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设项目招标过程中资格后审问题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2-08-16 10:45:03

基于建设项目招标过程中资格后审问题分析与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就建设项目招标过程中资格后审法在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几项实行资格后审法应采取的有益的措施。对投标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望能为同行业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项目招标;资格后审;预防措施

一、资格后审法在各阶段出现的问题分析

1、不能完全遏制围标串标。相对于资格预审,资格后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各投标人的信息互换,但并非像理论分析的那样能够完全避免围标、串标,特别是某些专业性强的项目的围标、串标。另外,如果一些没有资质或资质较低的单位或个人为了提高中标机会设法挂靠多家资质较高的施工企业参与投标,并做各份不同或雷同的投标书,以各个施工企业的名义进行投标承揽工程任务,在原理上这种围标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就是资格后审法在招标准备阶段也是极其难以发现并杜绝的。

2、形成恶意竞争。一些公司即使不满足资格要求,也可以购买招标文件进行投标。许多参加投标的公司只能预料到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低价标的可能性更大,但不能预料提交不切实际的低价的投标人的资格是否符合要求。因此,在投标报价时,他们为中标可能提交不切实际的低价。这种对竞争的消极影响和盲目性会挫伤主要的承包商参与投标的积极性,损害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利益。

3、招标人对项目的错误估计。资格后审不能使招标人准确估计合格的投标人对本工程的兴趣。购买招标文件的投标人既有合格的公司也必定包含不符合资格要求的公司,即使记录购买招标文件和资格预审文件的投标人数量很大,但招标人并不能预先知道这些投标人的资格,因此并不能对工程的吸引力做出准确估量,由此可能增加招标人评价不合格的承包商的投标书的工作和时间,实际上这些增加的工作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4、产生违法行为由于目前国家对建设项目的资格后审没有明确的法律要求,无章可循,因此操作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漏洞并带来了弊端。①资格评审过程透明度差,缺乏有效监督,通常后审工作由招标人或招标机构负责,外人根本无法介入,其中细节不得而知;②审查结果公开性差,审查结果一般不会在媒体上公布,投标人在开标会上无从知晓审查结果如何;③审查资料的完整性差,营业执照、质量认证等必备的证照收集不全,不能立案归档,审查过程没有相应的文字记录;资格后审制度的不健全,使得招投标活动有失公开、公平、公正性,在招标过程中滋生弄虚作假等舞弊违法行为。

5、增加工程项目的社会成本。首先,资格后审法不加控制地出售招标文件往往导致众多的投标单位竞争一个项目,表面上是给予每一个参加投标的公司中标的机会,实际上那些能力不足的投标人可能因此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其次,激烈的竞争和中标的诱惑还会导致一些投标人做出不合理的低价,如果中标,为了得到预期利润,投标人就要千方百计制造大量变更,增加合同价,也可能是将导致合同纠纷;第三,大量的投标人参与竞标也会大大增加招标人的负担。为了保证评标的公正、公平,又要保证评标的效率,招标人就不得不选择公平高效的评标方法,聘用较多的各方面专家参与,评标工作显得繁杂琐碎。

二、资格后审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本身规则不健全。目前,资格后审法在国内工程招标中应用还不够广泛,招标单位对围标现象深恶痛绝,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发生,仅简单地借鉴招投标实施规则实行资格后审,效果未必能如预想那样。尽管一些地区加强了对规则的调整和修改,但是距离健全规则还需要不断实践。例如规则中缺少防止同一地区的投标人进行串通的限制性条款,因为即使取消报名制,不集中踏勘、答疑,并不妨碍同一地区的投标人彼此通气或联合,在出售招标文件和图纸时仍有可能发生投标人的信息泄露;规则没有有效解决挂靠多家资质较高的施工企业的单位参与投标的问题;缺少行之有效的申诉规则等。

2、建筑行业环境的影响。资格后审法具有局限性是与整个建筑行业环境的复杂分不开的。目前建筑市场实行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双重准入制度,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没有资质或资质较低的企业,为了提高中标可能性,设法挂靠多家资质较高的施工企业,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一些比较大的施工企业因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也乐意出让其资质。这种围标行为具有隐蔽性、欺骗性,是资格后审法难以发现和审查的。另外,我国目前建筑市场退出机制不够完善,行业退出壁垒较高,一些竞争力不强或亏损企业迫于生计难以退出建筑市场,所以仍然要参与竞争激烈的投标。为了能中标,一些企业就会设法利用资格后审不健全的规则,联合其他投标人甚至招标人、评标专家。

3、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虽然资格后审法在我国有其法律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对资格后审的定义尚未完整,缺乏相关的法规法律,对资格后审的招标投标程序没有法律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得招标人和投标人仍然有很多的可乘之机进行舞弊违法操作,扰乱招投标市场秩序,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三、预防措施分析研究

1、健全资格后审法规则。目前,国内资格后审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还不够广泛,因此规则也不是很成熟。在以后的实践中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提出新的健全资格后审法的规则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例如,针对非法挂靠投标人以两家以上名义进行投标,可以对评审过程中的各标书相互检查比较,如果确定是围标行为则剔除改投标单位。若有较大的相似但不能马上确定是否是围标行为,则要定为危险性投标单位,资格审查时予以质询。在制定资格后审规则中,要超前把供应商资格审查工作做细做实,尽量避免矛盾后移,为资格后审减压。招标采购机构在采购信息时应列明投标人的资格条件,在发放招标文件、询价文件时从严审查供应商资质,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告知投标人评审阶段的资格性审查工作具体条款。要做好招标开标阶段的文字记录工作。要注意收集审查资料,及时整理归档,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以备后查。开标时做好语言文字记录工作,将资格后审的情况记录在案,方便日后查阅。审查结果要及时公开,以书面形式通知被审查的投标人,并在媒体上公布。健全行之有效的规则是规避资格后审风险的有力保证。

2、整合建筑行业,打破垄断。整合建筑行业,特别是地区性的建筑市场,要保证行业的竞争性,打破垄断。垄断的建筑市场,投标人的数量和身份的不确定性无从谈起,只有充分的竞争才能保证资格后审法能够选择出有实力的投标人,有效避免围标的发生。

3、建立健全行政法规制度和监督机制。政府部门担负着招投标工作的监管职能,应当加强对资格后审程序的监督和对其成果的校验,保证整个程序是透明的。招标机构在对中标供应商进行资格后审时,一定要出于公心,坚持原则,必要时可对中标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审查人如与被审查对象有利害关系应实行回避制度,避免人为因素干扰。要正确把握审查的期限,保证资格后审的时效性。另外,招标单位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选择资格后审法。如果决定进行资格后审招标,招标单位也不能盲目照搬已有的程序和规则,要根据招标需要调整资格后审法。对于大型的工程项目,资格后审法固有的审查滞后性和不集中踏勘、答疑会大大增加招标人的工作量,招标人要有准备。当然,在招标单位充分的准备下,符合工程实际的资格后审法不失是一种遏制围标、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的招标方式,是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实践中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但需正确引导,规范操作。要及时总结资格后审的成功做法及不足之处,研究其必要性和科学性,并从立法定规的角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将资格后审纳入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蔡启龙,袁宝义,闵 宪.浅谈国际工程资格审查文件的编制[J].建筑经济,2006

[2]沈宏飞,范斌,黄晓苏,陆红连.构建资格后审技术监管体系有效解决串围标问题[J].中国政府采购,2009

[3]朱行军.资格后审和合理低价中标是克服围标的有效措施[J].建设监理,2008

上一篇:优化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下一篇: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检测的探讨