计等实际设计项目和案例的实际训练来达到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且严格的、系统性强的手头功夫的培养和训练体系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2.1 精读图纸,强化基础训练水平。这一阶段课程训练的主要目的和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图纸的读图能力。作为一名设计师,无论是从事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或是景观设计,对建筑图纸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是设计的基本功,只有对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才能认识建筑、感受建筑空间。对建筑造型的把握、对建筑各构成要素如形体、线条、质感等形式要素的观察和理解,其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对各种设计图纸的观察和识别。

教师以建筑制图的手法讲授建筑图纸,从对平、立、剖等图纸的精读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建筑。对平、立、剖等图纸的观察、理解,对各种透视手段的讲解和比较等是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的基础性内容。精读过后的大量练习才是真正掌握建筑制图的关键。通过练习使得学生将平、立、剖等建筑图和基本透视手法的表现手段等内容完整的体现出来,在师生交流和互动中使得学生掌握建筑图纸绘制的基本形式规律和一般性方法。如我院环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对世界经典建筑图纸的解读,如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师赖特的“流水别墅”,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对原版英文图纸进行一一讲解,包括流水别墅周边景观环境在内的平面分析图等内容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练习了专业外语,又熟悉了建筑周边环境并且对建筑构造、室内设计、建筑用材等内容都有了系统性的学习,一举多得。

2.2 制作模型,提升空间理解水平。建筑设计课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对建筑的“实体”和“虚体”能够融会贯通,对建筑空间的形式和功能划分能够熟练掌握。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初对建筑图纸的精读之外,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作建筑模型。

从最基本的空间几何形体的拼接到经典建筑模型的制作。通过对建筑空间围合与开启的解读使学生对空间的限定方式有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体会开启与围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形成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开放或封闭的建筑空间。而建筑设计形式的复杂和多样,就是通过各种建筑构件利用其围合和开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

在建筑模型的制作过程当中,发挥艺术院校学生的手头功夫较强的特性,前期大量设计草图的临摹与绘制,方案的不断完善与修订,师生之间不断的互动和交流,制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也使得建筑设计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受益匪浅。

我院在这一环节更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这一阶段仍然选择的是对世界经典建筑的分析与解读,选取的是法国著名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的模型制作及其内部空间分析,通过对图纸的解读到设计图的绘制以及建筑模型材料的购置等各个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全程参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问题随时与老师沟通,这一环节的训练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的帮助是最大和最直接的,学生普遍反映对建筑空间概念的把握更加直观和清晰,对空间与围合的关系把握更加深刻,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设计环境,凸显环艺专业特点。作为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专业特点更加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一,更加强调对建筑实体空间室内环境及其外部景观的设计与完善。因此,形式服务于功能,一切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人的活动规律出发,将人体工程学、环境心里学的专业知识和材料搭配、色彩搭配、植物及绿化配比、室内外家具的风格与配置等设计原则体现在环境设计的过程当中。

通过对建筑的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将内外部环境与建筑本身能够和谐统一,空间的划分、人流的组织、风格的定位、细节处理的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虚实空间的布置与分隔等建筑设计的基础性知识和设计常识等内容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的体现。此外,通过教学实践还能够扩大学生对于空间设计思考的范围,使学生能真正抓住空间设计这条主线,培养其更有效率的空间塑造和功能定位与布置的能力。

这一环节我们普遍采用真题真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到现场进行调研,将现状图纸和场区环境等现状资料交给学生,将设计要求布置完后,学生实地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我们以南京某市民广场的改造作为课题,学生再也不是纸上谈兵式的去做设计了,他们在进行广场的设计过程中,要对现场情况进行反复调研,对周边的居民进行访谈甚至要进行问卷调查,这样才能掌握和了解使用者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清楚诸如广场正常的客流情况、广场使用群体的年龄构成、休息座的设置情况、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设置情况等直接影响到设计平面布局的信息,对过这种训练,学生从头至尾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设计,设计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在后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对设计方案进行一一点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

2.4 居住空间,掌握住宅设计要领。通过对具体的居住空间案例的设计,使学生在设计过程当中更深刻的体会形式美感的基本要素,即点、线、面、体的组合与搭配,从完善功能、满足实际需求的角度在更加理性的层面上激发出学生更多创新灵感,从而能够更好的加深对基本空间设计要素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居住空间的历史发展,以及居住空间室内的设计内容、相关知识;初步掌握室内设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并通过设计课题掌握室内设计工作方法;理解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关系。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外部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居住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平面布局与功能组织;居住空间与文化、艺术、经济等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等。

从历史发展、设计概况和优秀设计作品分析等方面入手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从功能分区、室内空间特征与结构、空间类型设计要点、构成原则、空间性格等方面入手熟悉和掌握居住空间的设计原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掌握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的关系等知识。通过指导学生的课题作业,使其掌握从创作构思到最终方案表达的工作方法和设计程序。

与室内设计公司进行联合设计培训来培养学生,一直以来是我校环艺专业在这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特点,我们与南京市的知名设计企业合作,将学生分组直接参与到公司的室内设计业务中去,学生从跟甲方第一次见面谈判开始就进入到一线状态,由师傅带徒弟性质的在现场手把手的去教学生,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住宅设计的要领、住宅施工的程序流程以及工程造价预决算等内容,通过公司化运作的培训方式,学生真正的了解了社会的需求和当今的设计风格,一个学期的训练使他们普遍觉得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3课程设计的特点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比较杂的专业,专业课程面广量大,而作为其基础性课程,建筑设计课程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加看出对建筑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在设计过程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与普通建筑院校的建筑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3.1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及理解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所研究的是建筑环境的空间物象,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是处于大尺度的三度空间的立体状态,要在一个固定的角度获得其总体的、复杂多变的形体构造认识是很难的。对于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必须进行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解读与分析。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性观察、分析、判断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对建筑图纸的解读、对建筑模型的制作还是对实际经典建筑案例的观察与分析都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及理解能力。

3.2 更加注重对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整体空间形态能力的提升。艺术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艺术素养较高、造型及形体把握能力较强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当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空间形态能力的培养;又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的是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因此,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更强调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空间整体能力的把握与提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解构、重构、变形、夸张等造型技法,创造空间形体。利用诸如空间形态、体量、明暗等因素表现不同性质与类别的空间。提升对于建筑中的材质、肌理、色彩等构成要素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3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式与风格的设计能力的把握。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造型把握能力、形式与风格的变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环境空间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对于不同类型和风格空间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及设计原则。使学生逐步强化对不同建筑环境设计空间形态形式与风格的感性性思考;从而增强其对不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的风格的视觉感受与理性认识。在处理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得心应手。

3.4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的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感性思维强、缺乏系统性和理性把握及理解空间的能力和水平,设计往往流于形式而忽视最基本的功能,针对这一特点,在建筑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理性思维与创新型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我们所设计的环境,以功能的实用性为基本宗旨,以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在理性和规范的基础上,拓宽其空间造型的设计能力,逐步提高其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4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开设,应更加注重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的应用。把握国际最新建筑设计动态,以创造和谐生活及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未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应置于创造多样性、综合性、环境价值相互和谐的人类生活体系,为人类创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把艺术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研究、市场开发为中心,促进设计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找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游佳丹.设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钟启泉.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3]周拥军.关于建筑设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15):227-228.

[4]景桂兰.俄罗斯环境艺术[J].装饰.2003(5).

[5]朱华.论师范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37.

[6]祝本杰.产学结合培养环境艺术装饰设计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5).

[7]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8][美]ArthurD E.西方艺术教育史[M].邢莉,常宁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上一篇:年轻教师如何提高教学理念 下一篇:构建继续教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